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 中国农业思想 > 正文

第五节 《老子》、李悝的农业思想
中国农业思想

《老子》,又名《道德经》,相传为春秋末年老聃所作。老聃,姓李,名耳,字伯 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他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当过周的 管理藏书的史官,后弃官隐居,不知所终。另一说称老子是孔子同时的楚国隐士 老莱子。还有一说为战国中期的周太史儋。《老子》一书记录了老聃以来各种道 家思想观点,而其成书则可能在战国时期。《老子》中的经济思想占比较次要的 地位,总的来说,它的作者对春秋时期诸侯称雄、战乱纷争的局面持强烈不满的 态度,他们主张恢复到上古社会那种“小国寡民”的状态中去,在这种社会中,农 业生产力是相当原始落后的。
“小国寡民”是《老子》提出的理想社会模式,其内容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 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十八章》)由此可见,《老子》对生产工具的进步 是反对的,它要人们放弃使用工具,其生产方式当然是十分简单的,而且它否定 人们之间正常的经济交往活动,这就意味着这种社会中的农业生产将倒退到非 常低下的水平。
《老子》之所以提出上述社会理想,主要是为了改变当时天下动乱、兼并不休 的局势,在经济方面,统治者的剥削压榨是其抨击的对象。《老子》认为,人民的 生活贫困是国家聚敛的结果,“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老子·第七十 五章》)。在他看来,统治者“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而在经济管理上 却失于职守,导致“田甚芜,仓甚虚”(《老子·第五十三章》),这无异于窃取非分之财 的盗贼。《老子》还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 有余。”(《老子·第七十七章》)这显然是对当时阶级剥削现象的揭露和否定。
应该说,《老子》对农业凋敝和税赋苛重的批评是有一定深度的,反映了作者 具有同情民苦的思想倾向。问题在于,它想让历史走回头路以消除社会弊端,则 是开错了药方,如果真的实施《老子》的方案,那么农民生活状态不仅无法得到改 善,而且会陷入日益贫困的境地。
与《老子》农业思想形成鲜明对照,李悝的“尽地力之教”显示了新兴地主阶 级旺盛进取的理论活力。李悝(约前455-前395),又作李克。曾任魏国的上地 守、中山君(魏文侯之子,后为魏武侯)的相和魏文侯的相。他是法家学派的奠基 者,著有《法经》一书,对新兴地主阶级实行变法和建立国家政权起过积极的作 用。在理论建树的同时,他在任魏文侯相期间,大胆实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作为辅佐诸侯治理国家 的官员,李悝在经济方面的突出功绩是重视农业,韩非曾说他注意山林泽谷之利 (《韩非子·难二》),史称他“以沟恤为墟,自谓过于周公”(《七国考·魏食货》),表明他 在农田水利的修筑上确实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而在思想理论方面,李悝对农业 问题的阐述在不少地方超过了前人。
李悝高度重视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他所说的农业包括粮食生产和家 庭纺织业,认为这是国家致富和人民生存的唯一基础,即所谓“农伤则国贫”。为 此,他反对任何有害于农业生产的经济活动,并断言:“雕文刻镂,害农事者也。 锦绣纂组,伤女工者也。农事害则饥之本也。女工伤则寒之原也……故上不禁 技巧则国贫民侈。”(《说苑·反质》)在上述议论中,农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 方面:(1)农业是人类生存的衣食来源;(2)农业是国家积累财富和增加税收的 来源。这是中国农业思想史上首次出现的关于农业作用的理论概括。另一方 面,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有必要禁止奢侈品生产,这观点体现了古代 农业社会的历史特征,为此后重农抑末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先行思想资料。
值得重点分析的是李悝的“尽地力之教”。根据史书的记载,这一经济政策 的内容是这样的:“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 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每斗约合今 二升——引者注);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 (《汉书·食货志上》)不难看出,“尽地力之教”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农田的单位面积 产量,其途径则是提高农民的劳动强度和耕作技术,最大限度地挖掘增产潜力。 以往论者往往把农业收成看作自然条件的产物,间或有人也提到农业生产离不 开人的劳动,但像李悝这样把“治田勤谨”当作尽地力的关键,显然是对人力作用 的认识深化。与当时农业技术的发展相适应,李悝还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管理原 则作了概括,如他提到在耕种中,“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 至”(《太平御览》卷821),等等。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李悝还对当时农民的生活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路。他写道:“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 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 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 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 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 至于甚贵者也。”(《汉书·食货志上》)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农民生活状况的 统计分析资料,而这正是李悝设计平籴政策的客观依据。
李悝同样关注粮价问题,他认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 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无伤而农益劝。”这是一个 与计然平粜理论相似的政策目标。在具体内容上,李悝的方案更为详细,并别具 特点:“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熟:上熟其收自四(倍),余四百石;中 熟自三,余三百石;下熟自倍,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 故大熟则上籴,三而舍一(余四百石中,籴三百石),中熟则籴二,下熟则籴一。使 民适足,贾平则止。小饥则发小熟之所敛,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 所敛,而粜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汉书· 食货志上》)这段文字同样存在细节上的不尽合理可信之处,但这并不影响这一政 策在理论史上的地位。首先,与计然规定粮价波动的可行幅度不同,李悝着眼于 按大、中、小三种丰歉年份制定相配套的籴粜数额,这要比计然的计划更难实施, 但在设计上更精致了。其次,李悝的政策中没有考虑到商贾的利益。民,只是指 非农业人口,即城市中的粮食消费者。“使民适足,贾平则止”,也只是笼统地提 到价格平稳。这同计然所主张的“农末俱利”已有区别,当然,贾平也包含着让商 人获得平均利润的意思,但李悝所考虑的只是“使民无伤”“民不散”,这显示了当 时农商思想的微妙变化。
史称李悝的一系列农业政策“行之魏国,国以富强”(《汉书·食货志上》),由此 可见,他的“尽地力之教”在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科普知识
心理健康 优生优育 休闲旅游 健身美容 饮食健康 人与自然 地球家园 海洋技术 科海拾贝 科学之迷 科技前沿 科技史话 科幻未来 神话传说 童话故事 致富指南 农用物资 生物技术 畜牧兽医 园林花卉 特产养殖 营养早餐 减肥晚餐 晚餐食谱 营养晚餐 减肥中餐 中餐文化 中餐菜谱 中餐营养 健康早餐 减肥早餐 早餐食谱 晚餐禁忌 宝石鉴定 安全生产 安装钳工 钣金技术 宝石观察 焙烤工业 变性淀粉 插花技能 车工技术 道路工程 低压电器 电气工程 电气设备 电网工程 电源技术 电站工程 淀粉科学 调味配方 发电节能 防水材料 飞机飞行 服装生产 钢铁材料 工程建设 工业工程 公路工程 管道工程 罐头工业 国际组织 国家电网 华北电网 火电工程 货运物流 机床设计 机电工程 机修钳工 基本资料 家用电器 建设工程 节约用电 金银技术 金属材料 连续铸钢 轮机工程 奶牛养殖 农村电工 配电技术 皮革工业 啤酒工业 苹果产业 钳工简明 青工车工 青年审美 肉类工业 入侵检测 食品科学 世界修船 兽医兽药 水下工程 税收制度 通信设备 统计公文 土木工程 维修电工 味精工业 文物鉴赏 物业电工 铣工计算 线损管理 鞋楦设计 烟草工业 盐业产品 冶金产品 液压技术 印刷科技 用电管理 油墨技术 轧钢技术 粘接技术 照明设计 制浆造纸 土元养殖 兔场疾病 外国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