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明画报》里的北京掌故

所属栏目:北京老画报

《春明画报》里的北京掌故

1929年4月3日,北京 《成报》 创办了星期画刊 《春明画报》,由《成报》负责编辑出版,随《成报》附送,北京及外埠也设分销处零售。画报仅有不到一年的刊龄,于1930年3月30日停刊,共出刊21期。尽管刊期不长,但其开设的“春明社会”专栏和傅芸子撰写的《北京戏园写真》《春明杂记》等系列文章,记叙了老北京的市井文化,是研究清末民初的北京民俗掌故、风土人情、街巷变迁、人物景色等的珍贵文献。


《春明画报》属综合性刊物,周刊,逢星期日出版,8开本,4版,铜版纸单色印刷。以记载“老北京习俗风尚、市井坊巷、民生日用”为 主要内容,极具地方特色。“春明”是北京的代称,典出自于唐朝都城长安东面正中的城门叫“春明门”,后多用“春明”代替帝都。取名《春明画报》也就明确了画报的地域性和主要内容。



画报的四个版面各有侧重,头版报头下刊登一幅人物肖像,以名媛闺秀、电影明星、学校高材生、交际花为主,连续刊载凌霄、一士兄弟的随笔和李小石所著的《中国艺术家征略》。二、三两版以文化古迹、风俗掌故、山川名胜、金石书画为主,刊发了樊樊山、黄秋岳的手迹,梅兰芳的明信片,陈师曾、陈半丁、王梦白、齐白石等名家的绘画作品,还有新文学作家田汉与夫人黄大琳的合影、与《苏州夜话》主角唐叔明女士的合影。第四版为纯文字版,小说连载和广告各占一半,连载觉厂的《红姑娘的日记》和蛩庐的《鲽海波》等;广告则是各大戏园上演的戏目,对研究中国戏剧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明画报》的“春明社会”专栏,每期刊登一幅反映市井生活的照片,照片下附以短文予以说明。其中有《耍花缸》《傀儡戏》《驮煤驼》《钉掌》《驴市》《卖佛花》《唱 话匣子的》等。如《书春》是旧时常见的一种风习,过去每年到了岁末,首先出现的街头年景,便是书春摊,俗称“对子摊”。它大都在商号、铺面的前面,寻一块不妨碍交通的地点,用红纸写上“书春”。书春摊上设个小供桌,供桌上铺着红毡,摆放着笔架、笔筒、小铁铛、小樟木箱等器物。笔筒内备有大小毛笔若干,小铁铛用来盛墨汁,下面还有个小火炉儿,烧两块小炭,免得墨汁结冰。樟木箱则用来存纸及放写好的那些春联。春联的内容无外乎是些“出门见喜”、“日进斗金”等吉祥语言。旧京文人张醉丐曾专门写过一首咏春联摊的打油诗,诗曰:“招贴街头翰墨缘,红笺写得好春联。文人到底闲情甚,借纸学书不出钱。”诗写得风趣,也很口语化,随着社会的变迁,往昔这种妇孺皆知的景致,今天见不到了。“春明社会”还刊发了一些下层百姓生活的照片,如《瓦匠》《卖炭者》《卖烧饼麻花》《电灯匠》《人力车》等,为记录下层百姓生活,提供了形象的资料。


画报曾连载傅芸子《北京戏园写真》和《春明杂记》,图文并茂地记叙了北京戏园的沿革衍变,北京民俗掌故,文献价值很高。傅芸子(1902—1948年),满族,北京人,原名宝坤,字 韫之,别号餐英、竹醉生,戏曲理论家傅惜华之兄。自幼酷爱国学,博识旧京名物掌故,早年在“燕京华文学校”图书馆任职,又为《京报》记者,曾主编《北京画报》和《国剧画报》并与梅兰芳、余叔岩、齐如山等发起成立“北平国剧学会”,作品散见于天津《国闻周报》《益世报》和在北京出版的日文汉学杂志《文字同盟》等。1932年赴日任京都帝国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讲师,主讲中国语言文学,在此期间,考察日本皇家宝库正仓院,遍访公私各家藏书,撰就代表作《正仓院考古记》和《白川集》,并为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会员。他博识旧京名物掌故,喜治京师历史方舆之学,对于京师近代以来的风土人情、街巷变迁、人物景色稔熟,或叙一事,或述一人,或状一物,皆能如数家珍,涉笔成趣。文章短小精悍,文笔流畅,与史书相比,增加了活泼生动的元素。如《春明杂记·十一》一文,曾被称为“民国时期最好的掌故记述之一”:



“北平朔风甚厉,寒冻之后,水泽腹坚,于是护城河、什刹海等处,皆有冰床。冰床俗呼为拖床,即今之凌床也。(《江邻几杂志》:雄霸沿边塘泊,冬月载蒲苇,悉用凌床。又沈存中《笔谈》:信安沧京之间,挽车者衣苇裤,冬月作小床,冰上拽制,谓之凌床。)今制形亦如床,长约五尺,宽约三尺,底有铁条,取其滑而利行。一人拖之,其行甚速,每雪晴日暖之际,如行玉壶中,洵岁寒中之一快事也。《倚晴阁杂抄》云:‘明时积水潭曾有好事者,联十余床,携榼篮酒具,铺氍毹其上,轰饮冰凌中。’豪情快举,致足乐也。惜此风不传,令人向往系之。清时西苑门内,亦有冰床,盖为王大臣设也。床甚华美,上有盖如车篷,可避风雪。驶行太液池中,不啻置身小瀛昼夜。读乾隆腊月坐拖床渡太液池志兴诗云:‘破腊风光日之新,曲池凝玉净无尘。不知待渡霜华冷,暖坐冰床过玉津。’可见此种冰床之风趣也。近年三海开放为公园,每届冬令,亦有人在太液池设冰床载客,虽无往昔之设备,然坐床驶行,足乐也。”


推荐内容


图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