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的价值和地位

所属栏目:二十五史导读

《后汉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当时的文学上和后世的史料方面。当然这 二者之间也不能绝对地割裂。因为在范晔那个时代,文与史本身融为一体, 并非像后世这样泾渭分明。诸家后汉书之所以问世后不久即陆续失散,可 能并不是它们的史料价值不大,如前文所言,诸家史籍有不少资料均详于 范书,而它们却没有传世,恐怕主要是其文学价值不甚高的缘故。而范晔 《后汉书》得以传世,正是集诸家所长,以文章取胜。刘昭在《后汉书注补 志序》里称“范晔《后汉》,良诚跨众氏,序或未周,志遂全缺”,(见《后 汉书》 附后) 这里边,刘昭是在排除序、志之外称赞范晔全书的,显然 “良诚跨众氏”更多的是指其文学地位而言。刘知几在 《史通·古今正史 篇》里谈到东汉史书时,也曾这样说:“世言汉中兴史者,唯范、袁(指袁 宏《后汉纪》)二家而已。”刘知几的所指与刘昭含义相近,均重在文学地 位上。关于这一方面,我们在上个专题“写作文风”一节里有所议论,现 再举二例如下。
范书卷44《胡广传》是记载东汉重臣胡广的一生事迹。开篇说“胡广 字伯始,南郡华容人也。六世祖刚,清高有志节”,随后便列数胡广举孝廉, 至京都出仕,后历任多职,经安、顺、冲、质、桓、灵诸帝,“自在公台三 十余年,历事六帝,礼任甚优,每逊位辞病,及免退田里,未尝满岁,辄 复升进。凡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又为太傅。”“时年已八十,而 心力克壮。继母在堂,朝夕瞻省,傍无几杖,言不称老。及母卒,居丧尽 哀,率体无愆”。这一段描写,将胡广那种身居高位而服侍继母的孝道淋漓 尽致地表现出来,似乎是将他描绘为崇尚名节的典范。随后写道:“性温柔 谨素,常逊言恭色。达练事体,明解朝章。虽无謇直之风,屡有补缺之益。 故京师谚曰:‘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这一段又将胡广那种 身居中枢、谨小慎微、察行观色而周旋于众臣之间的老官僚作风也充分地 暴露出来。后面的民谚更能形象地显现胡广这类碌碌无为,只求荣贵混日 不求进取人的嘴脸。接下来文中又载:“(胡广)又与中常侍丁肃婚姻,以 此讥毁于时”,“与故吏陈蕃、李咸并为三司。蕃等每朝会,辄称疾避广,时 人荣之。”这一段范晔着墨并不算多,他也没有表现出自己强烈的倾向性, 而是文笔朴实干练,短短数语,就将胡广道貌岸然,巴结宦官的嘴脸暴露 无遗。而通过陈蕃等人称疾避广的态度又反衬出胡广这类人在当时亦士大 夫们所耻。这样一位崇尚孝道而又身居高位的人不见容于时论,难道不正 是对胡广这类庸臣的揭露和贬斥吗?不正是表现出范晔的思想态度吗!
再看卷66《陈蕃传》:
卷首记述陈蕃父友薛勤来蕃家访,蕃对他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 下,安事一室乎!”这与胡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文章接着详细列述了陈蕃 的活动政绩,对他人格气质方面的描述尤其详尽。例如汉桓帝延熹八年 (165),陈蕃被任命为太尉,他推辞说“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臣不如 太常胡广。”联系上文所记胡广做官为人,便可知道陈蕃是与胡广颇不相同 的人物。胡广是巴结宦官,阿谀奉承,或者是“温柔谨素”,“逊言恭色”; 而陈蕃却憎恨宦官,同情李膺,他指斥宦者赵津等“左右群竖,恶伤党类, 妄相交构,致此刑谴,”要汉桓帝“割塞近习豫政之源,引纳尚书朝省之事, 公卿大官,五日壹朝,简练清高,斥黜佞邪,”以求得“天和于上,地洽于 下,休祯符瑞”的局面。延熹九年(166),李膺等人被宦官诬陷下狱,陈 蕃上疏极谏,说李膺等“正身无玷,死心社稷。以忠忏旨,横加考案,或 禁锢闭隔,或死徙非所”,甚至指斥桓帝“杜塞天下之口,聋盲一世之人, 与秦焚书坑儒,何以为异?”这样尖刻的言辞出自臣下指斥皇帝,在汉代甚 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也是很少见到的。而陈蕃却不顾这些,他舍身为李膺 鸣冤,虽然李膺甚至陈蕃自己最终未能免于被杀的结局,但他的这种抗争 精神却影响了当代,范晔在蕃传“论”里说: “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 数公之力也。”这话虽有些言之过甚,但蔚宗对陈蕃的崇尚却是溢于字里行 间。范晔的《后汉书》(具体是指纪和传)之所以被后人推崇,上面这两个 例子或许可以代表他的史笔卓才,文风激荡,具有相当深厚文学功底的成 就。
除此之外,范晔在《后汉书》里也保存了当时很多人的文章疏奏诗赋, 现依据赵翼《廿二史札记》卷4“后汉书编次订正”所列有:卷52《崔实 传》载其《政论》一篇,卷28上《桓谭传》载其上疏陈时政一篇,同卷 《冯衍传》载其说文2篇,卷49《王符传》载其《潜夫论》5篇,同卷《仲 长统传》载其诗文各1篇和《理乱篇》、《法诫篇》,卷59《张衡传》载 《应闲》、《思玄赋》各1篇,卷60下《蔡邕传》载其《释诲》1篇,上封 事1篇,卷52《崔骃传》载崔篆《慰志》1篇、崔骃《达旨》1篇及书文 1篇,卷40《班彪传》载其文2篇,《班固传》载其奏记1篇、《两都赋》1 篇,卷80上《杜笃传》载其《论都赋》1篇,同卷《傅毅传》载其《迪志 诗》1篇,同卷《崔琦传》载其《外戚箴》1篇,同卷《赵壹传》载其《穷 鸟赋》 1篇,《刘梁传》载其《辩和同之论》,《边让传》载其《章华赋》1 篇,等等,这些都保留了当时人原有的辞章诗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 范晔将其全文或部分内容记录于《后汉书》中,亦为其书增色不少。这些 也都为当世及后人所看重。
但是对于今人而言,《后汉书》最重要的还是在它所提供的史料价值 上。《后汉书》之所以重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有关东汉的文献今天 甚为少见,除了《东观汉纪》、袁宏《后汉纪》几部当时或稍后一点的史书 之外,今天我们了解后汉一朝,主要就靠这部《后汉书》了。虽然清人将 已残佚的其他八家后汉书辑为一系,但所剩内容无几,不足聊备资料以供 参考。这是范书很可宝贵的首要一点。
其次,《后汉书》价值重要还体现在其自身编修上面。如前所述,范晔 只完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加上司马彪八志30卷,共计120卷。范晔的这部 书是在参考前人或其他诸家的基础上进行编排和整理的,凭借他个人的文 学功底和史学素养,这部《后汉书》整理编订的确实胜于其他诸书,这一 点已为时人和后世所认同。因为范书一出,其他诸家书在后世便相继散失, 而独范书传世,又在唐朝与《史记》、《汉书》并为“三史”,取代《东观汉 纪》而成为后汉一朝的首史,这恐怕都归于范书本身的优胜特点吧。在范 晔之后,南梁才子萧子显也写了一部《后汉书》与范书争胜,据《梁书》卷 35本传,萧子显自幼聪慧,颇负才气,他在自序里曾说自己“追寻平生, 颇好辞藻”,深得当朝皇帝的看重。他所撰的《齐书》60卷传至今世,系 封建社会“正史”之一,又有《普通北伐记》5卷,《贵俭传》30卷、文集 20卷。他所编撰的《后汉书》100卷,据传载,“采众家《后汉》,考正同 异,为一家之书”,撰述的方法与范晔相同;但是此书在隋唐之际就已亡失, 刘知几《史通》一书无片言只字提及。从而更能证明范书不仅优于它以前 的同类史书,而且也比颇负才气的史学家萧子显书为胜。《隋书·经籍志》 在萧子显书后亦载同朝王韶《后汉林》200卷,此书亦亡。
总的来讲,范晔《后汉书》对今人而言,主要是它的史料价值。以卷 47《班梁列传》为例,这里记载了班超、班勇、梁慬、何熙等人在西域的 活动经历。内地人对西域的直接了解和接触,从文献记载上看当推西汉中 期的张骞,他曾亲历当时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匈奴等地,开创 了内地与西域直接往来的先例。东汉王朝国力虽不如西汉中期那样强盛, 但是对西域的经营并没有停止。《班固传》记述了他在鄯善、于阗、疏勒、 焉耆等地区从事的各种活动。他自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率部从36人到 西域活动,一直呆了31年之久,曾击杀驻鄯善的匈奴人,废黜依附匈奴的 鄯善王;后又先后平定莎车、龟兹、焉耆等国的叛乱,击退月支的入侵,完 好地保护了西域各族及东汉在此地的利益,“于是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 内属”,从而继承并开拓了张骞以来的各项事业。更值得指出的是班固曾派 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到达条支西海(今波斯湾),这些都是范书 给我们提供的资料。至于西域诸国的各自介绍及东汉王朝各个方面的详尽 而典型的情况,《后汉书》提供的就更为多见。王锦贵同志在说道《后汉 书》史料价值方面,列举了3方面内容,即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东汉王朝近 200年的历史;也保留了许多先秦史料;尽可能搜罗人物作品。(见《〈汉 书〉和〈后汉书〉》161—164页)今人论述其价值亦体现在政治、经济、军 事、文学、科学技术、民族、文化、士风、习俗、思想、艺术、制度等等。 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有兴趣或专注关心者,请参看范晔原书。


推荐内容


专业词典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