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茶辉映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所属栏目:浮梁茶志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士修)
醒酒思华席,留僧想独国。(张 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 崿)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 万)
流华净肌骨,疏渝涤心原。(颜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僧皎然)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陆士修)


《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一首茶诗,是由颜真卿等六位名士共同完成的,这在茶诗中是很少见的。他们是:颜真卿,著名书画家,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书,封为鲁国公,人称“颜鲁公”;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省)县尉;张荐,深州陆泽(今河北省深州市)人,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崿,赵人,官居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僧皎然,唐代著名诗僧。
颜真卿(公元709—785),唐代大书法家,陕西西安人,开元间进士。曾任殿中侍御史,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大师,封鲁郡公。他的书法,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开创一代新风。人称“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唐德宗建中年间,以饶州刺史身份多次视察浮梁,并举行了一次“啜茶诗会”。参会的六人都是当朝名士、诗人。
这首啜茶联句,六人共作,其中陆士修作首尾两句,这样总共七联。作者为了别出心裁,用了许多与啜茶有关的代名词。如陆士修用“代饮”比喻以饮茶代饮酒;张荐用的“华席”借指茶宴;颜真卿用“流华”借指饮茶。因为诗中说的是月夜啜茶,所以还用了“月桂”这个词。在众多的茶诗词里,这是一首很少见却很值得回味的佳作。作者从多个角度把浮梁茶品质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次啜茶诗会,可称唐代大诗人一次兰亭诗会,诗句中有“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陆士修)二句,也说明当时浮梁的瓷器、茶叶就颇具盛名。同时也是第一首同时将浮梁瓷与茶放在一起加以描绘的佳作。试想,在静静的月夜,在浮梁产的白瓷杯里沏上浮梁茶所散发出的缕缕清香,弥漫了整个轩阁,其情其景该是多么美妙。
注:作者冯云龙,浮梁县史志档案局原局长、编审;现为浮梁县历史文化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此文刊发于《浮梁历史文化》2014年第二期。)

诗香氤氲浮梁茶


刘志义


天下名茶,首推浮梁;浮梁茗茶,千年飘香;诗香氤氲,韵味悠长;诗耶茶耶,诗与茶相得益彰:浮梁茶催生了歌咏浮梁的诗赋名篇,浮梁诗反过来又泡香了浮梁佳茗。千百年来,骚人墨客云集浮梁,他们品浮梁佳茗,吟浮梁诗赋,尽显名士风流,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佳话。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浮梁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唐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病逝于襄州别驾任上,当时白家母亲和弟弟还住在洛阳,大哥白幼文在浮梁县任主簿。父亲去世后,一家人的生活主要依靠在浮梁任主簿的大哥白幼文。白幼文每年必须从微薄的俸禄中拿出一部分,让弟弟白居易带回家乡孝敬母亲。白居易在《伤远行赋》中写道:“吾兄吏于浮梁,分微禄以归养,命余负米而还乡。”从浮梁到洛阳,路远人稀,年纪轻轻的白居易雇人在崎岖的山路上挑着大米,日子过得相当艰难。他在赋中描述:“出郊野兮愁予,夫何道路之茫茫。茫茫兮二千五百,自鄱阳而归洛阳。”当时浮梁隶属鄱阳郡,显然赋中的鄱阳代指浮梁。
白居易不仅吃着浮梁的大米,而且还是从浮梁起步步入仕途的。按照唐朝的制度,举子入长安应考,应由各地掌管贡举的地方官选送,这个有点像现在的高考,一般应在户口所在地报考,当然也有一些高考移民。白居易当时是以浮梁人的身份进京赶考的,也可以说他是浮梁的“高考移民”。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考中了第七名进士,金榜题名。白居易后来官越做越大,浮梁人也以自己的一方水土养育出了这么一个高官而自豪。后来白居易波贬江州,大哥还健在,江州与浮梁相隔百余公里,白居易不时来浮梁看望大哥。谪居江州的第三年,即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大哥病逝,白居易深情地写下了《祭浮梁大兄文》的祭文。
浮梁,白居易大哥为官的地方,也是白居易年少生活过的地方,更是白居易的发家之地。白居易浔阳江头偶遇歌女,她的丈夫又在浮梁买茶。他当即写下长诗《琵琶行》,诗中塑造了琵琶女的艺术形象,特别是诗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两句似为浮梁代言广告的千古名句,更使浮梁茶借着一个伟大的诗篇而四海扬名。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当场挥毫,书写《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更是大大提升了浮梁茶文化的品位。唐德宗建中年间,颜真卿以饶州刺史身份视察浮梁,陆士修、张荐等名士同行。晚上大家畅饮浮梁佳茗,他们以诗言志,争相联句。颜真卿当即泼墨挥毫,记下他们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如此诗书茶三绝相得益彰,成就了浮梁茶史中的千年佳话。
浮梁茶有一个美称——浮梁仙芝(现沿用“仙芝”的主要有“浮瑶仙芝”“瑶河仙芝”等品牌),此称号与大唐著名风流皇帝唐玄宗李隆基颇有渊源。浮梁仙芝其实是一种珍贵的茶叶,属高山茶。之所以得名仙芝,传说是唐玄宗李隆基所赐。
唐开元年间,饮茶之风由南向北风靡全国,大唐市民开门七件事,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唐玄宗也极爱饮茶,他常喝的是药王茶,偶尔一次换换口味喝了浮梁茶,立刻一饮倾情,再饮倾心。贵妃杨玉环于是也找来浮梁茶品尝,说此茶“有灵芝的香和味,只配神仙所用也”,玄宗据此赐名“仙芝”。
大唐朝野上下刮起了一股畅饮浮梁仙芝之风,饮者皆以之为身份象征。浮梁也因此形成了繁华的茶市。唐王敷在《茶酒论》中记述:“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浮梁茶业盛况空前。唐文宗大和年间,浮梁更是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市场,“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
在中国茶文化中,茶与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佛教徒崇尚饮茶的目的就是为坐禅修行,因此唐宋的寺庙都设有“茶堂”“茶寮”,僧人们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纶,招待四方施主香客,饮茶成为寺院的一种高雅风尚。浮梁茶文化更是因一位浮梁籍的高僧佛印而彪炳史册。
佛印原名林了原,三岁就能熟读论语,五岁诵诗三千首,及长而精通五经,风韵飘逸,乡里称他为“神童”。传说熙宁年间,林了原赴京参加礼部考试,顺便拜访大学士苏东坡。当时苏东坡正受皇命写《祈雨斋文》,顺便将林了原扮作侍者带去大相国寺面君。宋神宗见林了原气宇不凡,心中诧异,便问姓名、何方人氏、在寺几年等。因为是假扮侍者而入,如实禀报就会犯欺君之罪,他只好将错就错地称自己“姓林名佛印,字觉老,饶州浮梁县人”。神宗当即赐其法名了元,并安排在御前剃度。就这样,原指望金榜题名的林了原做了和尚,在家乡浮梁宝积寺出家。
元丰七年,苏东坡约大文豪黄庭坚,送做县尉的儿子苏迈赴任,顺道看望浮梁好友程筠,与佛印泛游了一次昌江,并留下了很多行令作曲的趣谈。佛印禅师一生好茶,在其住持的宝积寺周围茶园满坡,每当采茶季节,寺内飘出阵阵绿茶的清香。他与大文豪苏东坡常饮茶吟诗作赋,结下深厚友情,成为浮梁茶史上的一段佳话。
与佛印、苏东坡同时代的改革家、著名的拗相公王安石与浮梁茶也颇有交集。王安石与比他小六岁的同僚、浮梁籍的金君卿关系很好。为此王安石特意跑到浮梁采风观光,诗兴大发,写了很多富有理趣的作品。最有名的当属他在临时休憩地“听松轩”品茗浮梁茶所做的七言绝句《咏听松轩》:“听松昨夜醉凭栏,酒醒春晨困眼看。砚落瓶花无字句,诗心不起道茶残。”此诗不动声色为浮梁茶代言,诗酒茶融为一体,堪称绝妙。金君卿出生于浮梁城北的“丰乐亭”附近,典型的农家子弟,对浮梁茶情有独钟。
金君卿任刑部尚书后,一年春天因公至滁州,太守欧阳修特高兴,说:“君卿来自浮梁城北丰乐亭,滁州城北的丰山北麓一个新建的亭子也叫丰乐亭,这是我们的缘分啊!”两人品茶饮酒,临别时欧阳修写下了《丰乐亭记》和《丰乐亭游春三首》。金君卿回到下榻的地方感慨万端,连夜写出《寄题浮梁县丰乐亭》:

百流南泻昌江浔,涵光吐润生良金。
从前良令固无几,矧复惠政留于今。
四十年来耆旧语,李谢刘杨遗爱深。
高君气象又宏远,能以和易调群心。
政平讼简日多暇,远嚣凌俗开胸襟。
旋治东园敞轩闼,四睇环耸千高岑。
已占溪山足清思,更添桃李成浓阴。
斯亭不独与民乐,乐得贤者同登临。
嗟予万里走燕赵,弱羽归飞思故林。
空吟绝致未能往,徙倚南风聊寄音。


据史料记载,自金君卿题诗以后,浮梁丰乐亭名声大噪,风头远远超过滁州丰乐亭。每年春秋两季孔庙举行考试后,来此品茶斗诗的人如过江之鲫,有才子佳人,也有仕宦大贾,三教九流,在此亭边喝酒,边品茶,边吟诗,边赏景,实为一个绝好的去处。各地骚人墨客也纷至沓来,在此亭品茗赋诗,佳作迭出。可以这样说,凡是到过浮梁的名士,没有不游浮梁丰乐亭、品茗浮梁仙芝茶的。
南宋诗人杨万里一生嗜茶如命,在茶艺茶道方面颇有建树,对推动浮梁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杨万里是南宋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当时江西诗文化、佛文化均与以浮梁为代表的茶文化浸润很深。杨万里辞官归隐后特意到浮梁采风,写了一首很有名气的五言律诗《过浮梁界》:

湿日云间淡,晴峰雨后鲜。
水吞堤柳膝,麦到野童肩。
沤漩嬉浮叶,炊烟倒入船。
顺流风更顺,只道不双全。


此诗对浮梁的山光水色与农村劳动生活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杨万里看到农民在忙碌,信口溜出了一道《插秧歌》,诗中写道: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看鹅儿与雏鸭。


杨万里在浮梁去得最勤的地方是浮梁瑶里的高际寺。他特别喜欢在高际寺用山泉水沸泡的新茶。据说此茶形如雀舌,为庙里和尚仰天台茶叶崖采下的“吸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的一芽一叶精心制作而成,可谓茶中极品。杨万里对茶很有考究,为此在《谢木韫之舍人赐茶》诗中非常得意地写道:“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丰骨茶样明。”将茶的清雅、明澈,来称道知心朋友的气质、丰骨,把茶在精神方面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杨万里遍尝浮梁瑶里高山云雾茶,心里自然特别高兴。方丈请他题字,要求字要大、以备山门匾额之用。方丈心想:本寺无写大字之笔,看你如何出字。杨万里二话不说叫人用竹竿捆芦苇沾泥浆,略微思量,就在青石板上写下四个斗大的字——“高际禅林”。方丈赞不绝口,当即命人雕刻。方丈热情相邀杨万里在寺中盘桓数日,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听山泉、品山茶、赋诗词、联佳句、下围棋、聊古今,杨万里乐不思蜀,快活如神仙。
为浮梁代言,做名人广告,明代戏剧大家汤显祖的功绩亦不能不提。
汤显祖,明代戏曲大师、著名文学家,自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万历三十三年,正当“亲贤仁廉”的浮梁县令周起元执政,他十分重视教育,修学宫、置学田,按原样重建双溪书院,特邀汤显祖前来讲学。汤显祖来到浮梁后,品饮名茶,鉴赏瓷器,游览昌江,对浮梁的瓷器和人文风景有了很深的了解,引起创作冲动,写下了著名的《浮梁县新作讲堂赋》,对浮梁茶和浮梁瓷器,作出了高度评价,赋中写道:“浮梁之茗,闻于天下;惟清惟馨,系其揉者。浮梁之瓷,莹如水玉;亦系其钧,火候是足。”汤显祖为浮梁茶、浮梁瓷作“名人广告”,为宣传浮梁,特别是宣传浮梁茶、瓷,做出了杰出贡献。
茶以诗闻,诗以茶名。浮梁茶泡千年,诗意韵味悠长。浮梁,诗香氤氲的浮梁,千年茶都,令人无限神往。长恨茗茶无佳境,不如早到浮梁来。
注:刘义志,湖南省邵阳市渡头桥中学教师,湖南省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邵阳市诗词协会会员。

茶之韵


李俊杰


大自然赋予人的,不仅是天地的精华,还有那份神韵。阳光下,可以让人汲取天地之灵气,悠闲快活,也让静态的水化成了动态的云。而茶的神韵,更显神奇,它让人们去发现、去尝试、去品味。也在慢的节奏中品味快意生活。
意念中,人生最美的事,莫过于与文人雅士一起品茶,在清新别致的旋律中,畅谈世间的事态万千,在交流中领悟别样风情。而茶,作为健康休闲的世界饮品,则变成一种千古不变的待客习俗。它不仅将绿色健康带给了人们,也将悠闲的价值观深入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快节奏的时代,品茶也许是唯一可以将生活放慢的神奇魔法。
品茶抒怀,常聚知己,也自然成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对于茶文化,我略知一二,更被其神奇的本源所吸引。据查实考证,最早利用茶的为神农氏,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神农为了给人治病,常到深山野岭采集草药,并亲口品尝、鉴别功效。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口干舌麻,头晕曰眩,他赶快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之前的不适一扫而空,于是,神农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将它定名为“茶”,这就是茶的最早起源。
茶之饮品,后被誉为独特的“茶文化”,与它的兴盛有着莫大关系。据记载,明末清初时期,著名学者和地理学家顾炎武曾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茶文化,最早是从巴蜀发展而来,到了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战事较多,人口大迁徙,茶叶随之传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茶的饮用和种植迅速扩散到全国。唐朝时期,天下统一,茶叶发展,户户饮茶成为风俗。不管富贵人家还是贫寒小户,均把茶当成生活必需品。那时草莽民夫蹲坐田间地头,也会捧碗喝上几碗,提神解渴。到了元朝,制茶技术提高,很多地方把茶奉为珍品。一直到清末期间,茶叶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成为主要的出口品。
说到盛行,莫过于唐朝。当时的开门七件事,现在也是朗朗上口,即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作为民间的一种饮品,不仅被百姓所喜爱,古代文人雅士对茶更是尤为热爱。唐朝时期,饮茶尤为盛行,而当时饮茶盛行的另一个原因还与佛教盛行有关。据记载,和尚坐禅,通夜不寐,就靠喝茶提神。由于饮茶与禅宗关系密切,文人雅士就在品茶过程中追求禅的意境,欲求修身养性,品味宁静。
当然,禅自然是有的,它不是写在墙上,更没有画在茶杯上,它和茶相同,人生无所不茶,无不是茶;人生无所不禅,无不是禅。此刻,饮茶洗心,才是禅所赋予品茶之人最大的深蕴。
茶叶的清香、茶汤的清澈,到饮与歇的家常闲谈,在过程中形成一种生活的态度,默示着品茶人的心灵,茶具的摆设与细腻的使用过程,也变成了一门精致的艺术课程。
心静者,出好茶。茶饮是一种风尚,更是一种态度。生活在喧嚣都市的人们,有太多的躁动和不安,泡茶饮茶无疑让浮躁的内心多了一分宁静、多了一分淡泊。要沏好茶,饮好茶,并非易事。中国有六大基本茶类,多达上千个品种。不同茶类、不同品种,也有着不同的沏茶方法。就是同一种茶,不同的人沏泡,其结果也大不一样。所以沏茶不仅是一种乐趣,更是一门学问。俗语说:“三分茶七分水。”陆羽在《茶经》中对泡茶之水做了明确的分级:“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
沏茶的冲泡也需要多方讲究,即投茶比例、沏茶水温、冲泡时间。一般沏茶来说,茶与水的比例在1∶50为佳,此比例比较适合众人口味。若用200毫升的玻璃杯冲泡,冲水至七分满,投茶量3克为宜;若玻璃壶冲泡,投茶量5克左右为宜。茶少水多,口感会比较寡淡;茶多水少,口感也会过于浓烈。对于沏茶水温,绿茶冲泡水温80~85℃为佳,太高茶叶会被煮熟失去鲜香的味道,太低则溶出物太少,使茶汤变得寡淡。对于绿茶而言,芽叶越嫩,采摘时间越早,水温就应越低些。早春绿茶,一般在75~80℃为好。而对于常见的红茶、花茶而言,由于茶叶加工原料要求适中,可用烧沸后不久,90~95℃的开水冲泡。在冲泡时间方面,用玻璃杯冲泡,一般静置2~3分钟即可饮用。当茶汤剩余三分之一时续杯为佳。
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会先品到茶叶的鲜、香、苦、涩、甜等不同的味道,而后随着时间延续,咖啡因、脂多糖等渗出物含量增加继而转淡而确实刺激的味道。这仿佛犹如人生的不同阶段和经历。因此,有人戏称:品茶犹如品人生。如果说,茶的神韵在于赋予人绿色健康的深蕴,而此刻也由无影无形的禅升华为人生的神韵。
然而,茶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茶树品种,相异的地理特色,独特的制茶工艺,形成了几千种茶品,以“百花齐放”来形容中国茶文化最合适不过。十大名茶,包含了五大茶类,代表了中国茶工艺和文化的最高境界,可以说学会了辨识十大名茶,中国茶品就掌握了大半。
名山蕴名水,名水育名茶。作为“中国久负盛名的千年茶都”,浮梁也以其泉水水质优异,真正成就了“浮梁茶”的显贵地位。据说,由于这里光照较强,无霜期长,加之昼夜温差大,茶叶生长缓慢,养分积累充分,故芽粗叶厚耐冲泡,内含大量多酚类、咖啡因、芳香物质、氨基酸等有益成分,使饮者有止渴解毒、软化血管、兴奋解倦、清心明目之功效。所以作为浮梁特产,多数的浮梁人对这里的茶都有着特殊的偏爱。不仅自己平常爱品浮梁茶,贵客登门,一壶山泉水,一杯浮梁茶,也已成为招待上宾的不约之俗。
有好的资源,不懂岂不可惜。为此,我还特别与绿茶有着“不期之约”。由于父母喜欢山泉水,于是在山脚村庄租了几间屋。在那里耕种了些许农作物,在那里喝着从地下打上来的纯净水。即使驾车回到市区,也要带上几桶“绿色健康”的泉水。初春时节,有次母亲在灶台间的大锅上用手翻弄着里面的东西。我挺奇怪,做菜放油,还要下手不停拨弄?靠近一看才知道,原来是炒春茶。这些茶叶都是刚采摘来的,于是兴趣所致,我让母亲歇息会儿,就下手帮忙了。原本看来很简单,一拨弄才知道其中的门道,的确不简单!拨弄不均匀,茶叶会颜色不均;翻弄不及时,会煳锅;翻弄太频繁,又达不到最佳的效果。而两只手也好像在火上炙烤一般,此时才知道,原来制茶真是不易,也对制好后饮到的第一杯茶,感慨万千。每品一口,都是唇齿留香、沁人心扉的感觉。
后来,也养成了一个饮茶的习惯。那就是清晨之时,喝一杯淡淡的绿茶,醒脑清心。午后,饮一杯暖暖的红茶,充沛精神。可别说,真的管用。尤其是当写作心神不由自主的时候,喝一杯茶,顿时来了不少灵感。出于好奇,也喝过在绿茶加入糙米的韩国玄米绿茶,习惯投入冰块与柠檬果汁的美国鸡尾茶酒,加入鲜薄荷叶和冰糖的非洲绿茶,添入乳酪和糖的加拿大乳酪茶,甜味十足的埃及甜茶,浓郁细腻的日本抹茶,可是感觉还是浮梁绿茶味道最正,因为绿茶的味道,是那样的清冽、甘甜,有种让人与大自然拥抱的惬意与舒爽!
喝茶,喝的是健康,养的是心境。它比咖啡更温和,更清醇;比饮料更健康,更滋养;比泉水更滋润,更回味。如今,茶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健康饮品,饮茶也成为一种时尚。茶之韵,也将热爱生活变成了真实的滋味。以茶养身、以茶去腥、以茶防病、以茶养生、以茶散气、以茶礼仁,以茶雅心、以茶行道,也展现了茶的无穷魅力。
在品味这杯人生的茶中,只需慢慢享用,时光只是细小的点缀,而慢享生活,从其中品味不同滋味,才可以保持一种心静,将这份大自然馈于人类的神茶变成追求禅的一种意境!
注:李俊杰,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

桃墅茶叶生产获国务院嘉奖记


汪本黄


每当人们来到桃墅村委会办公室,便被一张悬挂在墙上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签名的奖状吸引住了。
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奖状,镶嵌在精致的相框里。闪闪发光的国徽两边是谷穗花纹,国徽下面是油亮油亮的五个黑体大字“国务院奖状”。内容是“奖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浮梁县卫星人民公社桃树大队”。右下方是周总理的亲笔签名,奖状的颁发时间为“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时我只有九岁,如今通过认真的回忆,辛苦而又周密的走访,那段激动的往事又把我带到了“一大二公”艰苦奋斗的人民公社岁月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建设是由“互助组”走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是指引我们走集体化道路的“三面红旗”。
就这样,浮梁县卫星人民公社(现在的西湖乡)在新的历史年代中诞生了。当时章燕亮同志任书记,施镇成同志任社长。桃墅村,也由原来的生产合作社改为“桃墅综合垦殖场”,后又定位“桃墅大队”,并把汪亭杰同志领导的杨石村等三个自然村合并为桃墅大队,由汪大财同志任支书,汪钧元同志任大队长。
于是,桃墅村民在党的方针指引下,在新的体制新的社队班子直接领导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大生产运动。人人都在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生产高潮中,我们桃墅村响亮地提出了“茶叶生产八百担”的口号。
以前,桃墅村茶叶亩数虽多,但茶叶植株多半处于稀稀拉拉的状态,土地贫瘠,管理不善,产量不高。要想完成年八百担的任务谈何容易。
为了实现这一生产目标,首先,是发展两个重点茶园基地——杨石村和桃墅的“渔翁撒网”。以这两个重点基地带动其他基地茶叶生产的发展。
想当年,人们干活不分什么白天黑夜。严寒的四更时分,桃墅村山坡上大桂花树上的铜钟便敲醒了人们的好梦。有时浓霜遍野、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人们仍葛巾系腰,棕衣、稻草裹脚来到茶园基地,一直干到深夜。收工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打着火把照明回家,劳累疲倦的样子就不言而喻了,遇上紧急任务,不得不点灯夜干。夏季,汽灯惹来无数的飞虫,咬得人们全身是包,血迹斑斑。
辛勤的劳动,艰苦的创业,终于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开垦茶园八百亩,年产红茶八百担”的愿望如期实现了。桃墅村被评为农业社会主义先进单位,由汪亭杰同志为代表,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单位的授奖大会,并带来了由周总理亲自署名的“奖状”。
喜讯传来,全村上下一片欢腾。学生的鼓乐队后面是排着长龙、手持三角彩旗的群众。锣鼓声、鞭炮声、口号声此起彼伏。人们在村口的“花台下”迎接喜讯和汪亭杰代表的到来。此时,汪亭杰代表身穿省里发的蓝大衣,背着一大包科学方面的书籍,双手捧着奖状,满脸笑容地向村里走来。
经过几天的筹备,在桃墅“楼屋下祠堂”召开了此次“北京之行”的报告会,参加这次大会的有社、村级领导,有前任桃墅乡乡长、老红军战士汪润宾同志,有来自各大队的代表。
大会堂里,墙上斜贴着彩色的“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万岁”等标语。主席台上布置得很庄严,参加会议的群众人山人海,欢呼声不断。
大会上,汪亭杰首先谈到了各级领导对桃墅村的关怀,接着讲了这次全国劳模代表大会的议程;其次讲述了代表们参观故宫的详细经过和见闻;最后谈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今后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当时,没有“千里眼”(电视),“顺风耳”(电话),也没有“麦克风”(扩音器)。整场会议的讲话,都是扯着嗓门,一字一句地喊的。
五十多年过去了,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千里眼”“顺风耳”“麦克风”走进了千家万户,生活也步入了小康。


推荐内容


历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