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 滏阳河史 > 正文

《畿辅安澜志》所载滏阳河史料
滏阳河史

滏阳河本名滏水,在磁州境。《续汉书·郡国志》:邺有滏水。刘昭補注《水 经》:邺西北,滏水热,故名滏口。《通典》:滏阳有滏水,隋置磁州,滏音父。《九 域志·滏水图经》云:泉源奋勇如汤焉。《方舆纪要》:滏水出滏山,在磁州西北 四十五里,所谓滏口之险也,亦谓之滏阳河。
谨案《元和郡县志》:滏阳县,本汉武安县地,魏黄初三年,分武安立临水县, 属广平郡。以城临滏水故曰临水,以城在滏水之阳亦曰滏阳。周武帝于此别置 滏阳县,属武安郡。开皇三年,废郡县。属相州十年,于此置磁州,滏阳属焉。 《元史·河渠志》:滏河者,引滏水以通洺州城濠者也。至元五年十月,洺磁路 言,洺州城中井水咸苦,居民食用多作疾,且死者众。请疏滌旧渠、置坝闸,引滏 水灌洺州城濠,以济民用计。会河渠东西长九百步,中书省准其言是,则滏河者 引滏水以入城濠,即今广平府城外之河,非滏水通称也。至滏阳为县名,以其在 滏水之阳也,今乃以被之滏水,不知始自何时,意相沿俗称,未知察耳。
其源有二,一出州西南四十里之神麇山,一出州西北四十五里之鼓山。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三百里为神麇之山,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郭璞注麇音如仓囷之囷,滏水今出临水县西滏口山,经邺西北至列人县,入于 漳,其水热。《淮南子·地形篇》:滏山景山高诱注“景山在邯郸西南,滏水所出, 南流入漳,其源浪沸涌出,胜如釜中汤,故曰釜”。《水经注》:滏水发源出石鼓山 南岩下,泉源奋涌涌,若滏之扬汤矣。其水冬温夏凉,崖上有魏世所立,洺水上 有祠,能与云雨东流注于漳。(今本无,见《太平御览》)左思魏都赋,北临漳、 滏,则冬夏异沼神,钲迢遰于高峦,灵响惊于四表。刘渊林注:漳滏二水名经邺 西北,滏水热,故曰滏口,水有寒有温。吕周翰注:邺西北有鼓山,上有石鼓之 形,俗云时时自鸣,故称灵响。《元和郡县志》:滏阳县鼓山,亦名滏山,在县西北 四十五里,滏水出焉。八陉第四曰滏口陉,山领高深,实为险阨。
《方舆纪要》:滏山在武安县东南二十里,即滏口,太行第四陉也,亦曰鼓山。 《淮南子》:亦谓之景山。《太平寰宇记》:宋永和初,古今山川记鼓山有石鼓形, 二所南北相当。冀州图经云。邺城西有石鼓,鼓自鸣即有兵,魏都赋神钲迢遰 于高峦是也。《广平府志》:神麇山在磁州西四十里,有鼓山对峙,形如麇鹿,故 名。山下有黑龙洞,石隙吐泉,滚滚如沸,可数十里。明杨性黑龙洞碑记:黑龙 洞者,滏水源也,滏水有二,一出彭城东北,北山下隔水,西面复有山,自北去稍 折而东,为神麇山下有黑龙洞水,从山根散出,如万斛玑珠状。与北山水合流东 注,北泉遇旱常涸,而黑龙水不损,则滏水之正源也。其出神麇山者,东北流二 里经临水村,与鼓山之水会。
《方舆纪要》:临水城在磁州西北三十里,晋置县于滏口之右,唐于临水故 城,置昭义县属磁州。其出鼓山者,东南流三里半,则有八字涧,在州西北七十 里,自山西分流,东南流入焉,亦至临水村,与神麇山之水会,双流合一。有广盛 泉水东流入焉,又东南流十五里至九龙口,则羊渠河水入焉,又东南流十八里则 泥河水入焉,又东南流四里,径西闸播为五爪渠玉泉之水入焉。
《磁州志》:泥河在州西十五里,其源发于本村街西,从沙石小桥下出泉,流 百十余步即止,遇秋水发时,经东武仕西北入滏河。羊渠河在州西三十里,其源 发于本村西半里许,西北角有一微泉,流至村南即止。遇秋水发时,从村南流至 泉子头,东南有九龙口入滏。广泉盛在州西四十里,西纸坊西水出神麇山流 入滏。
(谨案)五爪渠今名中渠,首起磁州西四十里之响水梁村,滏阳河北岸东北 流分为五支。一北流,四东流。北行者行十里折而东北,流又二十里,径州城东 北十二里之高臾村,仍入滏阳河。其东流者一东流十里,径州城西南隅入于城 壕,复于州城东北隅流入滏阳河。一东流十二里,径州城北之永济桥,又东流四 里,仍入于滏阳河。一东流八里,与前一支会而达于永济桥。一东流八里,径御 射亭又东流八里,仍入于滏阳河。明洪武间,知州包家达开,以形似名玉泉,一 名溢泉,一名玉泉池,在磁州西北二十里之流泉营,方一亩平地,涌出东流径曲 沟入五爪渠。
又东南流十六里,径州城南五里,绕而东折而北流,径州城东又北流,凡三 十六里,径东闸分支为西、东、北三渠。
(谨案)北大渠在磁州北二十里,首起五爪渠,滏阳河北岸东北流分为南、北 二支,亦名曲沟,(《广平府志》:曲沟以水流盘曲故名)。皆东北流。凡三十里 径梁王桥,复合为一,又东北流十里,径州东北二十五里之琉璃镇,仍入于滏阳 河。先是漳水决于州北开河村,与滏河合流,五爪渠淤塞。明成化中州判张埕, 塞其交会之口,漳徙去,乃复浚渠。万历中知州孙健于五爪渠下二里许槐树村, 筑石为闸,复于旧渠之北,开此渠导流。讫于梁王桥知州赵范,复于梁王桥东 渠,疏长一千三百余丈,东入滏阳河南大渠,在磁州西南五里,首起州西北十里 之西闸。滏阳河南岸东南流,径西树村、张家庄、磨里村、马场沟,凡二十里达于 州城五里铺,折而北流,径偃月桥仍入于滏阳河。明万历中知州牛淮亦开东渠, 在磁州东北三十里,首起州东北二十五里,东开滏阳河东岸,东流四里分为二。 其分支南流者曰南渠,长十里。其正支北流者曰北渠,径李庄营、小马庄、郭家 小屯、南郑家庄,凡三十里仍入于滏阳河。明崇祯中知州李为珩仿西闸之制,建 东闸于州东北二十五里琉璃村,开东、西二渠仍入于滏阳河。
(又案)三渠所属之渠,旧渠一道,新渠大小三十二道,曰高臾渠(在高臾村 东南),曰七里铺沟(自大路西起至纪家庄北口,长二里),曰十里铺邮亭前渠 (自小营店起,由黄官营南至邮亭止,长七里),曰黄官营渠(引小营店东渠水,由 杨家楼东北流,至十里铺邮亭大路归水沟,长三里),曰十里铺西渠(自十里铺西 南起至十五里铺,五瓜渠南入大路沟,长四里),曰庆泽新渠(自十里铺东北常家 □西起至高臾西止,长五里),曰十里铺北大路西高臾沟(自五爪渠东起,至大路 止,长二里),曰高臾西新沟(自北大路至凤凰渠,长半里),曰高臾村新渠(因旧 渠地势低洼,改浚此沟,下流仍归旧渠,长百步),曰新堤北沟(自五爪渠西新堤 之北起,至十五里堤止,长三里),曰半里铺南往东渠(自北开河起,由冯家庄、小 李家庄至大路止,长五里),曰中开河西渠(自朱家庄起东至龚家坟),曰北开河 新渠(自龚家坟东北,由朱家庄、台家庄,亦名朱台庄,长四里),曰五里铺往东北 渠(自甘草营起,由冯家庄、王家庄,至大路止,长五里),曰甘草营渠(自三里桥 西,接水西流至营后,入滏长十里),曰艮方桥南渠(由小侯台北入于滏,长二里 半),曰永旺村北沟(自大渠起,至李家坟前止,长二里六十步),曰红沟(自小光 录东南起,至梁王桥止,长七里),曰小光录北沟(自小光录小路起,至红沟,长一 里半),曰十五里铺沟(自小光录东起,至十五里铺止,长四里),曰梁王桥往东大 沟(自梁王桥起,由杏园营东、小琉璃南至下琉璃止,长十二里),曰梁王桥新堤 南往东沟(自大路起,由闸南村入滏,长三里),曰梁王庙前沟(自杜村南起至大 沟止,长三里),曰河北村渠(自河北村起,由城基村、北独村、张儿庄止,长十四 里),曰屯庄等村沟(自偏闸起,由南左良郑家庄至屯庄西止,长八里半),曰左良 水沟(自南左良至大渠止,长一里),曰南二里半铺沟(自湾漳营东起,至二里半 铺止,长三里半),曰双碑口沟(自湾漳营东起,至双碑口止,长三里半),曰五里 铺南沟(自湾漳营东南王家坟,后起至五里铺小桥止,长三里),曰李家庄北沟 (自南七里铺李家庄北起,至大路止,长半里),曰李家庄南沟(自李家庄南起,至 大路止,长半里),曰南十里铺邮亭北渠(自十里铺起,至六里铺止,接人路西沟, 长三里),曰三里屯西沟(由王家庄、魏家庄、常家庄之南,至偃月桥东小庄止,长 六里),以上各沟渠皆自康熙三十六年至四十八年,知州蒋擢所开,又外自狼塔 沟首起,磁州东狼圪塔村东南,西北行五里入滏阳河,以泄本村沥水,平时为干 沟,乾隆四年村民自开。又北流二里,经屯庄则有牤牛河,合贺兰河水,自州西 北,东流入焉。
《磁州志》:牤牛河在州西北三十五里,其源有二,一自本州蒋村起,东流径 西彭厢、东彭厢、西五女、东五女等村为北河。一自林坛铺西起,东流径西范村、 东范村为南河。二水至落子村交会一处,合流径东贺兰、西贺兰、白村林峰、车 脚村、三十五里河、兴盛村、所坊营、小营、郭家庄,至东城桥流入滏河。贺兰河 在州西北三十,里其水从贺兰山出,东南入滏河。
(谨案)良乡县广杨、盐沟二河,合流为牤牛河。《一统志》谓以水涨,奔腾 冲突,故土人谓之牤牛河。则是牤牛者,凡奔突之水,皆可通称也。此牤牛河或 以为即《汉志》武安钦口山之白渠水。考《水经注》白渠东合拘涧水,牛首山水 岂因是有牤牛之名欤? 又邯郸县西北有牛照河,俗名牛叫河,岂又因牤牛而名 欤?然道元明云:白渠故渎南出,所在支分径列人右会漳津,今无水,则是水久 矣不可考矣。又白渠入漳,不云入滏。《一统志》云:今邯郸以下滏阳河所经,盖 即白渠故道,则是白渠本入漳后,乃为滏夺也。而古之滏水意当在邯郸以上,即 已入漳。元时郭守敬言:磁州东北漳、滏合流也,前此可知矣,是滏流固甚短也, 且漳、滏合流,是又漳水夺滏也,此自昔所患。故治漳者必令漳还故道,则是滏 水在昔入白渠,白渠下流乃入漳也。昔人故以白渠为大水,以滏为小水,故详著 白渠而略滏水欤,姑存其说以俟考辨。
又北流五里,则有涧河自州西北东流,合波水沟入焉。
又北流四里,径张家庄入邯郸县南。
《磁州志》:涧河在州西北四十里,发源自河口,径安河村、陆开村、北城南城 村、西郝村、东郝村、河北村、城基村、南张儿庄,东北入邯郸县,北入滏阳。
(谨案)涧河东流三十六里,径河北村波水沟入焉,波水沟起州西北四十五 里,即新沟内之河北村渠也,东流径赵拔庄、张二庄入之。(又案)涧河或以为即 《水经注》之拘涧水也,《水经注》白渠水出魏郡武安县钦口山,东南流经邯郸县 南,又东导拘涧水合水,导源武始东山白渠北,俗犹谓是水为拘河也。《汉书· 地理志》:魏郡武始县拘涧水东北至邯郸入白渠,今此河发源磁州西北,为武安、 邯郸接壤之区,东北流入邯郸县南境,注滏阳河。正与《水经注》《汉书》合。盖 今之邯郸兼有武始之地,古武始在邯郸县南,安知不兼有磁州北境之地? 又安 知非即太白渠之道。又道元以拘涧为拘河,今以拘涧为涧河均是土俗之称,其 说亦似也然。考《水经注》白渠水叙于《水经》“漳水东过列人县南下”,又引《地 理志》曰:“白渠东至列人入漳,而太白渠亦称白渠水。”则又叙于《水经》“漳水 又北过堂阳县西下”。又引《地理志》所谓“首受绵蔓水者也,而历叙诸水所经 并不及邯郸”。又《汉书·地理志》“白渠蜀魏郡武安,太白渠属常山郡蒲吾,则 白渠、太白渠明是两水,不可混也”。又《水经·滏水篇》已亡,而《漳水篇》中又 不及于滏,其言白渠既据《汉志》明言入漳则非入滏,或疑《汉志·魏郡武始》 云:漳水东流入漳、滏,有拘涧水东北至邯郸入白渠之文。以漳水为滏水之误, 则是改书以就已也。考漳水本有清、浊二漳水,经清漳水东至武安县入于浊漳, 此即《汉志》武始之漳水,东流入漳也,岂得以漳为滏且即误以滏为漳。而白渠 自入漳不云入滏也,又详观《水经注》“水导源武始东山”句“白渠”句,北俗犹谓 是水为拘河也。盖因白渠得拘涧,故北人即称白渠为拘河。《方舆纪要》云:“白 渠,俗犹谓是水为拘水也”是也。若以“白渠连东山”读作一句则是“白渠流为 拘涧”,何云“白渠与拘涧合”耶?且河名“拘涧”称“拘河”,犹存本名。若称“涧 河”则水之称“涧”者多矣,又何以知其必为“拘涧”耶?惟以牤牛为白渠,则是 水当为拘涧水矣,正不当攀援太白,亦不必改漳从滏也。
又北流东转十四里,又屈而西北流十二里,又北流东转十六里,径罗城头则 有渚河自县西东流入焉,又北流十六里径邯郸故城东。
(谨案)渚河在邯郸县南五里。《邯郸县志》:渚河在城南五里许,夏、秋之 交,西南诸村各渠泛,共入此河。旧自城南庞村前,越官道而东迤逦,入滏后故 道,渐淤泛涨时,水强半由官道而北直抵南关。其上流有二,一自县西南二十五 里之蔺家河,一自县西三十里之阎家河。(《方舆纪要》蔺家河志云:以近蔺相如 故宅而名,又西十里有阎家河,秋、夏之交同归渚河。)皆发源于紫山。(《太平寰 宇记》:武安县紫山,唐天宝六年改为朱衣山,之下有水北流。《广平府志》:紫山 在邯郸县西北三十里,一名马服山。)二河合流而东,东北流十里,折而西南,径 羊井村又折而东北,流二十里径赵王城北。(《一统志》:邯郸故城在邯郸县西 南,《魏书·地形志》:临漳县有邯郸城是也。《名胜志》:旧城在今治西南八里, 俗呼为赵王城。)又东流十里径罗城头入滏阳河。(又案)渚河或以为即《水经 注》之牛首山水,考《水经注》白渠又东又有牛首水入焉。水出邯郸县西堵山,东 流分为二水,洪濡双逝,澄映雨川,又东澄而为渚、沁水。东南流注拘涧水,又东 入白渠,又东故渎出焉。一水东为泽渚,曲梁县之鸡泽也。《方舆纪要》:西河, 邯郸县东二十五里,源出紫山(贾葛潭沟在永年县北,首起惠民闸,东北流三里 九十二丈,入于小漳河,以泄贾葛潭堤内之水。此潭自明末御流贼决水入堤,护 城之后,至今堤内无有干涸之日。秋雨行时,致有淹侵之害。乾隆二十八年,动 帑开),一名渚沁水,今城南五里有渚河,城西半里许有沁河,即《水经注》所云牛 首山水。《明统志》:西河一名渚沁水。《名胜志》:渚、沁二河即牛首水也。《一 统志》:渚、沁二水亦名西河,即古牛首水、拘涧水也,则是牛首水兼渚、沁二水, 而渚、沁二水又兼牛首、拘涧二水也。《水经》自有沁水篇,沁出上党至荥阳入 河,此何以又有沁水之名,或以为沁字疑即渚字,则是东澄而为渚,与东为泽渚 义同,以其为渚,即以渚名之,以为渚、沁水者非也。乃《纪要》则明其为实,有 渚、沁二水,则又何以不以沁为牛首水,而必属之渚耶?诸志亦知其说之难通, 故仍以渚沁水混称。似《水经注》原文本如是也。据《水经注》“牛首山水出 堵”,“渚”与“堵”字形相近,“渚”或“堵”之误未可知,然无确证。如据《水经 注》“牛首水东流分为二水”之文,则分作渚水、沁水为是。然《水经注》固云:东 流出城,又合成一川。有东澄而为渚沁水,则渚沁水实二水合一之称。斯水未 合之,先何不著其孰为渚,孰为沁耶?此皆不能强为之说者,沁河辨见下。
又北六里径苏曹村,则有沁河自县西,合牛照河东流入焉。
《方舆纪要》:岩嵛河在邯郸城西北二十里,又十里为牛照河,此二水同归沁 河,下流俱入于滏阳河。《邯郸县志》岩嵛、牛照二河,水本细微,夏、秋之交,西 北诸村各渠泛涨,共入此河,下流沁水急则浸城,缓则潦地,为害甚烈。
(谨案)岩嵛河源出紫山,东北流径店子湾、石坡村、张家庄、师家庄、南牛 叫、李家庄,凡十二里会牛照河,俗名牛叫河,河源出紫山,东流八里径牛照村会 巌嵛河,下流为沁河。(又案)沁河专名见于《方舆纪要》《名胜志》盖仍,《水经 注》渚沁水之文也。《方舆纪要》云:城南五里有渚河,城西半里许有沁河,考明 正统中,知府华津知县韩骃因马服冈之水为城患,会开新河使之改流,大学士李 东阳作记云“广平之属县曰邯郸,在府治西南五十余里,漳、滏二水抱其左,葛、 堵、邯、紫诸山环其右,有泉出于紫山,曰渚、沁水,东趋数十里抵县城,始折而 北。每秋雨暴至势极湍悍,城则坏。无锡华君来知府事,以为河流不改,则终无 善策,相地势溯流而上可里许,改河故道避城而北,以入于漳”。凡为新河七百 二十丈深,丈有八尺阔,十丈五尺则去城半里者,即所开之新河。岂因新而附会 为沁欤? 即李记亦仍《水经注》渚、沁水之文,可知沁水未尝有专名也。又记云: 避城而北以入于漳,其时漳、滏合于磁州城北,滏名为漳所夺,故言漳不言滏。
又北流东转十六里,又屈而西北流十里,又折而东北流十里,径冯村则有输 鼋河,自县西北东流入焉。
《方舆纪要》:输鼋河在邯郸县西北二里,或云洺河支流也。其水秋、夏之 交,散注田畴或抵城下与沁同流。相传元至正间有龙、鼋斗于泽中,龙胜而鼋 负,故名。
(谨案)输鼋河源出县西北山下,俗呼兴龙泉,自县西北之周家窑,河流始著 东南流过黄家窑、姜家窑、北高冈、南高冈、聂家庄,凡十八里又折而东北,流十 六里过吕仙祠,俗名黄粱梦(《广平府志》在邯郸县北二十里王化铺)。又东流 四里至冯村桥入滏阳河。
又北流三里则有柳杨河,自县西北三十里之两冈村,东南流二十里,径苏里 闸入焉。又东北流十二里,径唐家屯入永年县西南境,又名柳林河。
《明史·地理志》:永年县西南有滏水,自河南临漳县流入,亦曰滏阳河。 《方舆纪要》:永年县滏水在府西南五里,自邯郸县流入界,俗谓之柳林河。又东 流十二里,径永年县西境,其分支为小滏河,一名旧滏河,一名牛尾河,一名刘累 河。(详大陆泽篇)又东流十五里,径广平府城南,其分支环城为濠,又折而北流 径郡城东,凡十里又折而东北流二十里,径于家寨入曲周县西南境。
《明史·地理志》:曲周县东有滏阳河。《方舆纪要》:曲周县滏阳河县东一 里,自永年东一北流径县南又东北,入平乡县境下流合于洺河。旧时雨潦,辄有 暴溢之虞,冬、夏之交暵涸为患。万历初,漳水决溢于大名府魏县界,奔流北出, 至县八里苏河寨挟滏河而经县东,势盛流驶非复故渎也。又流八里径滏阳,集 得漳河支流故迹。
《方舆纪要》:漳水在曲周县三十里,自河南临漳县流入府境,经成安、广平、 肥乡三县而至县界。《一统志》:漳水自磁州以下,历代迁徙不常,《水经注》、 《元和志》所载在肥乡、曲周、鸡泽、平乡之地,本与滏、洺诸水合流。宋时始于上 流,引注卫河。明永乐中,复与滏河合流。正德中又南徙,经魏县入卫。万历十 六年,复北徙后分二支,一径成安、肥乡,一径邯郸、永年,皆至曲周合滏阳河。
(谨案)漳河故道,在曲周县西南二十里,顺治八年自永年县班家庄流入境, 今已久涸。其河首起磁州东北二祖村,分东、西二支,东支由州北北行入成安县 西北境,径肥乡县境西达永年县南境。西支亦由州北北行,入邯郸县东南境,径 永年县西南境。二支皆由永年县南十里之吴良寨,合流又东北行,入曲周县西 南境之丁町店,又北行二十里,径滏阳集入滏阳河。又东北流二十里,径曲周县 城南,折而北流,绕城东八里,又北流十八里,径旧城营入鸡泽县东南境。
《一统志》:曲周县城周五里门四,引滏水为濠,广四丈余。《鸡泽县志》:会 盟台在县东十五里旧城营。(谨案)因故事而附会为亭台,习俗之陋是处有之, 此盖因春秋鸡泽之会而附会之也。又北流十六里,绕鸡泽县城分为二支,南为 文明河,北为兴隆河,皆东流入于城隍。
(谨案)文明河首起县东八里,滏阳河西岸邢家堤,由利民闸分支,南流八里 达于城隍,又分流少。北为兴隆河,又东流八里达城濠。其正流又北流十里,径 东于自口,入顺德府平乡县东南境。
《明史·地理志》:平乡东有滏阳河,万历三十年,漳挟滏阳河北出,会于沙、 洺诸河而漳水之旧流益乱。又北流十二里,径平乡县城东七里,又东流十四里, 径油台闸折而东流十二里,径豆店桥又曲而西北流三十里,径邢家湾则有县东 北大陆泽之水,自鸡爪河东流入焉(详大陆泽及宁晋伯篇)。
《一统志》:滏阳河案旧志,明万历三十年,漳水自平乡县与滏阳河合流,注 于大陆泽,会诸河之水,又东北流为鸡爪河,入隆平县界。今漳水已不合滏,滏 水自平乡又北径任县东北,鸡爪河会大陆泽自西流合焉,自下通名滏阳,不称鸡 爪河,皆与昔不同矣。
(谨案)往时滏阳河挟漳河,至任县复会澧、洺、百泉诸水,入大陆泽贯泽而 去(《方舆纪要》漳河自平乡合沙、洺诸流,入南和县境,又西北会于,而入任县 界。澧河上源即百泉河也,自邢台县流入南和县境。漳水及沙、洺诸河俱流合 焉。《平乡县志》东二十余里为旧漳河,又东十二里有新漳河,漳水流浊易决,旧 漳河又填淤不能容水,每至涨溢,则西入滏阳东,入新漳而沙、洺诸流亦不时泛 滥,与漳、滏诸流合为一壑,民被其害)过隆平达于宁晋泊,明嘉靖间,发正、顺二 府民夫万人,浚自任县之穆家口村,迄于隆平县之羊毛圪塔,凡四十里其流大 畅。自万历中漳河泛滥,由曲周入滏阳河,滏阳亦快而东徙,不复与洺、澧诸河 合,于是澧河,合诸流行其道,贯泽北流,当时称东徙者曰新滏阳河。
其东岸入巨鹿西北境者,长一百里,又北流三十里,迄范家庄入隆平县东南 境,又名清水河。
《名胜志》:滏阳河历曲周、隆平入大陆泽,俗称呼为清水河,自顺德府任县 流入。
又北流五十三里,径耿家庄入宁晋县东南境,又北流三十五里,径洨口村, 则有县东宁晋泊之水,自新挑河东流入焉(详宁晋泊篇),又北流十里,径小河庄 则有河,自正定府藁城县东南流入焉。(碱河、滹沱河支流也,详见滹沱河篇)又 折而东北,流十五里入冀州西北境,旧自保定府束鹿县南之百尺,合滹沱河(新 挑河上游并碱河,近年稍淤)。
《一统志》:百尺口在束鹿县南四十里,又百尺沟在宁晋县东北六十里,有百 尺口村,盖其故渎也。滹沱河在束鹿县南四十里,自晋州流入。顺治十二年,自 晋州寨子口决入,由县东南百尺口入冀州界清水河。(谨案)百尺沟,斯洨水之 下流也。今束鹿县南四十里,有百尺口说者,以为即百尺沟。《水经注》漳水篇: 白渠又东谓之斯洨水。《地理志》云:太白渠东至曲阳入洨河者也,东分为二水, 支津右出焉。东南流谓之百尺沟,东南径和城北,又东南径贳城西百尺沟,东南 散流,径历乡东而南入泜湖,东注衡水也。考和城即今晋州,《后汉书·邳彤 传》:初为王莽和城卒。正注引《东观汉记》曰:王莽分巨鹿为和城郡,在下曲阳 贳城,即贳县,今束鹿县、晋州在束鹿县西,旧时斯洨水自井陉县东南流至此,而 为百尺沟,又南流而散入泜湖。当即宁晋泊正在束鹿县西南后洨河,南流会洺 河于赵州,入宁晋泊。其上源断流,而沟尚存,古沟入水之处,必有口道。后世 因名之曰百尺口,今乃为滹、滏会流之处,古今水道之变也。
入冀州西北营疙疸村,为滹、滏会流河。乾隆二十四年,滹沱改流,由晋州 鲁家庄入宁晋县东北境,分东西二支,东由冀州营疙疸村入滏西,由县境营上村 东入滏。自冀州而北皆为滹沱所夺,不复名滏矣。嘉庆六年以后,冀州新河宁 晋堤工俱有漫口,河泊相连,民船商艘径由冀州之柏牙庄、新河县之大田庄、宁 晋县之侯家口等村入泊,连年汕刷河形已成,则又非复曩时故道矣。

科普知识
心理健康 优生优育 休闲旅游 健身美容 饮食健康 人与自然 地球家园 海洋技术 科海拾贝 科学之迷 科技前沿 科技史话 科幻未来 神话传说 童话故事 致富指南 农用物资 生物技术 畜牧兽医 园林花卉 特产养殖 营养早餐 减肥晚餐 晚餐食谱 营养晚餐 减肥中餐 中餐文化 中餐菜谱 中餐营养 健康早餐 减肥早餐 早餐食谱 晚餐禁忌 宝石鉴定 安全生产 安装钳工 钣金技术 宝石观察 焙烤工业 变性淀粉 插花技能 车工技术 道路工程 低压电器 电气工程 电气设备 电网工程 电源技术 电站工程 淀粉科学 调味配方 发电节能 防水材料 飞机飞行 服装生产 钢铁材料 工程建设 工业工程 公路工程 管道工程 罐头工业 国际组织 国家电网 华北电网 火电工程 货运物流 机床设计 机电工程 机修钳工 基本资料 家用电器 建设工程 节约用电 金银技术 金属材料 连续铸钢 轮机工程 奶牛养殖 农村电工 配电技术 皮革工业 啤酒工业 苹果产业 钳工简明 青工车工 青年审美 肉类工业 入侵检测 食品科学 世界修船 兽医兽药 水下工程 税收制度 通信设备 统计公文 土木工程 维修电工 味精工业 文物鉴赏 物业电工 铣工计算 线损管理 鞋楦设计 烟草工业 盐业产品 冶金产品 液压技术 印刷科技 用电管理 油墨技术 轧钢技术 粘接技术 照明设计 制浆造纸 土元养殖 兔场疾病 外国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