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金坛秧歌灯古唱本》

所属栏目:江苏省明清档案

民国《金坛秧歌灯古唱本》

保管单位:金坛市档案馆
内容及评价:
“秧歌流行于北方,江南没有秧歌”,这是长期以来的一种流行说法。其实,地处江南水乡的金坛市城东乡谈庄村,却留存着极具江南特色的秧歌——谈庄秧歌灯。
谈庄秧歌灯源于清代。清咸丰十年春,太平军攻打金坛城,遭清军及本地土豪劣绅等反动力量的抵抗,经浴血激战并死伤无数之后,终于破城克敌。金坛百姓为庆祝太平军的胜利,在戴王府前搭起高台,表演各种形式的节目,其中就有秧歌灯。金坛市城区内至今保存完好的太平天国时期建造的戴王府,其内墙壁上画的戏曲故事、民间风俗等图案(连环计、空城计、捕鱼图等),与秧歌灯古唱本的内容完全吻合,证明秧歌灯在那时便相当流行。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秧歌灯一度消失;1938年,由传人陈传宝等领头在谈庄复兴。因秧歌灯活动的季节一般在春、夏时节,故始称“谈庄舞秧灯”,后来又叫作“秧歌灯”,并频繁地在金坛、武进、丹阳三县交界地区及茅山、句容一带演出。此后,秧歌灯代代延续,至今已是第五代传人。目前,金坛秧歌灯已经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秧歌灯有三大特点:一是曲目生成的多源性和本土与外来的共存性;二是演唱的基本曲调、声腔充满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味;三是舞蹈动作轻柔文雅,舒缓秀气,具有典型的江南民间舞蹈神韵。
馆藏的民国时期《金坛秧歌灯古唱本》是手抄版“古剧本”,长26厘米,宽17厘米,厚1.4厘米,共68页。全文多以毛笔小楷书写,以较多篇幅完整记载了歌词,标注了《秧歌》、《马曲》等数种曲调,绘出了二十多种道具的扎制草图,内容十分详实。《金坛秧歌灯古唱本》对于研究和开发秧歌灯这一戏种极具参考价值。


民国时期秧歌灯古唱本原件



秧歌灯古唱本内页·道具的扎制草图



秧歌灯古唱本内页·正文


全文(节选):
……身。思相起,泪两行,哭得世良懒梳妆。(重)
懒梳妆,子龙救主过长江,怀中抱哉小千岁,失洛五娘缶处寻。前面走的小将军,后面跟茶曹家兵,王娘思相无计用,就在沈家受苦情。思相起,泪两行,苦命王娘懒梳妆。(重)
懒梳妆,孟女园中去乘凉,恐怕露出真身体,戒起荷叶自齐身。世良登在梧桐树,看见小姐笑因因,小姐一见无可奈,不论贫富配为婚。思相起,泪两行,出散夫妻懒梳妆。(重)
懒梳妆,郑元何骑马上南,姐姐一见望私礼,相公连叫两三声。终朝坐在勾郎园,恩爱夫妻直千金,不上半年嫖完了,误了我小生不成人。思相起,泪两行,相起夫妻懒梳妆。(重)
(巳生唱)交到新春天地和,时奉元肖来庆贺。麒麟灯,摇摇扒把去摇河;狮子灯,雌雄一对来世球,二龙戏珠盘了大柱柯;走马灯,团团回往着地行;秧歌灯,渔樵耕读样样有。(重)
一更里,进阑房,樱桃小口唤梅香,了长上影影灯,居步充充就把门(嗳)关(吓)门关上。(重一句)对莲花,齐脱光,上妆听敲楼钟鼓光。初忙了上事也也,产礼人谁美,独事美(嗳)尖(吓)美尖上。(重)
…………


推荐内容


历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