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排《茶馆》后的联想与艺术探讨

所属栏目:郑榕传

《丹心谱》成功演出后不久,“人艺”又重排了老舍先生的《茶馆》。这一年距《茶馆》的上一次演出虽已过去16年,观众反应却非常热烈。同时这一年又是老舍先生诞辰80周年,郑榕不禁十分感慨,他从《茶馆》重排演出的热况联想到老舍著作的魅力,又开始了对艺术的探讨。
1979年2月3日,为纪念老舍先生80诞辰,“人艺”在首都剧场演出了《茶馆》第一幕,立即受到观众欢迎。“人艺”随即整理排练全剧,并于3月11日正式公演。这次演出效果和1963年的演出大不相同。有一位老先生说:“看完《茶馆》之后,一夜翻来覆去没有睡好觉,把他一生的经历,从清朝末年,军阀混战,敌伪统治,国民党时期,一直到全国解放,全都回想起来了,最后得出结论:还是社会主义好!”一位年轻的英国芭蕾舞演员看了《茶馆》说:“我懂得了中国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
经过“四人帮”搞乱了十几年后,许多年轻人反而爱看《茶馆》,而且从中受到了教育。可见作家从深厚的生活中提炼创造出来的经典形象,有很大的概括力,它能使观众举一反三,从“这一个”联想到“那许多”。以前有些人认为老舍先生怀旧,那是对《茶馆》的极大误解。
《茶馆》的重新排练和演出,也让郑榕认识到,艺术是无止境的。演员要让观众认可,一定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他想起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看了《丹心谱》的演出以后,曾私下对英若诚讲:“你们在舞台上会用思想的人不多。”当时听了很受震动,他下决心要弄清楚用思想和挤情绪的不同。
在整理排演《雷雨》时,夏淳导演对郑榕说,周朴园不应该自始至终没有一点儿笑容。于是他重新探讨了第一场回家时的心情。从周朴园上场后的动作来看,主要的是想和家人团聚。他试着改变过去的表演身份,即表现严厉的做法,认真去关心家中的每一个人:发现蘩漪的脸色不正常,就叫四凤端药来给她喝;周冲在身后说:“爸,妈不愿意,您何必这样强迫呢?”他回头发现冲儿顶撞的目光,他突然意识到对病人的姑息已经影响到孩子的任性。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蘩漪把药喝下去,做个服从的榜样。这个愿望是在交流中产生的,结果下面《喝药》一场戏进行得比以前任何一次演出都真实。
在第二幕《相认》一场里,郑榕也解决了长期未解决的周朴园对鲁侍萍到底持什么态度的问题。过去他曾害怕被扣上“人性论”的帽子。后来在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则更要防止“阶级调和”的嫌疑。
“文革”后郑榕读胡乔木一篇《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1]的文章,其中谈到:“关于人道主义,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一是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这两个方面有联系,又有区别。至于人类学和文学艺术,从各自的角度研究和表现历史的、现实的人和人性,当然是必要的。历史唯物主义不能代替这些研究和表现,当然也不应该指责它们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的人性论。”
郑榕终于找到了周朴园的哲理,也就是他曾经提到周朴园对鲁侍萍的“你死我葬,你生我养”。这是周朴园的道德准则,在周朴园看来这是尽善尽美的了!而鲁侍萍则认为,精神上的创伤不是金钱能够治愈的,她接过五千元的支票,当场撕碎……对支票的一付一撕,正好展示了两种世界观的迥然不同,它能发人深省,取得效益。
从重排《茶馆》的联想到对排演《雷雨》的整理,应该说,走出“文革”阴云的郑榕,对表演艺术的研究同样迈出了新的脚步。


推荐内容


人物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