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医气血证治 > 列表
中医气血证治 共有 315 个词条内容

三、气血与精的关系

    1.气与精的关系气与精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属阳,精属阴,均来自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精化为气,气化为精,两者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气有固摄作用,故而气亦有固摄精液的作用。(1)精气互化:《类...[继续阅读]

中医气血证治

四、气血与神的关系

    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面色、眼神、言语、肢体活动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神气”;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1.气与神的关系《灵枢·平人绝谷》谓:“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继续阅读]

中医气血证治

一、风

    风为春季之气,为六淫中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可以兼夹不同的邪气同时侵袭人体,从而导致多种疾病,如兼寒则为风寒,兼湿则为风湿,兼燥则为风燥,兼火则为风火。由于风邪能鼓荡五气伤人,故《素问·风论》云:“风者,百病之长也。”《...[继续阅读]

中医气血证治

二、寒

    寒为冬季之气,寒邪致病,多与风邪合至,先伤卫表,后伤肺气,见恶寒发热,咳嗽等;脾胃受寒,可致脘腹作痛、呕吐泄泻等;寒邪入侵肌表,客于筋骨关节之间,致气血凝滞,筋脉收引,而产生痹痛。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继续阅读]

中医气血证治

三、暑

    暑邪为夏季火热之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素问·热论》谓:“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开泄,最易耗气伤津。凡暑邪袭人,多致腠理开泄,大汗出,气随汗出,而致伤津耗气。津伤则口渴喜饮,小便短赤等...[继续阅读]

中医气血证治

四、湿

    湿为长夏之气,多与风、暑等结合而为病。湿最易伤脾,而脾最易生湿,湿伤脾,脾生湿,形成互为因果的关系,常以“湿困脾”“脾虚生湿”加以概括,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谓:“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感故也。”临床若见诸痉强直、...[继续阅读]

中医气血证治

五、燥

    秋季气候干燥,故燥为秋天之气。燥邪伤人多在秋令,可与风、热等病邪结合而致病。初秋气温尚热,或久晴无雨,秋阳以曝,多患温燥;晚秋气温渐凉,西风冷肃,多患凉燥。秋燥致病,可使肺气、肝气、津液受损。临证凡见鼻口唇燥、皮肤...[继续阅读]

中医气血证治

六、火(热)

    火为六淫之一,与热同性,在临床上常以火热相称,火热同为阳邪,易耗气伤津,或迫津外泄,动血生风。“火乃热之体,热为火之用。”“热为火之渐,火乃热之极。”故一般而言,临床所见有热轻火重之别。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中指出...[继续阅读]

中医气血证治

一、怒

    怒为肝之志,《内经》指出:“怒伤肝。”“怒则气上。”怒动于肝气,主要表现为肝气郁结、肝气横逆及肝气上冲。肝气郁结则两胁胀满不舒、善太息等;肝气横逆可致胸胁胀满疼痛、急躁易怒等;肝气上冲可见头晕耳鸣、面红目赤、性...[继续阅读]

中医气血证治

二、喜

    喜为心之志,《内经》指出:“喜伤心。”“喜则气缓。”《素问·举痛论》谓:“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指正常情况下,喜能使气血调和,心志畅达。《灵枢·本神》曰:“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喜...[继续阅读]

中医气血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