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青少年近视形成机制以及预测与防控 > 列表
青少年近视形成机制以及预测与防控 共有 171 个词条内容

第四节 流行病学的临床指导意义

    这些结果提示应针对上述中小学各年级学生的动态眼屈光状态特点,采取综合手段进行医疗干预,如定期使用长效睫状肌麻痹剂,使过度用眼所致的调节性近视完全缓解;每日使用短效睫状肌麻痹剂,使过度用眼所致的调节性近视部分缓解...[继续阅读]

青少年近视形成机制以及预测与防控

一、Kepler的 “近距离工作” 假说

    Kepler有着数学和近视的双重知识,他于1604年证明了图像的形成主要靠角膜和晶状体,将倒置的图像投在视网膜上,并且定义了晶状体变凸和变凹在成像在这一系统中的作用;观察到在近视眼中光线是平行落到视网膜前;注意到调节作用,眼...[继续阅读]

青少年近视形成机制以及预测与防控

二、Steiger的角膜屈光度二项式曲线

    Steiger测量给出了角膜屈光度在+39~+48D的二项式曲线,将+7~-7D范围的角膜屈光度曲线进行了校正,并计算了眼轴长度,确定正视眼眼轴在21.5~25.5mm。Steiger将正视眼和屈光不正视为正态分布曲线的一点,角膜屈光度和眼轴长度为自由独立...[继续阅读]

青少年近视形成机制以及预测与防控

三、Tron的屈光成分相关性

    Tron做了最早的关于屈光成分(componentsofrefraction)相关性的研究。他计算了屈光状态在+7~-25D的200只眼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相关系数。这一系数为-0.5,表明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组合的变化发生概率并不均等。Wibaut追踪了75只眼,其中远视...[继续阅读]

青少年近视形成机制以及预测与防控

四、Stenstrom的生物测量二项式曲线

    1946年Stenstrom详细论述了屈光成分的相关性研究,以右眼为样本。他发现了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的相关性,提出角膜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相关性在不同屈光状态分布曲线中表现不同,在正视眼组相关系数高达+0.71,前房深度和眼轴长度存在正...[继续阅读]

青少年近视形成机制以及预测与防控

五、Scheerer和Betsch的屈光曲线偏离理论——近视性弧形斑

    1928-1929年Scheerer和Betsch最先提出了关于屈光曲线偏离理论。Scheerer和Betsch还提出视盘旁的半月形萎缩斑——弧形斑——与近视有关。当有弧形斑的非正常眼数据去除后,可以得到对称的屈光分布曲线。与屈光分布曲线一样,矫正过的曲...[继续阅读]

青少年近视形成机制以及预测与防控

六、Sorsby的眼的 “正视化效应”

    Sorsby1957年再次证明了Tron和Stenstrom的推论,并进一步研究了在不同屈光状态下屈光成分之间的相关变量。Sorsby利用X线照相技术测量眼轴长度的研究提示,在低度非正视眼中眼轴长度范围与正视眼相同。还测量了眼球的垂直和水平径,发...[继续阅读]

青少年近视形成机制以及预测与防控

七、van Alphen的S-P-R因子关系

    vanAlphen详尽地回顾了Stenstrom和Sorsby的相关的研究数据。从Sorsby的研究中选取了96只右眼,与Stenstrom的1000只右眼进行比较。他计算得出屈光要素(0到3之间)不但部分相关,而且存在3、4、5个变量的多项相关。他还计算得出每个变量都存在...[继续阅读]

青少年近视形成机制以及预测与防控

一、眼球的胚胎发育

    (一)眼球的形成眼组织起源于大脑壁,随着未分化的神经视网膜层外翻。在神经褶(neuralfold)闭合前视泡(opticvesicle)形成,并且随着前部神经孔的闭合,与邻近脑室相交通的液体积聚,视泡逐渐扩大。视泡一直向外生长,直到达到外胚层(ect...[继续阅读]

青少年近视形成机制以及预测与防控

二、近视发病机制之一: 胚胎发育不良理论

    从19世纪中叶以来,近视一直是眼科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涉及遗传学的研究领域,遗传因素已经成为高度近视区别于低度近视的病因。目前,眼科学界公认近视产生有2个因素:遗传和环境。已经证明了在眼屈光发育的基础上,在视觉早期发...[继续阅读]

青少年近视形成机制以及预测与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