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草经集注》通过3 种著录方式创建本草学基础

所属栏目:人参史

一、《本草经集注》通过3 种著录方式创建本草学基础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因避讳,又称宏景(图4-4)。陶氏于永明十年辞官,隐居句曲山(茅山,南京东南),自号华阳隐居,后世称为陶隐居。陶氏谥号贞白先生(故又有陶贞白之称),丹阳秣陵(今南京) 人。陶氏为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陶氏在齐为官,齐高宗时任诸王侍读,后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梁武帝礼聘,不出,专门从事道教研究,炼丹采药,专注于苦读和著述。对道教经典《真迹》编修增饰,成为现存之《真诰》。炼丹有成果时,屡屡进献梁武帝。陶氏又撰《真灵位业图》,把梁代的官僚等级制度引入神仙世界,使道教与统治者思想相契合,受到统治阶层至高尊崇。当时,朝廷大事常与之相商,且在高层决策中屡有采纳所进之言,人称其为“山中宰相”。陶氏博览群书,“一事不知,深以为耻”“性好著述,尚奇异,顾借光景,老而弥笃。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圆产物,医术本草”。陶氏所撰《本草经集注》历史地位显赫,《真诰》《真灵位业图》对道教思想影响颇深,另著有《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总诀》等。


图4-4 陶弘景像


《本草经集注》的撰成,是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补入“名医副品”(后整理成另一部名著《名医别录》) 和陶弘景的注释、补充,形成这一药学专著。即《本草经集注》由当时3 部分成果整理加工而成:用朱笔(红字) 书写《神农本草经》的内容;用墨笔(黑字) 书写《名医别录》的内容;以“陶隐居云”小字加注的方式,补充《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未曾收载的内容。在印刷技术尚未产生,完全以手抄写的方式,如此区分不同来源的文献内容,是一项值得称道的发明创造。这样的著述,使《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两部书的内容清晰可辨,陶弘景的注释和补充一目了然,为后世甄别吸收古代本草(药学) 知识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对后世复辑古籍,辨明源流,具有历史功绩。《本草经集注》的药学史价值、文献学价值为世人所公认。该书突破了《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和“诸病通用药”两种分类法。
《本草经集注》是我国药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专著,系统总结了《神农本草经》之后几百年的药学成果,建立了新的分类系统,创出朱、墨、小字编撰方式。对药物基源第一次做了较为全面的探求,这体现在“小字”补充的内容上。重点记述了药物的品种和产地,“分别科条,区畛物类,兼注名世用、土地所出” ,记载了他本人及当时医药学家实践中的辨药经验。
《本草经集注》是我国药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其后历代药学(本草学) 都是以它为基础而逐步完善与发展起来的,对我国药学史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医学史学者范行准将《本草经集注》称为中国第一部药典。


推荐内容


历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