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与尹会一的交往,列名《北学编》

所属栏目:清代京籍士人学术

黄叔璥与尹会一的交往始于在河南任职时期。乾隆元年(1736),黄叔璥被重新起用,受命前往河南署理开归河道,又调督粮道。尹会一于乾隆三年(1738)任河南巡抚,两人结识后,因志趣相投,成为至友。尹会一的儿子尹嘉铨后来记述其父与黄叔璥交往的情形,曰:“先公巡抚河南时,每见先生,必执后进礼,称为‘立不易方,和而不流,君子人也’。序其《广字义》曰:‘兹编也,匪惟知之,且允蹈之。其行己静以廉,其待人恭以恕,其立政简以清。’於戏!可以见先生之生平矣。”[1]吕炽所编《尹健余先生年谱》也曾提到二人在一起议论交流的情形:“公每执后进之礼,从容言及服官任事。方则易滞,圆则易流,故乘时赴功,方不如圆之敏干;居安守正,圆不如方之坚贞,非根柢素深、学识兼裕、中有主而应不穷者,孰能与于方圆之义。玉圃深然之。”[2]
乾隆八年(1743),黄叔璥请方苞为其《梦归图》题字,同时也请尹会一为这幅图题字。尹会一说:“曩余有粤东之役,以母老陈情,得调中州迎养,适玉圃先生为监司,前辈同官,多所匡正,事君事亲之道尤切究而力行之,太夫人年届九十,为当代人瑞,时留京邸,余奉母命为文,遥相称祝,以纪德门之盛,并慰孝子之心。己未春,先生以将母来谂,余既许其代达矣,先生归思逾切,至形诸梦,既而中州大水,自夏徂秋,民无宁居,先生助余,多方拯救,甫竣事,而余奉内召,旋归里门侍养,先生则已抱终天之恨矣。”[3]
尹会一与黄叔璥在河南共事前后有三四年,比较了解黄叔璥的为学与为人,曾为黄叔璥的《广字义》作序,对其称赞不已。由于黄叔璥与尹会一的学识接近,而且交往密切,后来唐鉴在《学案小识》中也把二人归入同一学案中。正是出于对黄叔璥学问的推重,尹会一在续编《北学编》以表彰北方学者时,便将黄叔璥及其兄黄叔琳一同列入。
《北学编》原是孙奇峰弟子魏一鳌奉师命所作。尹会一在河南做官时曾为汤斌《洛学编》续补,当时就想续补《北学编》。后来,终于从孙奇峰的曾孙孙用正那里得到一本,但因忙于公务,没有时间着手。乾隆五年(1740)尹会一归里,开始续补《北学编》,前后共增加17人,大多都是当时的北方学者,正如尹会一所言“在北言北”[4]。其中,黄叔琳、黄叔璥兄弟就是尹会一此次续补中增入的。不过,尹会一生前并没有完成定稿,后来其子尹嘉铨继承父志,校订刊刻。尹会一续补《北学编》与他续补《洛学编》一样,都是为了拯救“正学”。但当时多数学者耳濡目染的治学主流是考据学,至于理学尤其是程朱陆王之争,已经不再是治学者关注的焦点,他们不仅避讳谈论理学,更批驳宋明理学所建立的“道统”说。因此,当尹会一为《洛学编》、《北学编》进行续补时,周围有不少人以“道统”讥之。
离开河南后,黄叔璥为母亲守孝,期间他一直有病在身,尹会一到北京后,还专门前往探视。黄叔璥、尹会一、方苞三人是至友,尹会一去世后,方苞与黄叔璥于乾隆十三年(1748)联名祭文,悼念尹会一,方苞因年迈多病,还特地委托黄叔璥代为吊唁。[5]


推荐内容


科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