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检验科 > 列表
检验科 共有 224 个词条内容

一、凝血机制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连锁性酶反应的结果。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当某一凝血因子被激活后可使许多凝血因子按一定的次序先后激活,彼此之间有复杂的催化作用,称为“瀑布样学说”。目前公认的凝血因...[继续阅读]

检验科

二、抗凝血功能

    正常抗凝血功能由细胞及体液两方面的作用来完成。细胞的抗凝主要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网状内皮细胞)、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细胞等来实现。1.体液中比较重要的抗凝血物质(1)抗凝血酶Ⅲ(AT-Ⅲ):是一种多功能丝氨酸蛋白酶的抑...[继续阅读]

检验科

三、纤溶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这一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降解沉积在血管壁的纤维蛋白,清除已经形成的血栓,维持血流通畅。参与纤溶系统的酶都归类于丝氨酸蛋白酶,这些酶在血液中通过酶促反应活化,从而迅速活化纤溶酶原,形成纤...[继续阅读]

检验科

一、血液的采集

    尽量保证每次采血都在同样条件下进行。采血前应详细了解病史,患者应处于平静、休息状态,最好是空腹。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和精神紧张会引起血浆凝血成分的变化,如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血凝和纤溶系统被活化,从而促进血液凝固...[继续阅读]

检验科

二、抗凝剂

    1.常用抗凝剂血栓与止血实验检查抗凝剂常用0.109mol/L枸橼酸钠。枸橼酸钠是钙离子的快速螯合剂,能有效阻止因子V和VⅢ的降解,并能稀释血浆和血液有形成分,所以应严格按照1:9的比例抗凝。血细胞压积(Hct)的高低能引起血浆和抗凝剂...[继续阅读]

检验科

三、血标本的运送和处理

    血栓与止血实验所需血液最好在实验室取血,若不能到实验室采血,应尽快送到实验室,运送过程避免剧烈震动、阳光直射或异物落入。血标本需在室温下运输,低温会影响检测结果,如血小板功能的损伤会造成因子VⅡ和Ⅺ活化的假性升...[继续阅读]

检验科

一、血管

    血管内皮细胞(EC)在维持循环功能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其管腔面存有肝素、抗凝血酶Ⅲ、血栓调节素等抗血栓物质,且能抑制自细胞的贴壁。此外,尚有乙酰胆碱、组胺、5.羟色胺、儿茶酚胺、缓激肽、腺嘌呤核苷酸等多种受体,在调节血...[继续阅读]

检验科

二、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标志物

    1.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是血小板α颗粒合成并分泌的特异蛋白,为碱性多肽四聚体,每亚单位分子量35.8kDa,由81个氨基酸组成。β-TG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使之合成和分泌前列环素减少,从而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合成。血浆浓度23.1±...[继续阅读]

检验科

三、凝血因子活化的早期分子标志物

    1.凝血酶原片段1+2(PF1+2)凝血酶原激活时,肽键Arg(273)-Tyr(274)和Arg(322)-Ⅰle(323)同时裂解,从N端释放出F1+2,它反映凝血酶原活性,而F1和F2反映内源性凝血酶活性,它们是凝血酶的分子标志物,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图1-2-3-1)。图1-2-3-1凝血酶原激活...[继续阅读]

检验科

四、抗凝蛋白活化的分子标志物

    1.抗凝血酶Ⅲ(AT-Ⅲ)AT-Ⅲ是血浆中的主要抗凝蛋白。AT-Ⅲ在蛋白C(PC)、蛋白S(PS)的辅助下,可对抗凝血酶及Ⅴ、Ⅷ因子等发挥抗凝作用。AT-Ⅲ、PC、PS的基因异常导致先天性缺陷且与家庭性动、静脉血栓形成有关。后天性AT-Ⅲ、PC、PS减低...[继续阅读]

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