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邓友梅传 > 正文

登上《文艺报》头题
邓友梅传

目标确定了,就没有理由不朝着它走。邓友梅开始花更多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和思考,他的通讯、散文、鼓词和故事等多种文艺形式的作品,常见诸各种报刊,而他却不满足仅写这些腐块儿似的小作品,目光在更远的地方。
一个偶然的机会,邓友梅在《文艺报》上看到一则“我怎样做文工团员”的征文启事。他的心弦被拨动了,自己是在文工团长大的,对文工团有深厚的情感,对文工团员的生活了如指掌,况且自己还一直保留着许多战地日记。他一时兴起,找出在淮海前线写的日记,整理成篇,寄了出去。
《文艺报》是刚成立的中国文联的会刊,权威性很强,备受关注。他考虑到自己刚学写作,而全国却有那么多科班出身或在写作上摸爬滚打许多年的作家,对能否发表并没抱太大希望,也没跟任何人提起。
这天,茹志鹃兴冲冲地找到邓友梅,高兴地说:“小邓啊,你日记体的作品《文工团员在淮海前线》在《文艺报》第一卷第八期,头题发表了!真是好样的!”
邓友梅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切都像是在做梦,听阿姐这么说,他又不能不相信。他赶忙找来《文艺报》,看见自己的作品满满地占据了报纸的两大页,这对初涉文坛的作者来说是不多见的。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文章前面主编丁玲还特意写了一段编者按:
“这一篇‘文工团员在淮海前线’,用日记的体裁,朴素却生动地报道了战场上文艺工作者的活动,实在是一篇值得推荐的文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活跃在前线的文工团员,以自己的文学艺术为武器参加了战斗,鼓励了士气,反映了战争,也锻炼了自己。他们是我们文艺工作勇敢的前哨。我们认为:广大的战士,把我们部队文工团员,看成是自己的亲密战友,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无上的光荣。从这篇文章里我们还可以从侧面看到伟大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是一种何等纯朴坦率、热情勇敢的人物!他们是战场上的英雄,他们同时也是祖国文化的主人。他们是用这样感动人的诚意,来接受,护卫,帮助与鼓励人民的文艺事业。”
丁玲的大名,邓友梅早有耳闻,还在他出生前,她几乎就已享誉中国文坛。
丁玲4岁时父亲去世,家境破落,她在母亲的影响下长大,曾在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在长沙等地上中学时,受到五四运动进步思潮的影响。她14岁时,弟弟早逝,一个亲戚却说,要是死的是女孩就好了,这句话给了丁玲很深的刺激。丁玲在二十年代时就以其大胆的女性意识、敏锐的文学感觉和细腻的叙述风格闻名文坛,被誉为20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中《莎菲女士的日记》反映了当时知识女性的苦闷与追求,成为文坛的不朽之作。新中国成立后,她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学事业,扶植了一大批文学新人。
邓友梅在《文艺报》上发表头题的消息不胫而走,战友们见了他都竖起大拇指说:“小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真有你的!”还有的战友说的话更加中肯:“小邓啊,你没有数理化基础,学别的没门。看来你在写作上有天分,就学习写作吧!”部队领导见了他也说:“小邓,应该给你记一功啊,你让咱三野文工团露脸了。要继续努力,不要冲昏了头,以后的路还长着呢!”
被著名的报刊和战友们认可,这对第一次在文坛闪亮登场的邓友梅来说,就像是给自己擂响的战鼓,对文学之路的期翼化成一股吸引着他走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