《易大传》

所属栏目:国学通览

易学创始于伏牺,完备于黄帝,改革于姬昌。阐 释易道则始于《易大传》。周易原只有经上下,爻辞。 旧说以为卜筮之书,自《易大传》出,易学才具有哲 学意义。易大传即所谓《十翼》。包括《彖上》、《彖 下》、《象上》、《象下》、《系辞上》、《系辞下》、《文 言》、《说卦》、《序卦》、《杂卦》等篇。《易纬·乾坤 凿度》说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史 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 象、《说卦》、《文言》。”战国时称《易传》,司马迁史 记征引称《易大传》。旧说多以《十翼》为孔子所作。 然据今人考证,多予否定。张岱年《论〈易大传〉的 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一文认为“《易大传》之作当 在老子之后,庄子以前”。《系辞》的基本部分是战国 中期的作品,著作年代在老子以后,惠子、庄子以前。 彖传应在荀子以前。《文言》与《系辞》相类,《象 传》与《彖传》相类,应当是战国中后期的作品。从 象传的内容看,可能较《彖传》晚些。总之,《易大 传》的基本部分是战国中期至战国晚期的著作。至 今,也仍然有人认为《易传》大部为孔子所作。《易 传》思想属于孔子思想。不过《易大传》之名;始见 于西汉,当时解释易的,都称《易大传》,并不只限 于《十翼》。例如:《汉书.郊祀志》引《易大传》曰: “诬神者殃及三世。”引文不见于《十翼》,或称“易 曰”,如《淮南子·缪称训》故《易》曰:“《剥》之 不可以遂尽也,故受之以复”。《汉书司马迁传》:“故 易曰:差以毫厘,谬以千里。”如此者甚多,均不见 《十翼》。可以证明当时解《易》的不同传本在当时是 很多的。《十翼》不过是解易的传本中的一种罢了。在 西汉时,经和传还是分开的。到东汉,郑玄将经传合 为一书。但《彖》和《象》尚不与经文相连。直到魏 晋时期,王弼才将《彖》、象拆开,分别配在每卦的 卦辞和爻辞后面,又将《文言》拆开,附在乾、坤两 卦的后面,成了现在的样子。汉朝儒学独尊,《周 易》尊为六经之首,《易大传》也成了经。
不管《易大传》是否为孔子所作。他所反映的思 想和孔子思想相符则是没有问题的。因此不少学者 认为易传是孔子学生记录孔子之言。《易系辞传》说 《周易》的性质是“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认为它 包括一切事物发生、发展以及终结的全过程。是一部 哲学书。而且,“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 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 这样,《易传》把“周易”从“卜筮之书”中区别出 来。并认为如《系辞》所说:“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 广业也。”“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 天下之疑。”具有深刻的社会效用。《易传》对卦义、 卦爻辞的说解都明显地反映这种思想。《系辞》三次 说到履、谦、复、恒、损、益、井、困、巽等九卦的 卦义。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 患乎?是故履,须之基也。谦,须之柄也。复,德之 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 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在 《彖传》、《象传》中也无不从卦象、卦义的理解引申 到人事。谈到君子的道德价值、道德原则以及品格修 养和人生理想等。如《乾卦·象传》说:“天行健,君 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传》说:“地势坤,君子以 厚德载物。”《易传》中自然对卦辞中提到的祸福休 咎,加以解释。例如《鼎卦》:“鼎,元亨吉。”彖曰: “鼎、象也。以木巽火。烹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 大享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 应乎刚,是以元亨。”都是要人们顺应自然规律,提 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逢凶化吉的手段。《易传》不 是把《周易》中的蓍和卦看作是卜筮的工具,而是在 对蓍卦的解释中贯穿着哲理。
《易传》继承前人的解释,继续对卦象的取象及 取义作出解释。如“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 故称乎母。”是说,乾、坤两卦象征的物象是天、地、 父、母。又用八经卦所象征的物象说明重卦的物象。 如师卦䷆,象曰:地中多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师卦上坤下水。水在地下,用之不竭,有师(多)象, 所以称师。作君子的看到此象,应该像地下蓄水那样 容民养众。至于卦象的取义,《说卦》:“乾,健也,坤, 顺也。……”乾卦具有健的性质,坤卦具有顺的性质, 等等。八卦组成的六十四重卦,其取名也都有意义。 如屯卦䷂,彖曰:“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 亨贞。”屯卦上坎下震。震,动也,始交,指震。坎, 陷也;难生,指坎。所以说动乎险中。然而,经过苦 难磨练,必更坚强,其发展前途无可限量,故曰大亨 贞。《易大传》还以爻象在整个卦象中所处的地位来 解说卦爻辞。《系辞》:“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 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 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说卦》说:“昔者圣人之 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 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与阳,迭用柔刚,故易六 位而成章。”《易大传》即以阴阳、刚柔的理论说明卦 爻辞的意义及阴阳奇、偶的性质。《易大传》将六个 爻画分成三部分。上两爻为天,中两爻为人,下两爻 为地。初爻、三爻、五爻称阳位,二爻四爻上爻称阴 位。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就是 “得位”,或 “得正”。主吉祥。反之,若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 就是“失位”,或“不正”。就是不吉了。这就是“爻 位说”。爻位说还就六爻的相互关系,即应(初、四 爻,二、五爻、三、上爻有呼应关系)、承 (一阴爻 在下,数阳爻在上,阴爻对其上的阳爻都可称承)、乘 (阴爻在上,阳爻在下,此阴爻对下面的阳爻叫乘)、 比(相邻两爻有亲密关系)、据(在一卦体中阳爻立 于阴爻之上,此阳爻对此阴爻称据)、得中(指一卦 体中的第二爻与第五爻)等等,说明它们的意义。但 这些说法,在《易大传》中说得并不很明确。汉初传 今文易,有田何、杨叔、丁将军、施、孟、梁邱等, 而且 “大谊略同,最为正统”。只有费直传古文 《易》。“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邱经,或脱 去‘无咎’、‘悔’、‘亡’。惟费氏经与古文同”。后来, 马融、郑玄注易,都采用费氏易说。上述诸说,很可 能是传《易》正统人物的发挥。《易大传》是解易义 理派之祖。


推荐内容


专业词典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