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灵枢·经脉》谈经络学说的发展

所属栏目:针灸科难病

从《灵枢·经脉》谈经络学说的发展

《灵枢·经脉》系统论述了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的循行路线和主治病证,这是经络理论的经典文献,也是针灸学理论的基础,临床诊病和针灸施治都不能脱离这一中心。这一篇是记载经络学说的重要章节,包括了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的内容,可惜后世没有足够的重视。脉在体内的分布,形式上讲皮、肉、脉、筋、骨,脉居中位;实际上经络系统外可至皮、内可深入筋骨,所以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灵枢·经脉》讲经脉,每一条都分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讲脉循行的路线,手阴经联系胸部的脏器,足阴经联系腹部的脏器,胸和腹中间以膈加以分隔,这说明了内脏疾病反映到四肢,与四肢经脉主治内脏疾病的联系。
手部阳经联系头面部,主治头面部疾病,而与相应的“腑”——大肠、三焦、胃的联系却不是很密切,有虚拟的意思。手阳明经在前,联系齿;手太阳经在后,联系肩;手少阳经在中,联系耳,这一经穴主治特点,符合“十一脉”讲的“肩脉”、“耳脉”、“齿脉”的原意。
足部阳经,足阳明在身前,足少阳在身侧,足太阳在身后,经穴主治也符合这一分布关系。足阳明在前面,经过胃部;足少阳在侧面,经过胆部;足太阳在后面,联系膀胱,基本上符合经脉与脏腑的联系关系。上面所说的内容都是符合经穴主治规律的。
第二部分内容讲本经脉在异常的时候出现的病证,分虚证、实证。原文中“是动则病”的原意是这条经脉变动时发生的疾病,而“是主……所生病”的原意是指本经脉(穴)主治病证。前者是从疾病的发生叙述有关证候,后者是指针灸腧穴所主治的病证,二者可相互补充。
第三部分内容讲这些穴位主治的疾病,就是指原文中“是主……所生病”的内容,所以第二部分讲病候,第三部分讲主治,这是根据原文得出的结论,以前的人都没有搞清楚。经穴主治有什么规律呢?阴经都是与所属的脏相联系的,主治相应脏器的疾病,如心经主心所生病。阳经则不然,没有说主腑所生病,大肠经以联系头面为主,故不能说主大肠所生病,也不能说主齿所生病,只能用其他的字来概括。如大肠经主“津”所生病,用得很妙,因为大肠经穴主治的病症有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等,都是“津”所敷布之处。又如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病,因为膀胱经循行的部位,筋肉特别多,所以主“筋”所生病。总之,阴经主脏所生病,而阳经主治用其所过部位的特点来概括。是动病和所生病的内容,自《难经》认为“是动者气也,所生者血也”开始,以后一直争论不断,可以说以往从来没有搞清楚过。
第四部分内容,一般不被注意,这个是针灸治疗的总则。以前讲经络的人,循行路线搞得很清楚,病证主治就有点糊涂了,这句话就根本不看了。“为此诸病”,“为”就是“治”,意思是“治疗这些疾病”,然后接下文,盛的泻,虚的补,热的用快手法,寒的要留针,下陷的用灸法温阳起陷,“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不像有些概念非虚则实,针灸学中还有平补平泻的思想,这也可以说是针灸学中的三分法思想。文中的“经”可以解释为经脉,什么经脉的病取什么经脉就可以了;还有一种解释是经常的意思,常规处理,没有绝对化,非此即彼,有一个层次性。


推荐内容


医学知识

更多

医学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