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人群艺术兴趣的《华北画刊》

所属栏目:北京老画报

提高人群艺术兴趣的《华北画刊》

1929年元旦,国民党中央直属党报 《华北日报》 在北京创刊,社址在北京王府井大街,李石曾任社长,安馥音、沈君默任总编辑,以政治、经济和党务要闻为主,附出《华北画刊》《现代国际》《边疆周刊》等专刊。
《华北画刊》于1929年1月13日创刊,大多随《华北日报》附赠,少数分销、零售。画刊以“提高艺术兴趣,增进人群美感为最高目的”,同时在国民党的指导下,以“阐扬党义,唤起民众,为唯一职志”。1930年3月1日至9日,《华北日报》因积极宣传南京国民政府“讨阎(锡山)”旨意,被地方军警严加检查,出现15处“天窗”。3月18日中原大战爆发后,随着阎锡山军队对《华北日报》的查封,《华北画刊》随即停刊,共出刊96期。
《华北画刊》属综合性刊物,周刊,每周日出刊,8开本,4版,道林纸,铜版印刷,以艺术内容为主,时事政治为辅,“图画精美,材料丰富,趣味浓厚”。各个版面没有固定栏目和内容,艺术方面有绘画、书法、金石、雕塑、建筑、音乐、戏剧、诗歌、小说、小品文等的图文,体裁上既有白话也有文言,文字篇幅长短不一,图片大小错落有致。如齐白石的《菊》《农矿部长易寅村诗箑》、清杨西亭《风雨归牧图》《立法院长胡汉民书法》《书画家姚茫父为杜铸言篆联》等,并配发画家小传;摄影作品有《美国白列维山公园》 《归帆》《荷花》《天津马厂道竹桥》《古固关》等。时事类图文有《粤主席陈铭枢及将任航空署长张惠长由广州乘机来沪》《编配自治街区第一班人员在崇内大街工作时情景》《沪大雨两小时后英租界望平街积水三四寸,此片在时事新报馆门前》《上海兵工厂送旧迎新图》《平汉铁路局庆祝“双十节”大会》《国立北平图书馆展览会闭幕式全体职员合影》等,第22期更为“总理奉安大典专载”,以图文的形式报道了追悼、安葬孙中山先生的全过程。



画刊中缝多刊登于非厂、齐白石、林宝馨等著名书画家的文例、画例,也是研究中国近代书画家的史料之一。如齐白石的己巳年(1929年)作画刻印规例:“大费洋红之画随价每元加收一角,用汪六吉料,半纸、厚纸不画。近有定画不带纸来者,纸价另行酌加:二尺条 幅 每 幅6元,以四方一尺为度,宽者酌加;三尺9元,四尺12元,五尺16元,六尺20元,中堂幅加倍。扇面大者6元,中者4元 , 小 者 不画;如有先字已写好者,画墨 浸 透 至 污不赔偿。册页六 寸 以 内4元,一尺以内6元;山水、人 物、工细、昆虫均加二倍;指名画图,无论属何故不画。刻印每字2元,字以三分大为度,字小不刻,字大酌加;晶属、玉属、牙属不刻;一石只刻一字者加倍。润金先收,随价加一。”


画报在头版和二版曾长期连载于非厂的《华萼楼古印举》。于非厂(1889—1959年)出生于北京,并长期居住北京,早年在家读私塾,后成为清末贡生,民国时期曾任教于私立师范学校、私立华北美术系等学校,兼任古物陈列所附设国画研究馆导师,擅长绘画、治印、书法,绘画以工笔花鸟闻名于世,在20世纪40年代曾与张大千不相上下。《华萼楼古印举》不但列举了中国古 印的各个类别,而且还记叙了它的产生、衍变、盛行、衰微的过程,更有作者对各个时期古印特点、优劣的点评。文辞高雅,内容翔实,是研究中国古印史的珍贵史料,也是研究古印家于非厂的必读文章。


培养在艺术上崭露头角的新人是《华北画刊》的勇气和胆识,翁偶虹、孙之俊的早期作品都曾在《华北画刊》上刊载,可以说他们的艺术生涯是从《华北画刊》开始起步的。翁偶虹(1908—1993年),家学渊源,攻读经史,深通音韵,自幼喜爱京戏,少年 学戏,不时粉墨登场,29岁时编剧的《锁麟囊》,经程砚秋演成经典,久享盛名,一直流传至今。他曾为李少春、袁世海、李玉茹、王金璐、宋德珠等艺术家编写100余个剧本,是中国京剧界著名的剧作家。而他在《华北画刊》连载的《怡簃词话》,不仅是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及著名词人的重要文献,更让读者领略到他在研究中国古典诗词方面的造诣
20世纪40年代,中国国画界曾有“南叶北孙”之说,南叶指上海的叶浅予,北孙则是北京的孙之俊。孙之俊(1907—1966),河北藁城市东四公村人,1927年毕业于直隶省立第七中学,1930年毕业于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在校期间参加北平漫画社和中西画会吼虹社,开始发表作品。他是中国现代漫画和连环画的先驱者之一,现存漫画、连环画作品4000余幅。他的漫画涉及范围甚广,针砭时弊,态度鲜明,造型生动,线条流畅,是研究近现代漫画史的重要资料。1929年1月13日的《华北画刊》上的漫画《饭碗问题》,是孙之俊早期关心国计民生的作品。在那军阀混战的年代,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是社会常见的现象。尤其青年学生,毕业即失业,有多少人在为饭碗问题发愁啊!孙之俊以独特的构思,简洁的笔法,深刻的寓意,将这个问题反映得尖锐而明确。而在《华北画报》四版上连载30余期的《冬烘先生》,是孙之俊早期的重要漫画作品,共计128幅,对腐儒冬烘先生种种保守思想和做法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抨击。


推荐内容


图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