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 物 > 中国文化哲人 > 列表
中国文化哲人 共有 84 个词条内容

(二)人性论

    在儒学史上,讨论到人性的问题,董仲舒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拓展了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边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是一般人不善于保养善性,被后天环境所污染就有恶的发生。而荀子认为人性一开始只是质朴的性质,甚至...[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三)大一统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最后提出了大一统的思想。大一统的思想本来是《公羊传》中就有的,但是原本的大一统是统一历法。到了董仲舒则将政治上的统一和思想上的统一作为统一的重点。大一统的思想受到现代人批判,一方面认为思...[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一)对汉代儒学的影响

    董仲舒作为一个儒生,同时作为一位有创造性的儒家思想诠释者,他的思想影响首先展示在汉代儒学的思潮特征上。《汉书·五行志序论》曰:“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汉代之前的儒学主要是六经以及孔孟荀子的...[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二)天人之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理念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一理念早在《庄子》和《易传》等经典中就已经有论述,但系统地提出这样一个思想,那第一位就是董仲舒。当然,董仲舒所言的一些天人相类和天人感应的学说,在早期的《吕氏春秋》和...[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三)董仲舒思想的社会政治影响

    董仲舒通过天人三策,使得武帝进行了不少实际的政治改革,比如设立太学,对官员的选拔考核等。当然,董仲舒的思想对古代中国社会影响最深的还是儒家伦理方面,他完整地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而三纲的说法,很早就在《礼记·乐记...[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一)王弼的生平

    王弼二十三岁病故,英年早逝,其生平事迹见于晋代何劭撰《王弼传》,在《三国志》及友人传记中亦有记录,但文字较少。通过《王弼传》、其先祖传记、友人传记等资料,及其文章行谊,可知王弼出于名门,幼年聪慧博学,能言善辩,广交...[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二)王弼的著作

    王弼的著作主要以注解儒道经典为主,其玄学体系就是通过重新注解先贤文章建立的。他在诠释注解时,采取相互引证的解释方法,引道解易,又引易解道,实际上是在儒道易之间寻找到契合点,阐发自己的见解。据新旧唐书记载,王弼著有...[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一)以无为本

    “以无为本”,把“无”作为世界的本体是王弼玄学最重要的特点。他以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极力发挥改造《老子》。他提出“以无为本”、“举本统末”,第一次引入“本末”概念来讨论“有无”关系,他在...[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二)得意忘象

    王弼说:“夫不能辩名,则不可与言理;不能定名,则不可与论实也。凡名生于形,未有形生于名者也。”(《老子指略》)王弼“以无为本”的玄学体系,运用了汉代形名学的“核实定名”与“辨名析理”的方法,这是具有理性主义特点的。...[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

(三)圣人有情

    王弼将孔子圣人化,他说“圣人体无,无又不可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有,故恒训其所不足”(《世说新语·文学》),认为孔子真正认知了“无”,并体悟到了其不可言说性,所以能“忘言”于“无”,而老庄却滞于“有”以论“无”,因而...[继续阅读]

中国文化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