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苏洵编修《苏氏族谱》

所属栏目:中国家谱史图志

第四节 苏洵编修《苏氏族谱》

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于至和二年(1055年)开始编修本族《苏氏族谱》。 苏洵论述自己作谱原因时说:“情见乎亲,亲见于服。服始于衰,而至于缌麻,而至于无服。 无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喜不庆、忧不吊则途人也。 吾人所以相视如途人者,其初如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悲夫一人之身分而至于途人,吾谱之所以作也。 ”他试图通过族谱,使五服之内的族人增强孝悌之心,从而达到敬祖收族的目的。 苏洵在《苏氏族谱序》中强调:“呜呼! 观吾之谱者,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 ”苏洵通过修谱达到孝悌收族之意, 与欧阳修通过修谱达到尊尊亲亲之道,是完全一致的。
《苏氏族谱》内容:首先是“谱例”,阐述修谱的意义;其次是“苏氏族谱”,叙述修谱法则和苏氏世系图;其三是“族谱后录”,包括苏氏先世考辨、先世人物小传、大宗谱法以及反映祠堂建立的“亭记”等。 苏洵吸收了欧阳修的编撰方法,在族谱中“并载欧阳氏之谱以为谱例。 附以欧阳公题刘氏碑后之文,以告当世之君子,盖将有从焉”。苏谱亦是采用小宗之法,以五世为图,五世之外,亲尽服穷,图表不载,以宗法为则,详近而略远,更进而尊近而略远,较欧阳氏更为严格。


苏洵


欧苏族谱的内容较前代丰富,他们创立的五世图式小宗谱法:即欧阳修“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到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苏洵“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 而迁其高祖之父”, 为后世修谱提供了范例。 苏洵在其《谱例序》中记载了欧阳修的话,编修家谱“是不可使独吾二人为之,将天下举,不可无也”。这就表明,欧苏二人修谱,除为本族起到尊祖收族作用外,也有倡导天下修谱、树样本之意。


苏洵《苏氏族谱引》


在欧苏修谱的带动下,许多士大夫纷纷编修本族家谱,如曾肇编修《曾氏谱图》,许元编修《许氏世谱》,范仲淹编修《续家谱》,王回有编修《清河崔氏谱》,朱长文编修《朱氏世谱》,游九言编修《游氏世谱》,王安石、文天祥、黄庭坚等也参与编修家谱。 宋代官吏私修家谱,尚需上报朝廷,此举也得到朝廷的支持。 如宋汪藻《御赐陈康伯金线谱序》中指出:“吏部尚书左仆射进封福国公陈康伯请于朝而作家谱,上赐诰以褒之,命史臣汪藻以叙之。 ”宋代私修家谱以欧苏谱所定谱例为典范,形成了私修家谱盛行的局面。
关于宋代“官谱废”“私谱兴”的情况,我们从正史的目录也可以看出来。据《新唐书·艺文志》“史部”下“谱牒类”记载,共收录家谱书95种,1 617卷。《宋史·艺文志》“史部”下“谱牒类”记载,共收录谱书110种,437卷。《宋史》记载的谱牒书种数较唐代的多,而卷数大为减少。减少的原因,是唐代谱牒中有几部官修的或带官修性质的谱书,如《氏族志》100卷、《姓氏谱》(又名《姓氏录》)200卷、《大唐姓族系录》200卷、《十八州谱》712卷、《皇唐玉牒》110卷等, 唐代单这几部官修谱书就计1 322卷,而宋代无此类官修谱书,故卷数自然大为减少。 考虑到宋代不实行私谱上交官府的制度,因此散在民间的私修家谱数量,当远远超过110种。


四川眉山三苏祠


推荐内容


图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