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检验科 > 列表
检验科 共有 224 个词条内容

四、原发性纤溶和DIC继发性纤溶的鉴别

    DIC继发性纤溶与原发性纤溶的临床出血表现相似,有时鉴别较难。但是它们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截然不同,因此常须应用分子标志物检测才能做出正确的鉴别见表1-2-8-2。表1-2-8-2原发性和DIC继发性纤溶亢进症的鉴别分子标志物原发性...[继续阅读]

检验科

第九节 纤维蛋白原测定及临床意义

    (一)方法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很多,世界卫生组织的生物标准化委员会已将1992年问世的纤维蛋白原标准品89/644定为国际参考品(IRP),并推荐采用改良Jacobsson法和IRP来标准化本地区的次级标准品。在常规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时建议使用...[继续阅读]

检验科

第十节 抗凝治疗的实验室监测

    抗凝治疗的常用药物是肝素和口服抗凝剂。其目的是降低凝血因子的激活,从而降低血液的凝固性或高凝状态,以预防血栓的形成或阻止血栓的发展。为了解所用抗凝药物的剂量是否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及该浓度是否引起出血的危险...[继续阅读]

检验科

第十一节 溶栓治疗的监测

    溶栓疗法的目的是用溶栓药物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溶栓药物主要有链激酶(SK)、尿激酶(UK)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溶栓治疗的出血发生率:轻度出血为5%~30%。重度出血为1%~2%。因此必须对是否会发生出血及有无溶栓效果进...[继续阅读]

检验科

一、基本概念

    (一)概念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的流动与变化规律的学科称为血液流变学。血液流变学是从不同层次上研究血液与血管流变问题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红细胞的聚集、变形能力检查,血小板的功能检查(主要指血小板的聚集能力检查)以...[继续阅读]

检验科

二、检测方法

    1.全血黏度目前主要采用锥板法。2.血浆黏度毛细管法。3.红细胞压积温氏法、微量毛细管法和微量电比容法,最常用的为温氏法。4.血沉温氏法。5.血小板聚集率比浊法。...[继续阅读]

检验科

一、血液流变学相关检测指标的临床诊断意义

    (一)全血黏度1.影响因素1)影响血黏度的内在因素(1)红细胞压积(Hct):Hct是影响血液黏度的重要因素,血液黏度随Hct呈指数增长,当Hct达到0.8时,血液便失去流动性。(2)红细胞变形和大小:红细胞在流动中发生变形和定向是影响高切变率时血...[继续阅读]

检验科

三、临床常见的高黏滞综合征分型

    (一)高浓稠型红细胞压积升高,血浆大分子物质含量增多。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病、先心病、急性心衰、慢性白血病、烧伤、脱水等。(二)高黏滞型全血黏度升高,血浆黏度升高,还原黏度升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红细胞压...[继续阅读]

检验科

第三节 正常参考值

    限于方法仪器的局限性,各实验室应参阅自己的参考值(表1-3-3-1)。表1-3-3-1血流变正常参考值项目男性女性全血黏度  230/s115/s46/s23/s11.5/s5.75/s还原黏度血沉血沉K值(ESR-K)校正血沉K值(PESR-K)聚集指数(RAI)红细胞变形能力(TK)变形指数(PI...[继续阅读]

检验科

一、血沉方程K值

    K=E/[-(P+InH)]K——方程常数E——血沉值H——红细胞压积P——血浆压积(1-H)...[继续阅读]

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