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定《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索隱》批拫

所属栏目:义府续貂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侯失勢,亦欲倚灌夫引繩批根生平慕之後棄之者。”殿本《索隱》:“案:劉氏云:二人相倚,事如合繩,共相依引也。批音步結反,批者,排也。《漢書》作排根,小顔根音痕,括音汩,謂人生平慕嬰、夫,後見其失職而頗弛慢,如此者,共排退之,不復與交也。譬如相對挽繩而根括之也。持彈,案《漢書》本作抨彈,音普耕反。”日本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所載《索隱》:“案:劉氏云:二人相倚,事如合繩,共相依引也。批音步結反,批者,排也。《漢書》作排。排根者,蘇林云:‘賓客,去之者,不與通也。’孟康云:‘音根格,謂引繩排彈其根格平生慕嬰交而棄者,令不得通也。’小顔根音痕,格音下各反。駰謂引繩排彈根括以退之也。持彈,案《漢書》本作抨彈,音普耕反。”案:《索隱》兩本駮異,互有得失。今就瀧川本校定如次:
一、駰謂以下,明係《集解》之文。案《集解》云:“孟康曰:‘根,根括,引繩以持彈。’”今移此文於彼下,文勢正相承接,所當移正。
二、“《漢書》作排排拫者蘇林云賓客去之者不與通也”,云字下當依《漢書注》補“二人相倚引繩直排根”九字。“去之者,不與通也”自爲一句,去當作棄(《漢書注》亦誤),此釋《史記》正文棄之也。
三、“孟康云音根格謂引繩排彈其根格平生慕嬰交而棄者令不得通也”,當依殿本及《漢書注》校改爲“孟康云:‘根者,根格(音即者字形近之誤)。謂引繩以抨彈(此釋引繩)共排擯根格之也。’(排擯釋排字,根格釋根字。其即共字形近之誤,《漢書》顔注申孟説云:‘共排擯之。’可證。《漢書注》引孟説脱共字,當補)”二十字。其“平生慕嬰交”五字涉下引小顔注(《會注》本脱;殿本有,亦脱數字。交即夫字之誤)而衍,“棄者令不得通也”七字涉蘇林説而衍,《漢書注》並無,當據删去。
四、“小顔根音痕,格音下各反”殿本“格音下各反”作“括音汩”,《漢書注》則作“根音下恩反,格音下各反”,皆不同。據《集解》兩稱“根括”(并誤入《索隱》之文言之),疑根音痕、括音汩乃《集解》 音(《集解》 自有音,如《吴王濞列傳》“漢使人以利啗東越”《集解》:“韋昭曰: ‘啗音徒覽反。’”《楚世家》“子熊眴立”《集解》:“徐廣曰:‘眴音舜。’”《留侯世家》“從複道”《集解》:“如淳曰:‘複音復’。”《張儀列傳》“醳之”《集解》:“駰案:醳音釋。”又“儀寧渠能免乎”《集解》:“駰案:渠音詎。”皆是也)。此當依《漢書注》作“根音下恩反,格音下各反”。
五、“下各反”下文義未完,當依殿本及《漢書注》補云:“言嬰與夫共相提挈,有(此上九字殿本作謂字)人生平慕嬰、夫,後見其失職,而頗弛慢,如此者,共排退之,不復與交(交下殿本有也字,《漢書》注無,當删);譬如相對挽繩而根格之也。”(格殿本作括,非是。又《漢書》注此下有“今吴、楚俗猶謂牽引前却爲根格”一語,則索隱不必定引之,今不補)其校定全文云:“案:劉氏云:二人相倚,事如合繩,共相依引也。批音步結反,批者,排也。《漢書》作排。排根者,蘇林云:‘二人相倚引繩直,排根賓客。棄之者,不與通也。’孟康云:‘根者,根格。謂引繩以抨彈,共排擯根格之也。’小顔根音下恩反,格音下各反。言嬰與夫共相提挈,有人生平慕嬰、夫,後見其失職,而頗弛慢,如此者,共排退之,不復與交;譬如相對挽繩而根格之也。”
又案:宋祁云:“根格二字疑皆從手。”是也。正文批根,根亦當從手。 批即&55371;&56423;字之省。 《説文》:“&55371;&56423;,反手擊也。 挌,擊也。”《廣韻》上平聲二十四痕韻:“拫,户恩切,急引。”音與小顔下恩切正合,急引即小顔所謂牽引(小顔注云:“今吴、楚俗猶謂牽引前却爲根格。”),故知當爲拫字。批拫、拫挌,皆謂排擊牽引耳。
《漢書·揚雄傳·甘泉賦》:“薌呹肸以掍根兮,聲駍隱而歷鐘。”棍根《文選》作棍批。案:《漢書》當作&55371;&56423;拫,&55371;&56423;、棍形近, 故相誤。 &55371;&56423;拫即批拫也。 《文選》作棍批者,蓋本亦與誤本《漢書》同作掍根,掍又誤作棍,而一本作批根,校者注批字於棍下。又一校者遂删去根字耳。批拫乃漢語,《甘泉賦》所云,亦排磕之義;薌當讀響,與聲相對。


推荐内容


历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