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观音图》

所属栏目:劳继雄书画

安徽宣城是一座历史悠远的文化古城,境内山水秀丽,素有甲于东南之称。离城北约十里许,由华阳高峰逶迤而来百余里,横亘一山脉,犹如屏障,即是敬亭山。以其特有景色,南齐谢朓作了《游敬亭山》诗,而唐代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更是名闻遐迩,脍炙人口。因此,自古以来许多风流朝贵皆出于此郡,而历代文人墨客也云游于此。清代著名画家石涛,自幼背离家乡,出家为僧。他在过潇湘、渡洞庭、经庐山至松江拜旅庵本月和尚为师后,也 来到了敬亭山下,此时约在康熙初年,时三十一岁左右。这幅观音像,即是他这一时期所作。
图作一观音大士,高髻垂发,柳眉丰颐,正襟趺坐在山崖之上。在微微下垂的眼帘里和隐约含笑的樱唇中,显露了人物端庄静穆,和蔼可掬的神态。大士旁侧,端放一细颈白瓷瓶,内插柳枝。山崖后,松篁挺秀,青峰隐现,显得特别娴静空旷。画之右下自署:“甲寅长至日粤山石涛济敬写于昭亭双塔寺。”钤“济山僧”白文印,“老涛”朱文印。“甲寅”为康熙十三年(1674),石涛时年三十五岁。
按图中所署“昭亭”,即为敬亭山,因唐以避讳,故以其名。据史书记载,山内建有许多寺院楼阁,其中以广教讲寺独具盛名。相传此寺为南唐大中己巳刺史裴休建,佛殿前有千佛阁、慈氏宝阁,其木皆松萝,是黄蘖禅师募自安南国。元初时,广教寺设御讲僧,曰讲主,座下数百人。法堂曰雨华,方丈曰宝华,室曰笑华,曰圆照轩,曰松月,曰雪屋亭,曰怀李。山门外有桥亭曰碧莲梵花,亭左右有池曰连珠。宋太宗赐御书百二十卷,僧惟真建阁贮藏,里人郝允李建观音堂。因两浮屠双峙山门之前,故当地人亦称之为双塔寺。可见宋元之际双塔寺内屋宇楼观耸立,其香火是颇为兴盛的。元末寺院被毁,虽双塔幸免于难,已犹如两翁,颓然比肩而立。因此迨至石涛的到来,寺院已为明初所重修,寺内境况自不能与宋元时所比拟了。
从现存资料来看,石涛在宣城约有十余年光景,其间多次往来于黄山、径川与敬亭山之间。并以寓居双塔寺为多。此《观音图》,很可能是石涛受寺内方丈之请,为布置观音堂而作,故对石涛 来说,除精心布局勾描外,末了还署上“敬写”二字,以表达他对广化众生观音菩萨的虔诚心意。作为明朝宗室,石涛遁迹佛门,是为了规避现实,希图从中寻求新的精神依托,以消除他那家破国亡的耻辱心理。然而当他浪迹四方,接触了无数秀美山川景象后,激发了他的创作欲念,是很想通过艺术使自己从消沉寂灭的僧道中解放出来,来讴歌自然,讴歌生活。宣城十余年,正是他思想意识激烈变化时期。他一方面移情山色,创作了不少反映自然风光的山水画。而另一方面,仍徘徊于清静寂灭的禅门戒律中,规守着他的禅学思想,创作了不少道释画。这幅《观音图》,即是在如此背景下产生的。
在宣城期间,石涛与这一地区社会名贤频有交往,如著名诗人施闰章、吴肃公、黄砚旅及渐江的侄子江注等。他们相互唱酬,留下了不少诗篇和画迹。与石涛交谊笃厚,并在画艺上切磋交流,最具影响的,当首推梅清。梅清(1623—1697),字润公,一字远公,号瞿山,宣城人,善画山水,早年线条曲折细密,复用干笔皴擦,画面清秀滋润,兼有王蒙、程邃笔意。稍后参以沈周、吴镇笔墨,浑厚酣畅,给人有古朴拙厚之感,故其画盘礴多奇气,风貌独具。尝作《黄山图》,极烟云变幻之胜,因而有名于江左,为黄山画派著名画家。石涛画法,至宣城为一变,这从《观音图》中山崖画法可窥见一斑。其用笔屈律,墨色淋漓苍莽,与他早年风貌判若不同。对石涛这一画法若细而审察,便会发现其风格更近似于梅清。不仅如此,我们还进一步看到在这一时期相当多的作品里,他俩的画笔,几乎到了相似地步。梅清虽长于石涛十七岁,在石涛来宣城之前已颇具声望,但画派的互为影响,往往不受年龄限制。况且尚见梅清画《黄山图册》,其中就有自题“法石涛画本”的语句,从而更使人迷惘于这一风貌的产生,究竟谁受谁的影响。近有幸得见梅清二十余岁时所绘山水巨幅,看来是目前存世的梅清最早作品了。画笔之劲健,构图之完整,已趋成熟的地步,而最重要之点,在这幅画中透泄了他后期那种笔墨轨迹。梅清画风的前后一致性,使人不难辨析石涛《观音图》中所画山崖的笔墨风范正受之于梅清,从而也可见这一时期石涛对梅清画派的崇仰和规摹,到了何等的地步。
这幅《观音图》,在艺术表现上,有其独特情趣。首先在构图布局上,采用近实远虚的艺术处理,把人物置身于空灵清疏的特定环境中,以突出不同凡响的气质,使情和景熔于一炉。人物衣纹用略带战掣的线条画出,酣畅拙厚,与描绘山崖的画笔融为一体,使人有端庄稳重的感受。而人物面部的描绘,一变粗犷为细腻,以白描勾勒,通过秀逸的线条,展现了人物雍容大度的风姿。整幅画,通过画笔的粗与细,物象的动与静,虚与实,庄重与飘逸相互作用,相互衬托,来增加画面的韵律感,以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这就是《观音图》的成功之处。
传世石涛画品颇多,而其早年之作并不多见。他在宣城十余年间,无论是意识形态或艺术风貌,都是从稚嫩向成熟递变的重要阶段,因而也是探究石涛画格演变的重要环节。《观音图》正是他这一时期所作,其学术研究价值自不言而喻。而石涛画如此大幅的观音像,在他流传道释画中殊为少见,加之画笔之精湛,经营之周详,更使我们能领略到他当年的艺术风采,此画就更为珍贵了。画现藏上海博物馆。


推荐内容


图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