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 物 > 马承源传 > 列表
马承源传 共有 69 个词条内容

“靠边站”的日子里

    “文革”期间,因为专心于文物研究,马承源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打上“白专”罪名,受过党纪处分,甚至升级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一度被打倒“靠边站”。多年以后再回忆这段经历,马承源说他当时的想法很单纯:“再怎么批...[继续阅读]

马承源传

解开西汉透光镜的谜团

    1961年夏天的一个下午,上海博物馆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参观者——周恩来总理。多年之后,那天的情形马承源仍历历在目。工作人员们把库房中最好的文物搬出来请总理欣赏,其中有一件外观并不起眼的西汉透光镜。马承源介绍说,这不是...[继续阅读]

马承源传

眼界初开,梦想萌发

    1996年10月,崭新的上海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这座屹立于人民广场上的现代化博物馆从此成为上海新的地标性建筑。新馆的建成,使上海博物馆跻身全国乃至于世界先进的博物馆之列,并积极推动了全国博物馆事业现代化的步伐。而这座...[继续阅读]

马承源传

现代化陈列改造

    然而,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刚刚从十年浩劫的创伤中走出,百废待兴,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文化场馆的建设在很长时间内都处于资金困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中。建设现代化新馆的迫切心情并不能改变囊中羞涩的窘境。没有专项...[继续阅读]

马承源传

同行典范,业内标杆

    1991年,国家文物局在上海博物馆召开了全国博物馆工作座谈会,这实际上是把上博作为典范推荐给全国同业学习借鉴的现场会。改陈使上博在藏品质量、学术研究和陈列设计等方面都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有日本专家在看过改造...[继续阅读]

马承源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正当马承源沉浸在几个陈列室改造成功的欣慰中时,却发生了一件让他尴尬万分的事,这件事让他痛下决心: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一定要把新馆建起来!事情发生在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来上海博物馆参观的过程中。当时,马承源亲自陪...[继续阅读]

马承源传

终于盼来新馆立项

    在一次又一次的报告和申请之后,马承源终于盼来了建设新馆的好消息。1991年,上海启动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工程的建设,马承源多年来奔走呼吁的新的上海博物馆建设,终于要成为现实了。12月18日,上海市长黄菊来到上博视察,这次意义非...[继续阅读]

马承源传

破土动工

    1992年1月,上海博物馆新馆筹备处成立。马承源与设计师团队共商大计,把新馆的建设思路定为“历史——未来”、“传统——现代”、“民族性——世界性”,力图在建筑语言上推陈出新,追求功能与形式的统一、精神与物质的结合、...[继续阅读]

马承源传

工地上的日日夜夜

    在新馆建设的四年多时间里,马承源以年近古稀之躯日夜操劳。从新馆规划到建筑设计,从建设规模到资金筹措,从功能定位到陈列设计,从选择建材到监督施工,他都亲力亲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从土建工程到室内装修,以至展陈...[继续阅读]

马承源传

千挑万选,追求完美

    建新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尤其是要避免造的人和用的人意图不一,建筑形式不合陈列要求,使用时出现削足适履的困境。因此,馆方必须提出设想,自己把握建设方案,自己监督工程和建筑用材,才能建成理想的新馆。马承源在领导班...[继续阅读]

马承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