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 《孙子兵法》

所属栏目:国学名篇鉴赏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释〕 ① 驰车: 轻型战车,即轻车,驾以四马。 ② 千驷: 千辆。四马拉车称驷。 ③ 革车: 重型战车,即重车。 ④ 乘(shèng): 辆。 ⑤ 带甲: 身披甲胄的战士。 ⑥ 馈粮: 输送粮食。 ⑦ 内外: 国内国外,指后方与前线。 ⑧ 宾客: 外交使臣。 ⑨ 胶漆: 胶与漆,指粘结修理军事装备的材料。 ⑩ 车甲: 战车和铠甲。 ⑪ 奉: 供应。 ⑫ 千金: 泛指开支大。 ⑬ 举: 出发、开拔。 ⑭ 用战: 进行战争。 ⑮ 胜久: 耗时长久才取胜。 ⑯ 钝兵挫锐: 指兵力消耗,锐气挫伤。 ⑰ 屈: 竭、耗尽。 ⑱ 暴(pù)师: 陈兵于外,蒙受风霜雨露。 ⑲ 殚货: 耗尽钱财。 ⑳ 乘: 趁。 ㉑ 起: 起兵来袭。 ㉒ 善其后: 收拾残局。 ㉓ 兵闻拙速: 战争中只听说有笨拙的速决。 ㉔ 巧之久: 巧妙地持久。 ㉕ 役不再籍: 兵役不征发两次。役,兵役;籍,按名籍征役。 ㉖ 三载: 运载多次。三并非实指。 ㉗ 取用于国: 在国内征用粮食。 ㉘ 因粮于敌: 从敌国取粮。 ㉙ 远输: 长途运输。 ㉚ 近于师者贵卖: 近,靠近;师,军队;贵卖,物价高涨。 ㉛ 丘役: 赋役。 ㉜ 力屈: 人力耗尽。 ㉝ 殚: 空竭。 ㉞ 罢,通“疲”。 ㉟ 橹: 大盾。 ㊱ 丘牛: 大牛。 ㊲ 大车: 牛车。 ㊳ 务: 务必、力求。 ㊴ 钟: 容量单位。 ㊵ ��(jì)秆: ��,通“萁”,豆稭;秆为禾秆。��秆皆为牛马的草料。 ㊶ 石: 重量单位,古代以一百二十斤为一石,约合今三十公斤。 ㊷ 取: 夺取。 ㊸ 利: 赏赐。 ㊹ 更: 更换。 ㊺ 车杂而乘之: 即将缴获的战车混杂在自己车阵中乘用。 ㊻ 卒: 降卒。 ㊼ 善: 善待、宽大。 ㊽ 益强: 更强。 ㊾ 司命: 掌握命运。 ㊿ 主: 主宰。

(燕永成)


〔鉴赏〕 春秋时期,诸侯蜂起,相互间攻伐砍杀,连年征战不断。每发动一场战争,从招募士兵,操练军队,调集物资,组织运输,到行军布阵,攻城掠地,血肉相搏,直至尸横遍野,战争结束。对交战双方来说,无论胜负,还是媾和,都要耗尽大量人财物力,以致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因此,如何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胜利,成了军事家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作战》篇从战争对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依赖关系出发,着重论述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并提出“因粮于敌”等原则,充满了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孙武指出,凡兴兵打仗,除出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千里运粮之外,还要部署各种武器装备、器材物资的供给,伤亡人员的补充,提供外交使节的往来费用,以及前方后方各项与战争有关的开支等等。所有这一切,靡费既大,以“日费千金”来形容并不为过。这样,才能保证十万大军顺利远征。
用这样庞大的军队去作战,当然要求速战速决,尽早取得胜利。旷日持久地拖延战争,只能带来一连串的弊端,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战斗力削弱,国家财政府库空虚。一旦有其他诸侯趁此鹬蚌相争之机出兵,后果将不堪设想。即使有高明才智之人,也难挽回危局。故只听说用兵打仗宁可笨拙也要迅速获胜的道理,而从未闻有光顾显示技巧久拖下去的。拖延战争决不会使一个国家获得利益,相反,若不深知其中害处之人,肯定不懂得打仗务求速胜的种种好处。
善于用兵的将帅无不坚持速胜论的军事指导思想,同时在具体的军事行动中遵守这样一条军事原则,亦即不是一味地从本国征调军队,也不能过多地从国内千里迢迢地调运粮草,而是要想方设法地在敌国解决粮草和兵员补充问题,“因粮于敌”,“务食于敌”,善待和使用俘虏。从敌人那里获取一钟粮食,其利相当于从国内运送二十钟粮食;获取一石饲草,其利相当于从国内运送二十石饲草。对俘虏“卒善而养之”。然后编入自己的队伍充实军力。再加上赏罚分明,激励士气等手段,这支军队就会愈战愈勇,愈战愈强。
导致国家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远道运输。百姓因运送军备而疲于奔命,靠近军队的地方则物价飞涨,结果弄得百姓生活困难,国家为支撑长期的战争和远道运输,别无选择,只有不断地加重赋税。如此一来,举国上下是一片“力屈、财殚”的局面。生民涂炭,国步维艰,也就在所难免。
说到底,善于用兵打仗的将帅一定要贯彻速胜的思想,也要尽可能地避免远道运输的毛病。这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孙子总结长期以来的战争经验,提出速胜的军事思想在许多场合下是合理的。一方面可以减少战争中人、财、物力的消耗,另一方面又可防止“诸侯乘其弊而起”。但今天的人们在阅读《孙子兵法·作战》篇时,如果将这作为普遍的永恒不变的军事思想或原则来看待,是会遇到一些麻烦的。如弱小民族在反对强敌入侵时就不适用,还须仔细把握速胜与持久的辩证关系。


推荐内容


专业词典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