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中西文化艺术的《日曜画报》

所属栏目:北京老画报

融合中西文化艺术的《日曜画报》

1926年 《北洋画报》 的成功创刊,并迅速风靡整个华北地区,引起北方报人的极大关注,从而催生了一大批画报的竞相效尤,与《北平画报》同日出版的《日曜画报》便是其中之一。《日曜画报》在编辑形式、版式设计上都与《北洋画报》如出一辙,但内容上轻于时事,重于艺术。
北京《新晨报》副刊《日曜画报》创刊于1928年8月5日,社址在北京宣外大街181号,《新晨报》社负责出版、发行,主编宗惟赓,第14期后因其南下,曾由《新晨报》编辑处一度主持,撰稿人有于非厂、灵隐、修一辙、庄紫石、金义伯、蜀庸、潮音、逸云、吴曼秋、王祖铭等。
旧时称星期日为“日曜日”,因画报为周刊,且在每周日出刊,因此叫做《日曜画报》。刊名不定期地由社会各界名流分别题写。“提倡中国文化,融合东西洋艺术”是它的办刊宗旨。在内容方面,创刊词中提到:“我们尽我们的能力,向各方面搜罗有兴趣有价值之照片和图画,贡献于《日曜画报》的阅者。我们更尽我们的精神,搜取有兴趣的消息有价值的文艺,贡献于《日曜画报》读者。”
《日曜画报》属艺术类刊物,8开本,4版,道林纸,以图为主,配以文字,四个版面并没有明显分类。画报也曾策划从第5期开始,第三版改为专版,绘画、戏剧、舞蹈、电影、摄影、体育,不定期 地轮流出版,但一直未见真正实施。


画报出版至第3期时,一周就收到五六十封读者来信,指责画报印刷质量太差,编者自己也为“印刷确是太坏,连我们自己都看不过去,其实并不是底版做得不好,实在因为印油太粗、纸张太薄,所以真是对不住这些热烈读者”。此后,因改用新式机器,印刷质量有所提高。
画报图片部分“凡关于优美的建筑、风景、雕刻、绘画、书法、 仕女新妆、讽刺画、人体及金石等,搜罗精美”。文字部分多为介绍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探讨发展方向的专业性极强的内容。
古今中外名家的书画作品在画报图片中占比例最大,每期都要有五至六幅,如多期连载《石涛山水册》《顾复初山水册》、徐燕荪《人物》、吴光宇《人物》、王铎《山水》、宋夏珪《山水》、周怀民《山水》等。
排名第二位的是摄影作品,有世界著名建筑,国内名胜古迹,花草树木,木雕石雕和包括名伶、影星、社会名流、儿童、人体在内的人物等。其中连续刊登的数十幅西湖风光、建筑,生动形象地留存了20世纪20年代杭州西湖的四季美景。画报中刊登的大量德国、日本、法国、美国、印度、罗马等十几个国家的代表性建筑,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每期一幅的西方人体照更告诉我们当年画报的开放与前卫。


画报中最有价值的当属艺术性文字部分,长期连载若吏的 《黄山画叟纪略》、于非厂的《华萼楼论印》、叶维辉的《三秀草堂印谱序》、钝佛的 《摭闻碎墨》、潮音的《鸥梦楼诗话》、汪慎生的 《花鸟册》、程瑶田的《我作画之经验谈》、古愚的《隶楷源流》、遐庵的《我国雕塑漫话》、愫倩的《古琴谱指法概要》等,是研究中国近代各种文化艺术的重要理论资料。
文艺作品内容丰富多样,吕碧城、江寄萍、李薰风、慎言、啸云等当年的著名写手,都是画报的常客。创刊伊始就曾连载慎言的长篇小说《心血与黄金》,但不知因何故,第8期就停刊了,从第14期开始连载李薰风的言情小说《春水余纹录》。画报创刊初期,几乎每期都有江寄萍文章,如《一封信》《寄丽珍妹妹一封信》《少女的迷恋——残零日记》《新女性应注意的一点》及诗歌《春雨之夜》等。画报的第50期除发表了吕碧城的《瀛波梨影》外,还登载了她的大幅玉照。
报道学校消息也是画报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有北京本地的学校,而且还有全国的校园生活,更有世界各地留学生的图文介绍。如《国立北平师大暑期学校全体教员学生合影》《中国留日学生》《两级女中游艺会琐记》《晋省留德同乡会合影》《关于师范男女生社交问题》等。



此外,作为北京的刊物,突出地方特色、介绍北京当地的人情风物自然也是少不了的,如《北平历史上之酒楼——广和居》等;主编宗惟赓是五三漫画社的领袖人物,因此该社的漫画便是一直垄断着画报的漫画版面;时事新闻、电影、戏剧、体育等方面的图文也是画报每期必有内容。
画报终刊时间不详,现存至1930年9月21日的第109期。在出刊的两年多里,画报的风格基本保持不变,只是在细微处有了些许的改变,如自创刊后头版一直是大幅的名人书画,但从51期开始改为名闺名媛或在校学生的大幅玉照,同时在其他版面上也增加了每期一幅的“新婚丽影”。这或许是为了取悦读者、增加画报发行量,不得已而为之吧!


推荐内容


图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