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经络纲目 > 列表
经络纲目 共有 236 个词条内容

第二节 督脉

    【循行路线】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图2-2)图...[继续阅读]

经络纲目

第三节 冲脉

    【循行路线】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经相并,夹脐上行,散入胸中,上达咽喉,环绕口唇。【病症概要】由于冲脉具有调节十二经气血之作用,冲脉气机升降失司,则气从少腹上冲,或呕吐,恶心,咳唾,吐血;冲脉起于胞中...[继续阅读]

经络纲目

第四节 带脉

    【循行路线】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横行腰腹,绕身一周。带脉在人体的腰部围一圈,是一条横向的经脉。人体上其他的经脉都是纵向的,这条经脉就好像一条绳子将所有的经脉系在一起,所以称为带脉。带脉循...[继续阅读]

经络纲目

第五节 阴维脉、阳维脉

    【循行路线】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上行至髋部,经...[继续阅读]

经络纲目

第六节 阴跷脉、阳跷脉

    【循行路线】阴跷脉:起于内踝下照海穴,经过内踝后,沿下肢内侧上行,经阴部,沿腹、胸进入缺盆,再上行,出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外踝下申脉穴,经外踝后上行腓骨后缘,经股部外侧,再沿...[继续阅读]

经络纲目

浅谈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文化最神秘的部分,也是她的思想内核,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二十世纪初曾一度被误认为是迷信,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研究东方哲学思想的潮流渐渐兴起,阴阳五行逐步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自古以来...[继续阅读]

经络纲目

阴阳观念的产生

    中医对于人体的了解与研究,就好比是在追寻大自然变化的规律,认为人一定要与大自然的变化同步,否则就会生病。研究的方法很多,“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这三件事都在同步进行。我们可以想象,在很古老的年代里,有人发...[继续阅读]

经络纲目

阴阳的涵义

    既然已经有了阴阳的概念,接下来就要探究“阴”与“阳”之间的关系。假如把推动生命成长的那股无形力量定义为“阳”,那么与这股气所对立的,便应该是因这股气凝聚而成的实体,这些实体便是“阴”。更简单地说,像“春气”这种...[继续阅读]

经络纲目

阴阳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在中医学哲学基础理论体系中,阴阳学说被用来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医学根据阴阳学说来“...[继续阅读]

经络纲目

五行观念的产生

    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宇宙的观察,只有有了阴阳作为基础,对身边其他所有的事物,才能更进一步去仔细研究。从好奇到研究,古人渐渐发觉北斗七星是位置较固定的星座,当北斗七星的斗杓(或者称为斗柄)指向东方的时候,地面上的植物...[继续阅读]

经络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