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杂志》与《常州教育半年鉴》

所属栏目:江苏省明清档案

《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杂志》与《常州教育半年鉴》

保管单位:常州市档案馆
内容及评价:
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的前身为始建于唐肃宗至德年( 7 5 6 )的常州府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常州知府许星壁与士绅恽祖祁等人发起创设“常州府学堂”,清政府经费支绌,只得由府属武进、阳湖、金匮、无锡、宜兴、荆溪、江阴、靖江等八县集资四万八千两,加上其他来源共六万四千余两银子作为购置地基、设备和建造校舍之用,择定常州东门内玉梅桥旁的护国寺旧址为基地,于当年十月动工,一年后校舍落成,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十五日正式开学,定名为“常州府中学堂”。江苏巡抚陈夔龙在建校时所写《常州府中学堂记》刻石立碑于校门南侧,至今保存完整。1913年7月,学校改归省办,易名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1929年9月,改称“江苏省立常州中学”。建国后,曾改称“苏南常州中学”、“江苏省常州中学”、“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市十二中”等,1978年4月恢复“江苏省常州中学”名称,现名为“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是国家级示范高中,被誉为江苏省中学“四大名旦”之一,桃李满天下。声名显赫的有中共早期领袖瞿秋白、张太雷,还有两院院士、省部级领导及解放军将领数十人,专家、教授、学者不胜枚举。
馆藏的两本中文版《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杂志》与英文版《常州教育半年鉴》合订本,为校办综合性内部半年期刊,一本为1915年9月出版的《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杂志》与《常州教育半年鉴》第二期,一本为1917年4月出版的《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杂志》与《常州教育半年鉴》第五期。“杂志”采用旧本右翻式竖排版,“半年鉴”采用新本左翻式横排版。两本“杂志”的主要内容有论文荟萃、学术研究、艺术展示、英文翻译、大事记载、疑问解答、各种杂记、教职员名册、学业教授程序、教科图书以及各种插图等;两本“半年鉴”的主要内容有社论、总结、毕业生及各年级学生作品、地理及理化练习、三角几何练习、英语语法及翻译练习、科学知识、悬赏题及答案、杂集、公告等。两本“杂志”与“半年鉴”合订本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充分展现出浓厚的治学氛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校的治学情况和基本概况,是研究民国初期常州教育工作发展状况的重要参考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915年9月出版的《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杂志》与《常州教育半年鉴》合订本第二期(正面英文版、反面中文版)



《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杂志》第二期·附录·学业教授程序表



《常州教育半年鉴》第三期·目录及社论



《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杂志》第二期·文萃·勾践报吴雪耻论


全文:

勾践报吴雪耻论


二年级学生·须卓


吴、越错处于扬州之境,地既接壤。而檇李、夫椒两役,遂酿成不共戴天之世仇。夫差不忘杀父,勾践亦永念会稽。非若睚眦之怨,一朝之忿,犯而不校者也。吴胜于夫椒,夫差乃骄纵逸游,勾践则忍辱负重,卒使一败一兴。吴亡而越伯,夫越地非大于吴也,甲非众于吴也。乃竟足以破吴者,勾践能持之以坚忍,非偶遇挫折而志馁气衰、嗒然若丧者所可比也。夫椒之战,越几不国,已烬之灰,安能复燃。勾践卒能以甲楯五千,退保会稽,卧薪尝胆,焦唇干舌,身为臣而妻为妾,养马于吴庭,痛入于骨髓,苦不可忍,辱尤不可忍。终以君子六千,进袭姑苏。其智足吞吴,谋足取胜。既因嚭而赂嚭,遂豢吴而沼吴。虽曰天命,非越王之识时势,诸大夫之竭智虑,有以收此最后之成功哉!虽然吴因胜于夫椒而骄惰之气乘之,致为越灭。越因沼吴之后而骄惰之气亦乘之,种死蠡去,而国亦见灭于楚。不亡于为人臣妾之日,而亡于号为霸王之余,信乎?孟子所云:“入无法家拂士、出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家非处败之难,处胜之为难也。至处败而尤不知惧,复任其骄且惰者,则愈不知亡之日矣,可不戒哉!



1917年4月出版的《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杂志》与《常州教育半年鉴》合订本第五期(正面英文版、反面中文版)



《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杂志》第五期·艺术



《常州教育半年鉴》第五期·科学知识



《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杂志》第五期·杂俎·函述


全文:

函 述


日本秋田矿山学校采矿科
谢坚(弘任)


(前略)近来对于祖国国情,颇多感触。意想所及,列举其大者如次,是亦修学之一得也。
第一为文字问题。中文诚为国粹之一,无论欧美文明如何发达,国文一项,断无舍我就彼之理。然一国文字之难易,实与国民文化之程度大有影响。欧西各国,言文一致,普通社会,遂多开达之人。日本言文,向亦各殊。明治维新以来,提倡言文一致者,不遗余力。今则堂堂国立学校之学生,试验卷均不妨用口语体答写,杂志书籍之多数无论矣。所以车夫、下婢均能读看新闻,因知满洲如何情形,上海如何情形,并知中国有袁世凯、孙逸仙其人。试问我国除极少数之上中流社会外,能知日本之果在天东地西否?迭次被日本侮辱,全国中知之者究有若干?民智之不开,文字之繁难实为一大原因。日本言文一致,既如上所述矣。然须混用汉字,其结果较之罗马文字,尚觉繁复难辨。今其国中有志者欲一时尽去固有之和文,而袭用罗马文,惟创意过速,未得实行。而文部省(犹中国之教育部)中,早设有罗马文字调查科,着着进行,预备将来改换国语。此乃校中教务课长文学士某先生为余言之,且云非如此不足与列强并驾争胜。虽将来能否实行,未可预决,而东邦向上之气慨,则由此可见。前总理大臣大隈侯尤主张之力者也。夫今日乃纯为一实利之世界,适者存,不适者亡,人民技能苟不切于实利者,即无补于国。我国国文,去实利太远,愚谓宜将现行文体大加修改,务使之与口语体相近。虽词句稍涉冗长,亦所不计。杂志、新闻及论述、科学、实业等书,皆用此体,不独初学者易于理会,且使各界中人因此得随意下笔,发表意见,互相讨论,此事于社会进化上影响甚大。(余在秋田,见其地杂货店同业有同业杂志,理发同业有理发杂志,其外各大事业无论矣。至家庭妇女杂志一门,种类数十,大部分均系妇女投稿,发表意见。因此,各界事业之进步甚速。我国文章太难,虽抱有伟大识见而无由发表者,所在多有;盖识见高者未必皆能文,则其见因不能自达也)我国实业兴盛之景运,必将于文字易中得之。尝私自祈想,谓苟有人尽力研求言文一致之法,立全国标准,使全国收实利振兴之效,其功决不在周孔下也。
第二为人心互相猜疑,不能和衷共济。此种现象不仅政界中见之,即团体与团体、个人与个人,甚至最亲之家庭,亦往往见之。此乃我国民心性中之一大弱点。夫彼此不能坦怀共白,必口蜜腹剑,暗事中伤,实道德上之一大罪恶。其波流所及,足使四万万人各离心,互相仇视,互助防备,无人无日不居楚歌四面之中,因是而全国中遂无一团体事业之可观。此果成何景象欤?此风之来,渊源酝酿,莫可究诘。欲湔除之,非自教育及政治两方同时致力,恐不易改革也。生留东数载,见其国人民不论何等阶级,均各守本分,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于社交间几若有一定程式之可循,彼此释然,决无容猜疑芥蒂于其间,羡慕不置。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我国。”民不但上下相疑,而且至于各不相信,其何以立国?设一旦外人强以迫压施我,则我之互相防忌者,适为彼所利用,此急宜挽救者也。
其三则为体魄及精神问题。生自偕诸同学买棹东渡以来,迄去春四月,足满三载。此三载中,曾未一睹中国社会情状。见闻所及,皆日人状态也。耳目所习,几全易矣。四月间回国,抵上海,一睹本国同胞,乃大有所感触,觉在日本所习见之精神勇悍、行走迅速者,一转瞬间尽变为气息恹倦、精神懒散之人。相隔仅一衣带水,气体强弱之差见于表面者如此,生以为大足注意者也。夫国本之兴盛,全仗民气之坚强;而民气之坚强,寓于其健全之精神。所以,养畜其精神者,又赖有壮硕之体魄。故锻炼体魄一事,较之学习工课,尤为重要。日本各高小以上均于正课中设有柔道、击剑二科,寓意深远,迥非仅习皮相者可比。且彼国人视健康尤重,患肺病而陷于悲观遂行自杀者,报章上时有所闻,宜其以武士道大和魂自豪也。今在内则百度维新,实业发达尤速;外则与列强周旋,着着成功,其势力之增殖,已足耸动世界之视听。此无他,皆民气之磅礴坌涌所表见而已。我国非有健全体魄、健全精神之国民,虽被万辱,亦决无雪耻之一日。以复仇敌忾为口头禅者,固不足论。即真有其心,亦适以发挥其懦夫之本色耳。试观欧战法国之终为德人所蹂躏者,非其报复之心不挚,实力之不容勉强也。生在校三年,日与日人相往返,校中华人仅生而已,故除日人外无交际,因知其内情甚审,于以见一国之强,自有其根深蒂固之原因,几无丝毫假借。我国欲图自强,非从根本着力不可。否则天演公理所在,无从幸逃也。
(下略)


推荐内容


历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