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的史料来源

所属栏目:二十五史导读

大体说来,陈寿撰《三国志》的史料来源大约有三方面,其一是魏、吴 史官记录的档案材料,其二是当代学者所编纂的三国史籍,其三是陈寿本 人的辛勤搜集。
1. 三国时期的档案资料
三国时期魏、吴都设置了专门的史官,掌管国家大事、帝王起居的记 录。魏史官称著作郎,兼起居注,吴史官称左国史,右国史,东观。这些 史官记载的档案材料,统一后都一总归于晋朝都城洛阳。陈寿作为晋朝的 专职史官——著作郎,当然可获得参考这些档案资料的机会。至于蜀汉,据 《三国志·蜀后主传评》 “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 书”的记载,其是未置史官的。因而也就没有什么档案材料可供参考的。唐 刘知几不同意这个意见,并且举例说明陈寿评亡蜀不置史官是厚诬诸葛亮 (《史通·史官篇》)。但是刘知几所举之例,并不足以驳倒陈寿的说法。蜀 汉时虽有东观郎、秘书郎等官,可能只典校书籍而并未修史,所以陈寿说 “注记无官,行事多遗”。蜀汉有没有史官修书,这是一件重要事情,当时 许多人都知道的,陈寿不至于为此事说假话“厚诬诸葛”,相反的是,陈寿 在《进诸葛亮集表》及《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极为客观公允的, 陈寿对诸葛亮也是推崇备至的。
2. 三国时的官、私修史书
在陈寿撰著《三国志》之前,魏、吴都有官修的史书。魏文帝、明帝 时,曾命卫觊、缪袭草创纪传,累载不成,后又命韦诞、应璩、王沈、阮 籍、孙该、傅玄等共同撰写,其后王沈独就其业,勒成《魏书》40卷。王 沈的《魏书》,久已散佚。但由于它是魏官员撰写的本朝史,可想而知他们 所引用的某些材料是较原始的。《太平御览》卷233引王隐《晋书》称“王 沈著《魏书》,多为时讳,而善叙事。”刘知几在《史通》中则认为“王沈 《魏书》假回邪以窃位”,“其书多为时讳,殊非实录。”孙吴时,亦曾令韦 曜(即韦昭)、周昭、薛莹、梁广、华核等撰述《吴书》,韦曜独终其业,定 为55卷。
陈寿撰著《三国志》主要依据的私修史书是曹魏当代史学家鱼豢撰著 的当代史著作《魏略》。这是一部记载曹魏由曹操至陈留王奂时的括有纪志 传、篇帙繁富达89卷的断代史作(内含《典略》,二略实为一书多称。参 见罗秉英《〈魏略〉〈典略〉关系试探》一文,载于《云南大学学报》1983 年5期)。史称鱼豢《魏略》“巨细毕载,芜累甚多,而榜之曰略。”(《史 通·题目篇》)
上述3部书中,《魏书》、《魏略》资料原始,篇帙丰富,《吴书》修得 更好,成为陈寿《三国志》中《魏书》和 《吴书》的主要材料来源。至于 蜀汉方面,官、私修史则很少。《华阳国志·王化传》中称,王化的弟弟王 崇,“蜀时东观郎”,西晋时为尚书郎,曾著《蜀书》,并且说“其书与陈寿 颇不同。”王崇所著《蜀书》,大概亦是蜀亡后的私家撰述,其撰作约与陈 寿同时或在其后,既不是蜀汉为东观郎时官修之史,也不是陈寿 《三国 志》的史料来源。
3. 陈寿的私人搜集和撰著
陈寿的《三国志》是当时人修史。陈寿出生的第二年诸葛亮死,65岁 去世时《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中记载的陈留王奂尚未死去,三国史 事多是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因此陈寿《三国志》除了前面所述两方面的 史料来源以外,还有陈寿本人大量的多方采访所搜集到的史料,如陈寿辑 录的《魏名臣奏事》40卷(《隋书·经籍志》),就是为撰著《三国志》所 集资料的汇编。至于蜀汉史事,由于蜀未置史官,更有赖于陈寿的辛勤搜 集。陈寿原是蜀人,对于乡邦文献,向来留意。在撰著《三国志》之前,曾 撰写《益部耆旧传》,又曾奉命撰定诸葛亮故事,编成了《诸葛亮故事集》 24篇,又辑录了《汉名臣奏事》30卷(《旧唐书·经籍志》)。并且对于蜀 汉史事,虽然是零篇残文也都注意。《蜀书》最末载杨戏《季汉辅臣赞》一 文,赞中人物有见于《蜀书》的,也有不见于《蜀书》的,凡不见的陈寿 多加小注,常有 “史失其事,故不为传”之语。既称为季汉辅臣,当时必 有地位,可是史失其事。可见史料缺乏,陈寿已经是想尽方法收罗了。


推荐内容


专业词典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