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按摩经》

所属栏目:儿科推拿

《小儿按摩经》

《小儿按摩经》 相传为明代四名陈氏所著,成书于1574~1601年。该书重视小儿疾病重在肝脾,指出: “小儿之疾,并无七情所干,不在肝经,则在脾经; 不在脾经,则在肝经,其疾多在肝、脾两经,此为要诀。” 治疗方面推崇推拿,倡导 “五脏六腑受病源,需凭手法推即痊”,并指出要操作一定时间。记录推拿手法二十余种,治疗范围从常见惊风到腹泻、痢疾、哮喘、腹胀、头痛等。该书的出现标志着小儿推拿专科从理论体系到临床疾病防治日趋成熟并逐步完善,为众多专家公认的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
(一) 总论节选
夫小儿之疾,并无七情所干,不在肝经,则在脾经; 不在脾经,则在肝经,其疾多在肝、脾两脏,此要诀也。急惊风属肝木,风邪有余之症,治宜清凉苦寒,泻气化痰。其候或闻木声而惊,或遇禽兽驴马之吼,以致面青口噤,或声嘶啼哭而厥。发过则容色如常,良久复作,其身热面赤,因引口鼻中气热,大便赤黄色,惺惺不睡。盖热甚则生痰,痰盛则生风,偶因惊而发耳。内服镇惊清痰之剂,外用掐揉按穴之法,无有不愈之理。至于慢惊,属脾土中气不足之症,治宜中和,用甘温补中之剂。其候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泄泻日久,中气太虚,而致发搐,发则无休止,其身冷面黄,不渴,口鼻中气寒,大小便青白,昏睡露睛,目上视,手足瘛疭,筋脉拘挛。盖脾虚则生风,风盛则筋急,俗名天吊风者,即此候也。宜补中为主,仍以掐揉按穴之法,细心运用,可保十全矣。又有吐泻未成慢惊者,急用健脾养胃之剂,外以手法按掐对症经穴,脉络调和,庶不致变慢惊风也。如有他症,穴法详开于后,临期选择焉。
(二) 阳掌图各穴手法仙诀
掐心经,二掐劳宫,推三关,发热出汗用之。如汗不来,再将二扇门揉之,掐之,手心微汗出,乃止。
掐脾土,曲指左转为补,直推之为泻,饮食不进,人瘦弱,肚起青筋,面黄,四肢无力用之。
掐大肠,倒推入虎口,止水泻痢疾,肚膨胀用之。红痢补肾水,白多推三关。
掐肺经,二掐离宫起至干宫止,当中轻,两头重,咳嗽化痰,昏迷呕吐用之。
掐肾经,二掐小横纹,退六腑,治大便不通,小便赤色涩滞,肚作膨胀,气急,人事昏迷,粪黄者,退凉用之。
推四横纹,和上下之气血,人事瘦弱,奶乳不思,手足常掣,头偏左右,肠胃湿热,眼目翻白者用之。
掐总筋,过天河水,能清心经,口内生疮,遍身潮热,夜间啼哭,四肢常掣,去三焦六腑五心潮热病。
运水入土,因水盛土枯,五谷不化用之。运土入水,脾土太旺,水火不能即济用之。如儿眼红能食,则是火燥土也。宜运水入土,土润而火自克矣。若口干,眼翻白,小便赤涩,则是土盛水枯,运土入水,以使之平也。
掐小天心,天吊惊风,眼翻白偏左右,及肾水不通,用之。
分阴阳,止泄泻痢疾,遍身寒热往来,肚膨呕逆用之。
运八卦,除胸肚膨闷,呕逆气吼噫,饮食不进用之。
运五经,动五脏之气,肚胀,上下气血不和,四肢掣,寒热往来,去风除腹响。
揉板门,除气促气攻,气吼气痛,呕胀用之。
揉劳宫,动心中之火热,发汗用之,不可轻动。
推横纹向板门,止呕吐; 板门推向横纹,止泻。如喉中响,大指掐之。
总位者,诸经之祖,诸症掐效。嗽甚,掐中指一节。痰多,掐手背一节。手指甲筋之余,掐内止吐,掐外止泻 (图附-1)。


图附-1 《小儿按摩经》 男子左手原图


(三) 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
自掌至天河穴为上,自天河穴至指头为下。
掐两扇门,发脏腑之汗,两手掐揉,平中指为界,壮热汗多者,揉之即止。又治急惊,口眼斜,左向右重,右向左重。
掐二人上马,能补肾,清神顺气,苏醒沉疴,性温和。
掐外劳宫,和脏腑之热气,遍身潮热,肚起青筋揉之效。
掐一窝风,治肚疼,唇白眼白一哭一死者,除风去热。
掐五指节,伤风被水吓,四肢常掣,面带青色用之。
掐精宁穴,气吼痰喘,干呕痞积用之。
掐威灵穴,治急惊暴死。掐此处有声可治,无声难治。
掐阳池,止头痛,清补肾水,大小便闭塞,或赤黄,眼翻白,又能发汗。
推外关,间使穴,能止转筋吐泻。外八卦,通一身之气血,开脏腑之秘结,穴络平和而荡荡也 (图附-2)。


图附-2 《小儿按摩经》 女子右手原图


(四) 六筋
手六筋,从大指边,向里数也。
第一,赤筋: 乃浮阳属火,以应心与小肠。主霍乱,外通舌; 反则燥热,却向干位掐之,则阳自然即散也。又于横门下本筋掐之,下五筋仿此。
第二,青筋: 乃纯阳属木,以应肝与胆。主温和,外通两目; 反则赤涩多泪,却向坎位掐之,则两目自然明矣。
第三,总筋: 位居中属土,总五行,以应脾与胃。主温暖,外通四大板门; 反则主肠鸣霍乱,吐泻痢症,却在中界掐之,四肢舒畅矣。
第四,赤淡黄筋: 居中分界,火土兼备,以应三焦。主半寒半热,外通四大板门,周流一身; 反则主壅塞之症,却向中宫掐之,则元气流通,除其壅塞之患矣。
第五,白筋: 乃浊阴属金,以应肺与大肠。主微凉,外通两鼻孔; 反则胸膈胀满,脑昏生痰,却在界后掐之。
第六,黑筋: 乃重浊纯阴,以应肾与膀胱。主冷气,外通两耳; 反则主尪羸昏沉,却在坎位掐之。
内热外寒,掐浮筋止。作冷,掐阳筋即出汗。
诸惊风,掐总筋可治。作寒,掐心筋即转热。
作热,掐阴筋即转凉。内热外热,掐肾筋止。
(五) 手面图
脾土赤色,主食热,青色主食寒。
大肠经赤红色,主泻痢,青色主膨胀。
小肠经赤色,主小便不通,青色主气结。
心经赤红色,主伤寒,青色主多痘。
三焦经青红色,主上焦火动,一寒一热。
紫色主中焦火动发热。青色主下焦动阴也。
肺经筋见多嗽,主痰热。
肝经赤红色,主伤食,青紫色主痞块。
肾经筋见,主小便涩,赤轻青重。
命门青红色,主元气虚,青黑色主惊。
五指梢头冷,主惊。中指热,伤寒。中指冷,主麻痘疹。
掌中五色属五脏。
诸经脉俱隐不见,是伏于掌心,当以灯照之,则可辨症候,宜发汗表出。亦有掌心关上下有筋者,无定形定色,临推验看治。
(六) 掐足诀
凡掐男左手右足,女右手左足 (图附-3)。


图附-3 《小儿按摩经》 脚穴原图
大敦穴: 治鹰爪惊,本穴掐之就揉。
解溪穴: 治内吊惊 (一名鞋带风)。往后仰,本穴掐之就揉。
中廉穴: 治惊来急,掐之就揉。
涌泉穴: 治吐泻,男左转揉之,止吐; 右转揉之,止泻。女反之。
仆参穴: 治脚掣跳,口咬,左转揉之补吐,右转补泻。又惊又泻又吐,掐此穴及脚中指效。
承山穴: 治气吼发热,掐之又揉。
委中穴: 治望前扑,掐之。
(七) 汤氏歌
山根若见脉横青,此病明知两度惊,赤黑因疲时吐泻,色红啼夜不曾停。
青脉生于左太阳,须惊一度见推详,赤是伤寒微燥热,黑青知是乳多伤。
右边赤脉不须多,有则频惊怎奈何? 红赤为风抽眼目,黑沉三日见阎罗。
指甲青兼黑暗多,唇青恶逆病将瘥,忽将鸦声心气急,此病端的命难过。
蛔虫出口有三般,口鼻中来大不堪,如或白虫兼黑色,此病端的命难延。
四肢疮痛不为祥,下气冲心兼滑肠,气喘汗流身不热,手拿胸膈定遭殃。
(八) 治小儿诸惊推揉等法
第一,蛇丝惊: 因饮食无度,劳郁伤神,拉舌,四肢冷,口含母乳,一喷一道青烟,肚上起青筋,气急,心经有热。推天河水二百,退六腑、运八卦各一百,推三关、运水入土、运五经、水底捞月各五十,用火于胸前煅四焦,于小便头上轻掐一爪,用蛇蜕四足缠之,便好。
第二,马蹄惊: 因食荤毒,热于脾胃,四肢乱舞是也。因风受热。推三关、肺经脾土各一百,运八卦五十,运五经七十,推天河水三百,水底捞月、飞经走气各二十,掐天心穴及总心二筋,煅手心、肩膊上、脐下、喉下各一壮,其气不进不退,浮筋掐之。
第三,水泻惊: 因生冷过度,乳食所伤,脏腑大寒,肚响身软,唇白眼翻。推三关一百,分阴阳、推太阳各二百,黄蜂入洞十二,将手心揉脐及龟尾各五十,男左女右手后,煅颊车各一壮,更推摩背心演、总筋,脚上。
第四,潮热惊: 因失饥伤饱,饮食不纳,脾胃虚弱,五心烦热,遍身热,气吼口渴,手足常掣,眼红。推三关一十,推肺经二百,推脾土、运八卦、分阴阳各一百,二扇门二十,要汗后,再加退六腑、水底捞月各二十。
第五,乌痧惊: 因生冷太过,或迎风食物,血变成痧,遍身乌黑是也。青筋过脸,肚腹膨胀,唇黑,五脏寒。推三关、脾土各二百,运八卦一百,四横纹五十,黄蜂出洞二十,二扇门、分阴阳各三十,将手心揉脐五十,主吐泻; 肚上起青筋,于青筋缝上煅七壮,背上亦煅之,青筋纹头上一壮,又将黄土一碗研末,和醋一钟,铫内炒过袱包,在遍身拭摩,从头往下推,引乌痧入脚,用针刺破,将火四心煅之。
第六,老鸦惊: 因吃乳食受吓,心经有热,大叫一声即死是也。推三关三十,清天河水,补脾土、运八卦各一百,清肾水五十,天门入虎口,揉斗肘,煅囟门、口角上下、肩膊、掌心、脚跟、眉心、心演、鼻梁各一壮。若醒气急掐百劳穴,吐乳掐手足心,或脚来手来,用散麻缠之。将老鸦蒜晒干为末,用车前草擂水调,在儿心窝贴之,或令儿服之。
第七,鲫鱼惊: 因寒受惊,风痰结壅,乳气不绝,口吐白沫,四肢摆,眼翻,即肺经有病。推三关、肺经各一百,推天河五十,按弦搓摩、运五经各三十,掐五指节三次,煅虎口、囟门上、口角上下各四壮,心演、脐下各一壮。小儿半岁,用捞鱼网,温水洗鱼涎与吞。一二岁者,用鲫鱼为末,烧灰乳调,或酒调吞下。
第八,肚膨惊: 因食伤脾土,夜间饮食太过,胃不克化,气吼,肚起青筋膨胀,眼翻白,五脏寒。推三关一百,推肺经一十,推脾土二百,运八卦、分阴阳各五十,将手揉脐五十,按弦搓摩、精宁穴一十,青筋缝上煅四壮。如泻,龟尾骨上一壮; 若吐,心窝上下四壮; 脚软,鬼眼穴一壮; 手软、曲池侧拐各一壮; 头软,天心、脐上下各一壮; 若不开口,心窝一壮。
第九,夜啼惊: 因吃甜辣之物,耗散荣卫,临啼四肢掣跳,哭不出,即是被吓,心经有热。一推三关二十,清天河二百,退六腑一百,分阴阳、清肾水、水底捞月各五十。
第十,宿痧惊: 到晚昏沉,不知人事,口眼斜,手足掣跳,寒热不均。推三关、退六腑、补脾土各五十,掐五手指、分阴阳各一十,按弦搓摩。
第十一,急惊: 因食生冷积毒以伤胃,肺中有风,痰裹心经心络之间,手掐拳,四肢掣跳,口眼斜,一惊便死是也。推三关、脾土、运五经、猿猴摘果各二十,推肺经、运八卦、推四横纹各五十,掐五手指节三次,煅鼻梁、眉心、心演、总筋、鞋带,以生姜热油拭之,或在腕上阴阳掐之。
第十二,慢惊: 因乳食之间,受其惊搐,脾经有痰,咬牙,口眼斜,眼闭,四肢掣跳,心间迷闷,即是脾肾亏败,久疟被吓。推三关一百,补脾土、推肺经各二百,运八卦五十,掐手五指节、赤凤摇头各二十,天门入虎口,揉斗肘一十,运五经三十。若人事不省,于总筋心穴掐之,或鼻大小,于手青筋上掐之; 若心间迷闷,掐住眉心,良久便好,两太阳、心演,用潮粉热油拭之,煅心窝上下三壮,手足心各四壮,其气不进不出,煅两掌心、肩膊上、喉下各一壮。
第十三,脐风惊: 因产下剪脐,入风毒于脐内,口吐白沫,四肢掣动,手拈拳,眼偏左右,此症三朝一七便发,两眼角起黄丹,夜啼,口内喉演有白泡,针挑破出血,即愈。推三关、肺经各十一,煅囟门、绕脐各四壮,喉下、心中各一壮。
第十四,弯弓惊: 因饮食或冷或热,伤于脾胃,冷痰壅于肺经,四肢向后仰,哭声不出。推三关、补肾水、运八卦各一百,赤凤摇头、推四横纹、分阴阳各二十,推脾土二百。脚往后伸、煅膝上下四壮,青筋缝上七壮,喉下二壮; 手往后挽,将内关掐之。
第十五,天吊惊: 因母在风处乳食所伤,风痰络于胃口,头望后仰,脚往后伸,手望后撑,肺经有热。推三关、补肾水各五十,推脾土、分阴阳各一百,推肺经二百,飞经走气一十。煅总筋、鞋带、喉下各一壮,绕脐四壮,大陵穴掐一下,总穴掐三下;若眼翻不下,煅囟门四壮,两眉二壮,耳珠下掐之。又总心穴往下掐抠之,仍用雨伞一柄撑起,将鹅一只,吊在伞下,扎鹅嘴,取涎水与儿吃之,便好。
第十六,内吊惊: 因当风而卧,风雨而眠,风痰太盛,哭声不止,遍身颤动,脸青黄,眼向前内掣,脾经受病,其心不下是也。推三关、肾水各五十,推肺经、脾土、分阴阳各一百,运土入水二百,按弦搓摩五十,用竹沥小儿吞之; 手缩,用细茶、飞盐各二钱,研为末,皂角末五分,黄蜡二钱,酒醋各半小钟,铫内化成饼,贴心窝,一时去药筋倒,用胶枣三枚,杏仁三十个,银磨水为饼,贴手足心即安。
第十七,胎惊: 因母得孕,食荤毒,受劳郁,儿落地,或软或硬,口不开,如哑形,即是在母腹中,中胎毒也。推三关三十,分阴阳一百,退六腑五十,飞经走气、运五经、天门入虎口、揉斗肘各二十,掐五指头。不醒,煅绕脐四壮; 若醒,口不开,用母乳将儿后心窝揉之; 若肚起青筋,煅青筋缝上七壮,喉下三壮。
第十八,月家惊: 因母当风而卧,或因多眠,或儿月内受风,痰壅心口,落地眼红撮口,手掐拳,头偏左右,哭不出声,肚起青筋,半月即发,肚腹气急,母食煎炒过多所致。推三关、肺经各一百,运八卦、推四横纹各五十,双龙摆尾二十,掐中指头、劳宫、板门。若不效,煅青筋缝上、胸前各七壮,绕脐四壮,百劳穴二壮,即安。
第十九,盘肠惊: 因乳食生冷荤物,伤于脏腑,肚腹冷痛,乳食不进,人瘦软弱,肚起青筋,眼黄手软,六腑有寒。推三关、脾土、大肠、肺经、肾经各一百,运土入水五十,揉脐火煅。
第二十,锁心惊: 因食生冷过度,耗伤荣卫,鼻如鲜血,口红眼白,四肢软弱,好食生冷,皆因火盛。推三关二十,清心经三百,退六腑、分阴阳、清肾水各一百,运八卦、水底捞月、飞经走气各五十,即安。
第二十一,鹰爪惊: 因乳食受惊,夜眠受吓,两手乱抓,拈拳不开,仰上啼号,身寒战,手爪望下来,口望上来,是肺经有热,心经有风。推三关二十,清天河水二百,推肺经、清肾水各一百,打马过河、二龙戏珠各一十,天门入虎口,揉斗肘,将手足二弯掐之,煅顶心、手心各一壮,太阳、心演、眉心俱煅,将潮粉围脐一周,大敦穴揉或火煅。
第二十二,呕逆惊: 因夜睡多寒,多食生冷,胃寒腹胀,四肢冷,肚疼响,眼翻白,吐乳呕逆。推三关、肺经各一百,推四横纹五十,凤凰展翅一十,心窝、中脘,各煅七壮。
第二十三,撒手惊: 因乳食不和,冷热不均,有伤脏腹,先寒后热,足一掣一跳,咬牙,眼翻白,两手一撒一死是也。推三关、脾土各一百,运土入水、运八卦、赤凤摇头各五十,将两手相合,横纹侧掐之。若不醒,大指头掐之,上下气闭,二扇门、人中穴掐之; 鼻气不进不出,吼气寒热,承山穴掐之; 若泻,随症治之,先掐承山、眉心,后煅总筋、两手背上各二壮。
第二十四,担手惊: 因湿气多眠,或食毒物,乃伤脾土,眼黄口黑,人事昏迷,掐不知痛,双手往后一担而死是也。于太阴、太阳掐之,推三关、脾土、肺经、分阴阳各一百,黄蜂入洞一十,飞经走气、天门入虎口,揉斗肘各二十,煅眉心、囟门各四壮,心窝七壮,曲池一壮。
第二十五,看地惊: 因乳食受惊,或夜眠受吓,或饮食冷热,两眼看地,一惊便死,口歪,手拈拳,头垂不起是也。推三关三十,天河水二百,赤凤摇头一十,推脾土八下,按弦搓摩,煅绕脐、囟门各四壮,喉下二壮,用皂角烧灰为末,入童便及尿碱,用火焙干,将囟门贴之,即醒。
第二十六,丫凳惊: 两手如丫凳坐样。推三关一百,二扇门、飞经走气各一十,分阴阳、运八卦各五十,曲池、虎口各四壮,若子时起可救,只宜温拭之,煅大口纹,即安。
第二十七,坐地惊: 如坐地样。推三关、揉委中、揉脐、鞋带各一百,二扇门一十,用桃皮、生姜、飞盐、香油、散韶粉和拭,即安,两膝、两关、龟尾用火煅之。
第二十八,软脚惊: 软脚向后乱舞。揉脐,煅螺蛳骨上侧缝各二壮,绕脐四壮,喉下三壮。
第二十九,直手惊: 双手一撤便死,直手垂下。先推眉心,用火煅四壮,推三关、运曲池各五十,揉一窝风一百,后煅总筋、手背上各四壮。
第三十,迷魂惊: 昏沉不知人事,不识四方。推三关、运八卦、推肺经、清天河水各一百,补脾土五百,凤凰展翅一十,掐天心、眉心、人中、颊车,后煅心演、总筋、鞋带各一壮。
第三十一,两手惊: 两手丫向前。先将两手掐之,后煅心演、总筋、囟门即愈。
第三十二,肚痛惊: 哭声不止,手抱腹,身展转。推三关、补脾土、二扇门、黄蜂入洞、推大肠经、揉脐、揉龟尾各一百,次月便发,肚腹气急,脐中烧一炷香,即愈; 不愈,绕脐四壮。
(九) 补遗
孩儿惊: 手足缩住,先笑后哭,眼光、筋红白难治,紫黄不妨。于太阴、太阳穴掐之,用黄麻一束,烧灰,吹鼻中; 不醒,中指掐之。
脐风惊: 将太阴、太阳掐之,太阳日起而红,酽醋一钟,韶粉炼之,红脉各处治之。太阴日起而红,将龟尾骨煅之,天心穴一壮,吐则横门掐之,泻则中指掐之。初一为太阳日,初二为太阴日,余仿此。用黄麻烧灰,吹鼻中,掐中指。
水惊: 眼翻白睛,眼角起黄丹者。将韶粉飞盐,清油煎干,五心揉之,眼角、天心、太阳、太阴、掐抠三五次,即愈。
肚胀惊: 夜啼,肚上起青筋,肚胀如膨。将生姜、韶粉、桃皮、飞盐,和同拭眉梁心,煅眉心、太阳、囟门各四壮,喉下一壮,心中三壮,绕脐四壮。
凡看惊,掐筋之法,看在何穴,先将主病穴,起手掐三遍,后将诸穴,俱做三遍,掐揉之,每日掐三四次,其病即退。
(十) 诸穴治法
中指头一节内纹掐之,止泻,掐二次就揉。
阳溪穴,往下推拂,治儿泻,女反之。
大陵穴后五分,为总心穴,治天吊惊,往下掐抠; 看地惊往上掐抠。女子同。
板门穴,往外推之,退热,除百病; 往内推之,治四肢掣跳。用医之手大拇指,名曰: 龙入虎口。用手拈小儿小指,名曰: 苍龙摆尾。
惊,揉大脚趾,掐中脚趾爪甲少许。
(十一) 病症死生歌
手足皆符脾胃气,眼睛却与肾通神,两耳均匀牵得匀,要知上下理分明。
孩儿立醒方无事,中指将来掌内寻,悠悠青气人依旧,口关眼光命难当。
口眼斜人易救,四肢无应不须忙,天心一点掣膀胱,膀胱气馁痛难当。
丹田斯若绝肾气,闭涩其童命不长,天河水遍清水好,眼下休交黑白冲。
掌内如寒难救兆,四肢麻冷定人亡。阴硬气冷决昏沉,紫上筋纹指上寻,
阴硬气粗或大小,眼黄指冷要调停。肾经肝胆肾相连,寒暑交加作楚煎,
脐轮上下全凭火,眼翻手掣霎时安。口中气出热难当,吓得旁人叹可伤,
筋过横纹人易救,若居坎离定人亡。吐泻皆因筋上转,横门四板火来提,
天心穴上分高下,再把螺蛳骨上煨。鼻连肺经不知多,惊死孩儿脸上过,
火盛伤经心上刺,牙黄口白命门疴。口嗌心拽并气喘,故知死兆采人缘,
鼻水口黑筋无脉,命在南柯大梦边。
(十二) 辨三关
凡小儿三关青,四足惊; 三关赤,水惊; 三关黑,人惊。有此通度三关候脉,是急惊之症,必死。余症可知。
风关青如鱼刺易治,是初惊,色黑难治。气关青如鱼刺,主疳劳身热易治,用八宝丹,每服加柴胡黄芩; 色黑难治。命关青如鱼刺,主虚风邪附脾,用紫金锭,每服加白术、茯苓; 色黑难治。
风关青黑色如悬针,乃水惊,易治。气关如悬针,主疳,兼肺脏积热,用保命丹,每服加灯心、竹叶。命关有此是死症。
风关如水字,主膈上有痰,并虚积停滞,宜下。气关如水字,主惊风入肺,咳嗽面赤,用体前丹。命关如水字,主惊风疳症,极力惊,用芦荟丸。通过三关,黑色不治。
风关如乙字,主肝惊风。气关如乙字,主急惊风。命关如乙字,主慢惊脾风。青黑难治。
风关如曲虫,主疳病积聚。
(十三) 婴童杂症
潮热方: 不拘口内生疮,五心烦热,将吴茱萸八分、灯心一束,和水捣烂成一饼,贴在男左女右脚心里,裹住,退药后,推三关十下。
一、虚疟: 补脾土四百,推三关,运八卦,推肾经、肺经、清天河水各三百。
二、食疟: 推三关、运八卦各一百,清天河水二百,推脾土三百、肺经四百。
三、痰疟: 推肺经四百,推三关、运八卦、补脾土、清天河水各二百。
四、邪疟: 推肺经四百,推三关、六腑各三百,运八卦、补脾土、清天河水各二百,各随症加减,五脏四指,六腑一截二指。
五、痢赤白相兼,寒热不调,感成此疾: 用姜汁、车前草汁,略推三关、退六腑、清天河水,水底捞月,分阴阳。
六、噤口痢: 运八卦,开胸,阴阳,揉脐为之。推三关,退六腑,大肠经各一百,清天河水四十,推脾土五十,水底捞月一十,凤凰展翅,泻用蒜推。补脾土,用姜推。
七、头疼: 推三关、分阴阳、补脾土、揉大肠经各一百,煅七壮,揉阴池一百;不止,掐阳池。
八、肚痛: 推三关、分阴阳、推脾土各一百,揉脐五十,腹胀推大肠; 不止,掐承山穴。
九、湿泻不响: 退六腑、揉脐及龟尾各二百,分阴阳、推脾土各一百,水底捞月三十。
十、冷泻响: 推三关二百,分阴阳一百,推脾土五十,黄蜂入洞、揉脐及龟尾各三百,天门入虎口、揉斗肘各三十。
十一、治口内走马疳: 牙上有白疱,退六腑、分阴阳各一百,水底捞月、清天河水各三十,凤凰展翅,先推,后用黄连、五倍子煎水,鸡毛口中洗。
小儿眼光指冷: 将醋一钟,皂角一片,烧灰为末,贴心窝。若吐即去药,用绿豆七粒,水浸研细,和尿碱为饼,贴囟门。
小儿四肢冷: 将明矾钱半,炒盐三钱,黄蜡二钱,贴脐上。若气急,取竹沥服之。
小儿遍身热不退: 用明矾一钱,鸡清调匀,涂四心即退。若不退,用桃仁七个,酒半钟,擂烂,贴在鬼眼便好。
小儿肚胀作渴、眼光: 用生姜,葱白一根,酒半钟,擂烂吞下,则眼不光,又将雄黄不拘多少,烧热放在脐上,揉之即安。脚麻用散麻煎水,四心揉之。
小儿膀胱气: 将黄土一块、皂角七个,焙为末,用醋和黄土炒过为饼,贴尾闾好。
小儿遍身肿: 用胡椒、糯米、绿豆各七粒,黄土七钱,醋一钟,通炒过,袱包遍身拭之,即消。
小儿不开口: 将朱砂一钱研末,吹入鼻中即安。
小儿咳嗽: 掐中指第一节三下,若眼垂,掐四心。
小儿身跳: 推肾筋后四心揉之。
小儿喉中气响: 掐大指第二节。
(十四) 诊脉歌
小儿有病须凭脉,一指三关定其息,浮洪风盛数多惊,虚冷沉迟实有积。
小儿一岁至三岁,呼吸须将八至看,九至不安十至困,短长大小有邪干。
小儿脉紧是风痫,沉脉须至气化难,腹痛紧弦牢实秘,沉而数者骨中寒。
小儿脉大多风热,沉重原因乳食结,弦长多是胆肝风,紧数惊风四指掣。
浮洪胃口似火烧,沉紧腹中痛不竭,虚濡有气更兼惊,脉乱多痢大便血。
前大后小童脉顺,前小后大必气咽,四至洪来若烦满,沉细腹中痛切切。
滑主露湿冷所伤,弦长客忤分明说,五至夜深浮大昼,六至夜细浮昼别,
息数中和八九至,此是仙人留妙诀。
(十五) 识病歌
要知虎口气纹脉,倒指看纹分五色,黄红安乐五脏和,红紫依稀有损益,
紫青伤食气虚烦,青色之时症候逆。忽然纯黑在其间,好手医人心胆寒,
若也直上到风关,迟速短长分两端,如枪衡射惊风至,分作枝叶有数般,
弓反里顺外为逆,顺逆交连病已难,叉头长短尤可救,如此医工仔细看。
男儿两岁号为婴,三岁四岁幼为名,五六次第年少长,七龆八龄朝论文,
九岁为童十稚子,百病关格辨其因。十一痫疾方癫风,疳病还同劳病攻,
痞癖定为沉积候,退他潮热不相同,初看掌心中有热,便知身体热相从,
肚热身冷伤食定,脚冷额热是感风,额冷脚热惊所得,疮疹发时耳后红。
小儿有积宜与塌,伤寒两种解为先,食泻之时宜有积,冷泻须用与温脾,
小儿宜与涩脏腑,先将带伤散与之。孩儿无事忽大叫,不是惊风是天吊,
大叫气促长声粗,误食热毒闷心窍,急后肚下却和脾,若将惊痫真堪笑。
痢疾努气眉头皱,不努不皱肠有风,冷热不调分赤白,脱肛因毒热相攻,
十二种痢何为恶,禁口刮肠大不同。孩儿不病不可下,冷热自汗兼自下,
神因囟陷四肢冷,干呕气虚神却怕,吐虫面白毛焦枯,疳气潮热食不化,
鼻塞咳嗽及虚痰,脉细肠鸣烦躁讶,若还有疾宜速通,下了之时心上脱。
孩儿食热下无妨,面赤青红气壮强,脉弦红色肚正热,痄腮喉痛尿如汤,
气硬腹胀胁肋满,四肢浮肿夜啼长,遍身生疮肚隐痛,下之必愈是为良。
(十六) 诸症治法
胎寒: 孩儿百日胎寒后,足屈难伸两手拳,口冷腹胀身战栗,昼啼不已夜嗷煎。
胎热: 三朝旬外月余儿,目闭泡浮症百推,常作呻吟火燥起,此为胎热定无疑。
脐风: 风邪早受入脐时,七日之间验吉凶,若见肚脐口中色,恶声口气是为凶。
脐突: 孩儿生下旬余日,脐突先浮非大疾,秽水停中自所因,徐徐用药令消释。
夜啼: 夜啼四症惊为一,无泪见灯心热烦,面莹夹青脐下寒,睡中顿哭是神干。
急惊: 面红卒中浑身热,唇黑牙关气如绝,目翻搐搦喉有痰,此是急惊容易决。
急惊: 急惊之后传如疟,外感风邪为气虚,略表气和脾与胃,然后寒热得消除。
慢惊: 阴盛阳虚病已深,吐泻后睡扬撑睛,神昏按缓涎流甚,此症分明是慢惊。
搐症: 搐症须分急慢惊,亦由气郁致昏沉,良医亦治宜宽气,气下之时搐自停。
诸风: 诸风夹热引皮肤,凝结难为预顿除,颊肿须防喉舌内,要除风热外宜涂。
伤积: 头疼身热腹微胀,足冷神昏只爱眠,因食所伤脾气弱,不宜迟缓表为先。
吐泻: 脾虚胃弱病源根,食谷水和运化行,清浊邪干成吐泻,久传虚弱便生风。
伤寒: 伤寒之候有多般,一概相推便救难,两目见红时喷嚏,气粗身热是伤寒。
伤风: 伤风发热头应痛,两颊微红鼻涕多,汗出遍身兼咳嗽,此伤风症易调和。
夹食: 鼻涕头疼时吐逆,面红面白变不一,此因夹食又伤寒,发表有功方下积。
夹惊: 身微有热生烦躁,睡不安兮神不清,此是伤风感寒症,亦宜先表次宁心。
赤白: 小儿之痢细寻推,不独成之积所为,冷热数般虽各异,宽肠调胃在明医。
五痢: 痢成五色岂堪闻,日久传来神气昏,头痛肚疼苦为最,便知小儿命难存。
五疳: 五疳之脏五般看,治法推详事不难,若见面黄肌肉瘦,齿焦发落即为疳。
走马疳: 走马疳似伤寒毒,面色光浮气喘胸,若见牙焦腮有血,马疳如此是真形。
脱肛: 肛门脱露久难收,再成风伤是可忧,沉自先传脾胃得,更详冷热易为瘳。
诸疝: 诸疝原来各有名,盖因伤热气侵成,始分芍药乌梅散,匀气金铃与五灵。
咳嗽: 咳嗽虽然分冷热,连风因肺感风寒,眼浮痰盛喉中响,戏水多因汗未干。
齁 (鼻合): 小儿齁 (鼻合) 为声啼,吃以酸咸又乱之,或自肺风伤水湿,风冷热聚为良医。
腹痛: 大凡腹痛初非一,不独症瘕与痃癖,分条析类症多般,看此语中最详悉。
口疮: 心脾胃热蒸于上,舌与牙根肉腐伤,口臭承浆分两处,有疮虽易治四方。
目症: 生下余旬目见红,盖因腹受热兼风,凉肝心药最为妙,疝气痘疮宜别攻。
重舌: 孩儿受胎诸邪热,热壅三焦作重舌,或成鹅口症堪忧,用药更须针刺裂。
(十七) 陈氏经脉辨色歌
小儿须看三关脉,风气命中审端的,青红紫黑及黄纹,屈曲开了似针直。
三关通青四足惊,水惊赤色谁能明,人惊黑色紫泻痢,色黄定是被雷惊
或青红纹只一线,娘食伤脾惊热见,左右三条风肺痰,此时伤寒咳嗽变。
火红主泻黑相兼,痢疾之色亦如然,若是乱纹多转变,沉疴难起促天年。
赤色流珠主膈热,三焦不和心烦结,吐泻肠鸣自利下,六和汤中真口诀。
环珠长珠两样形,脾胃虚弱心胀膨,积滞不化肚腹痛,消食化气药堪行。
来蛇去蛇形又别,冷积脏寒神困极,必须养胃倍香砂,加减临时见药力。
弓反里形纹外形,感寒邪热少精神,小便赤色夹惊风,痫症相似在人明。
枪形鱼刺水字纹,风痰发搐热如焚,先进升麻连壳散,次服柴胡大小并。
针形穿关射指甲,一样热惊非齁呷,防风通圣凉膈同,次第调之休乱杂。
医师能明此一篇,小儿症候无难然,口传心授到家地,遇地收功即近仙。
①按此与仙授诀不同,再验之。
此诀即徐氏水镜诀之意,陈氏敷演之,取其便诵也。
(十八) 论虚实二症歌
实症: 两腮红赤便坚秘,小便黄色赤不止,上气喘急脉息多,当行冷药方可治。
虚症: 面光白色粪多青,腹虚胀大呕吐频,眼珠青色微沉细,此为冷痰热堪行。
(十九) 五言歌
心惊在印堂,心积额两广,心冷太阳位,心热面颊装。
肝惊起发际,脾积唇焦黄,脾冷眉中岳,脾热大肠侵。
肺惊发际形,肺积发际当,肺冷人中见,肺热面腮旁。
肾惊耳前穴,肾积眼胞厢,肾冷额上热,肾热赤苍苍。
(二十) 附辩 ( 《医统》 )
或问: 《铜人》 《千金》 等书空穴多,《十四经发挥》所载空穴少,如风市、督俞、金津玉液等,彼有此无,不同何也? 曰: 《十四经发挥》 据 《素问》 骨空篇论及王注,若 《铜人》 《千金》 等皆偏书,非黄岐正经也。
或问: 睛明、迎香、承泣、丝竹空,皆禁灸何也? 曰: 四穴近目,目畏火,故禁灸也。以是推之,则知睛明不可灸,王注误矣。
或问: 用针浑是泻而无补,古人用之,所以导气,治之以有余之病也。今人鲜用之,或知其无补而不用欤? 抑元气禀赋之薄而不用欤? 或斫丧之多而用针无益欤? 抑不善用而不用欤?经曰: 阳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针乃砭石所制,既无气,又无味,破皮损肉,发窍于身,气皆从窍出矣,何得为补? 经曰: 气血阴阳俱不足,勿取以针,和以甘药,是也。又曰: 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皆不足也,不可刺之; 刺之重竭其气,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若此谓者,皆是有泻而无补也。
或问: 病有在气分者,有在血分者,不知针家,亦分气与血否? 曰: 气分、血分之病,针家亦所当知。病在气分,游行不定; 病在血分,沉着不移。以积块言之,腹中或上或下,或有或无者,是气分也; 或在两胁,或在心下,或在脐上下左右,一定不移,以渐而长者,是血分也。以病风言之,或左手移于右手,右足移于左足,移动不常者,气分也; 或常在左足,或偏在右手,着而不走者,血分也。凡病莫不皆然。须知在气分者,上有病,下取之,下有病,上取之; 在左取右,在右取左。在血分者,随其血之所在,应病取之。苟或血病泻气,气病泻血,是谓诛伐无过,咎将谁归!
或问: 今医用针,动辄以袖复手,暗行指法,谓其法之神秘,弗轻示人,惟恐盗取其法者,不知果何法耶? 曰: 《金针赋》 十四法,与夫青龙摆尾等法,可谓已尽之矣; 舍此而求他法之神秘,吾未之信也。今若此者,不过过为诡妄,以欺人耳。纵为至巧,殆必神亦不佑,针亦不灵也。奚足尚哉!
或问: 有医置针于穴,略不加意,或谈笑,或饮酒,半晌之间,又将针拈几拈,令呼几呼,仍复登筵以饮,然后起针,果能愈病否乎? 曰: 经云: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又云: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又云: 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又云: 如侍所贵,不知日暮。凡此数说,敬乎怠乎? 若谈笑饮酒,不敬孰甚,安能愈病哉?业医师,当深长思矣!
(二十一) 手法歌
心经有热作痰迷,天河水过作洪池,肝经有病儿多闷,推动脾土病即除。脾经有病食不进,推动脾土效必应,肺经受风咳嗽多,即在肺经久按摩。肾经有病小便涩,推动肾水即救得,小肠有病气来攻,板门横门推可通。用心记此精宁穴,看来危症快如风。胆经有病口作苦,好将妙法推脾土,大肠有病泄泻多,脾土大肠久搓摩。膀胱有病作淋疴,肾水八卦运天河,胃经有病呕逆多,脾土肺经推即和。三焦有病寒热魔,天河过水莫蹉跎。命门有病元气亏,脾上大肠八卦推,仙师授我真口诀,愿把婴儿寿命培。
五脏六腑受病源,须凭手法推即痊,俱有下数不可乱,肺经病掐肺经边。心经病掐天河水,泻掐大肠脾土全,呕掐肺经推三关,目昏须掐肾水添。再有横纹数十次,天河兼之功必完,头痛推取三关穴,再掐横纹天河连。又将天心揉数次,其功效在片时间,齿痛须揉肾水穴,颊车推之自然安。鼻塞伤风天心穴,总筋脾土推七百,耳聋多因肾水亏,掐取肾水天河穴。阳池兼行九百功,后掐耳珠旁下侧。咳嗽频频受风寒,先要汗出沾手边,次掐肺经横纹内,干位须要运周环。心经有热运天河,六腑有热推本科,饮食不进推脾土,小水短少掐肾多。大肠作泻运多移,大肠脾土病即除,次取天门入虎口,揉脐龟尾七百奇。肚痛多因寒气攻,多推三关运横纹,脐中可揉数十下,天门虎口法皆同。一去火眼推三关,一百二十数相连,六腑退之四百下,再推肾水四百完,兼取天河五百遍,终补脾土一百全。口传笔记推摩诀,付与人间用意参。
(二十二) 手诀
三关: 凡做此法,先掐心经,点劳宫,男推上三关,退寒加暖,属热; 女反此,退下为热也。
六腑: 凡做此法,先掐心经,点劳宫。男退下六腑,退热加凉,属凉; 女反此,推上为凉也
(二十三) 手法治病诀
水底捞月最为良,止热清心此是强,飞经走气能通气,赤凤摇头助气长。黄蜂出洞最为热,阴症白痢并水泻,发汗不出后用之,顿教孔窍皆通泄。按弦走搓摩,动气化痰多,二龙戏珠法,温和可用他。凤凰单展翅,虚浮热能除,猿猴摘果势,化痰能动气。
黄蜂出洞: 大热。做法: 先掐心经,次掐劳宫,先开三关,后以左右二大指从阴阳处起,一撮一上,至关中离坎上掐穴。发汗用之。
水底捞月: 大寒。做法: 先清天河水,后五指皆跪,中指向前跪,四指随后,右运劳宫,以凉气呵之,退热可用。若先取天河水至劳宫,左运呵嗳气,主发汗,亦属热。
止吐泻法:
横门刮至中指一节掐之,主吐; 中指一节内推上,止吐。
板门推向横门掐,止泻; 横门推向板门掐,止吐。
提手背四指内顶横纹,主吐; 还上,主止吐。
手背刮至中指一节处,主泻; 中指外一节掐,止泻。
如被水惊,板门大冷; 如被风惊,板门大热。
如被惊吓,又热又跳,先扯五指,要辨冷热。
如泻黄尿,热; 泄清尿,冷; 推外脾补虚,止泻。
穴位选图如图附-4所示。


图附-4 《小儿按摩经》 要穴原图


推荐内容


医学知识

更多

医学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