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拓同志与《前线》杂志

所属栏目:邓拓

原中共北京市委的理论刊物《前线》半月刊,创刊于1958年11月25日,1966年4月被勒令停刊,前后历时七年有半,共出刊154期。
它的历史,是一部宣传和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战斗史诗,同时,也是一出壮烈的历史悲剧。《前线》,在邓拓同志的主持下创刊; 《前线》,在邓拓同志的哺育下战斗成长; 《前线》,在邓拓同志的率领下同林彪、“四人帮”进行了殊死的斗争。邓拓同志费尽心血浇灌了这枝革命的花朵,最后以身殉职,为它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邓拓同志的名字永远同《前线》杂志联结在一起,这与他同《晋察冀日报》的关系一样。没有邓拓同志也就没有《前线》的奇异光辉。所不同的是,《晋察冀日报》是以喜剧的形式结束,而《前线》,却以悲剧的形式告终。现在,这一千古奇冤终于昭雪了,但是,抚今追昔,怎不令人悲愤交集,感慨万千呢? !

严师益友


1958年11月2日,党委通知我调《前线》编辑部工作,第二天向市委书记邓拓同志报到。解放初,我虽然多次听过邓拓同志报告,但是,同他并没有直接接触过,心情免不了有点紧张。10月3日上午9时,当我踏进邓拓同志办公室的时候,得到的是热情的接待。他同我聊天,询问我的学历和工作,关心地了解当时大学里教育改革的情况,给我讲解为什么要办理论刊物,以及工作的要求。逐渐地扯起了对古代作家的评论,谈论 “三李”的各自创作风格。他指出:你们文学系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大纲,不应只注意思想性的分析,也应充分地论述作品的艺术性和作家的艺术风格,比如李贺的诗,艺术上就有很高的造诣。这次谈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邓拓同志对同志的和蔼可亲,学识渊博、文雅可敬而又思想深刻。对我当时思想上的片面性,确是一次及时的指正。但是,在以后的接触中,我才体会到另外一方面,邓拓同志对工作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比如说,11月11日开了编辑会议,分工组稿,20日就要截稿付印,不到十天的编辑时间,创刊号就问世了。邓拓同志以身作则,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负担了主要的组稿任务,并亲自带我们到排字房校对拼版,直至签字付印。他指出,办党的理论刊物,一定要严肃对待,哪怕是任何一个技术上的问题,都带有政治性,一点也不能马虎。记得有一期已签字付印了,他发现一篇文章的技术编排有问题,立即通知推倒重来。这次虽然报废了几万份,但是,却给了我们极深刻的教育。还有一次,邓拓同志把编辑召到他的办公室,指定每人写一篇文章,两个小时交卷。这一次突然袭击的考试,表明了他对编辑的严格要求。
邓拓同志一再强调,《前线》发刊词是整个刊物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也是编辑部工作的准则。任何工作都必须以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他主张雷厉风行,反对松松垮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编辑部工作人员只有六个人,从出题、约稿、改稿、写稿、发排、校对直到付印全包了,每月保质保量的出两期,确实够紧张的。我们多次反映人手太少。但是,邓拓同志强调,兵在精不在多,编辑必须努力提高自己。他提出,每个编辑必须做到“三勤” : 勤读,勤跑,勤写。既要提高理论水平,又要了解实际,深入生活; 既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又要有较高的写作能力。他主张每个编辑都应该是 “拼命三郎” ,做党的 “小毛驴” 。当刊物需要的时候,无论点到什么题目,都要能开个夜车写出来,像小毛驴一样,为了党的需要套上磨拼命地拉个不停。这就要求在平时多读书,多接触实际,多积累材料。邓拓同志号召大家树雄心,立壮志,要有所作为。他说,天地广阔,任你各显神通。但要毫无个人私心,不要有任何个人主义,死心塌地钻进去,为了党的事业,终究会有成就的,不会埋没人才。我们的理论学习、工作、调查,都挂在革命的账上,每一件事都直接关系到革命,于革命有益。我们搞研究、学习,写作,都是为了摸清客观规律,何必有私心?野心不可有,雄心不可无。编辑的质量提高了,刊物的质量才能提高,这是编辑部的基本建设问题。邓拓同志这样要求我们,他自己更是这样做的。作为市委书记和《前线》的主编,邓拓同志从来不当 “新闻官” ,没有一点 “编辑老爷”的作风。他写社论,写论文,写 “夜话” ,写 “札记” ,写诗,写文艺评论,孜孜不倦,从不停笔。在创刊后的一个时期里,每半月一篇社论,都是他亲自写的。七年半来,每一期任何大小稿子,他都要亲自审改批发。
邓拓同志对培养干部非常关心。他把着手教你如何联系作者,如何采访,如何改稿子,写文章。记得有一次他把我叫到跟前,当面批改我写的一篇文章,边改边讲,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还有一次,他带着我去采访一个街道工厂,亲自谈话,对工厂作了详细的察看采访后,又帮助研究写通讯和配发评论的主题,具体地出了点子。在这样热情指导下,确实使我受益匪浅。
邓拓同志不仅是我们的严师,而且在生活上也是我们的益友。他带我们逛公园,访古迹,看画展,谈古论今,随时传授知识,丰富文化修养。邓拓同志是作家、诗人,又是书法家。他常常为编辑部的同志挥毫题字。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墨迹,在 “文化大革命” 中都被作为罪证抄缴了,至今下落不明。

创出一条路子来


邓拓同志在《燕山夜话》里曾写过《欢迎杂家》。在编辑部里,他曾多次提倡和解释过杂家精神,要求《前线》创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具有独创的风格。“文化大革命” 中,文痞姚文元随心所欲地诬称: “这个 ‘杂家’ ,就是那些没有改造好的资产阶级分子、地主阶级分子及这些阶级的知识分子,就是一小撮政治面目不清的人物,就是地主资产阶级 ‘学者’ 之流的反动人物。” “他们以自己的 ‘知识’ 为资本,正在拼命混进来或爬上去,篡夺各级领导岗位,改变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为资本主义复辟准备舆论。”他还说什么杂家精神是《前线》的总纲领。于是,《前线》被迫停刊了。
究竟什么是《前线》总的指导原则?什么是杂家精神?邓拓同志办刊物的主张是什么?
《前线》发刊词开宗明义地指出: “《前线》是北京市委主办的理论刊物。它将用毛泽东思想即马列主义普遍真理跟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用不断革命的精神,指导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北京市党的组织及时地反映现实,指导实践,改造现实的思想武器。” 《前线》在七年半中,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了这个基本方针。
邓拓同志经常指出: 《前线》是市委的理论刊物,它的基本任务,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强调: 刊物是政治思想斗争的武器,贯彻党中央的意图要特别灵敏。邓拓同志规定,要以发刊词为准则来取舍稿子。
怎样具体地贯彻刊物总的指导思想呢?邓拓同志指出,刊物要具有 “五性” : 理论性、地方性、时事性、知识性和战斗性。
《前线》是地方性的理论刊物,因此它必须有强烈的理论色彩,必须反映和指导北京市的实际。理论性与地方性的结合就是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邓拓同志再三指出,刊物要经常宣传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经常宣传党的最根本的观点。不仅每期要有较高质量的理论文章,而且每个栏目都要有理论色彩,结合实际阐述某一个基本思想。七年半中,《前线》举办了许多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讲座,长期连载,给读者以基础的理论知识。例如,《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学习纲要》 《资本主义经济问题学习纲要》 《逻辑漫谈》 《政治理论常识讲座》 《社会主义革命学习笔记》 《党的建设问题讲话》 《共青团生活》 《社会主义工业管理问题讲解》等。邓拓同志指出,《前线》应该代替过去《学习》杂志的作用。理论刊物最好有固定的理论讲座栏目,使读者了解刊物的基本内容,可以系统地学习。这是联系固定读者的好方法。应该肯定,《前线》在普及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邓拓同志一贯强调理论必须紧密地联系实际。他多次指出: 联系群众和联系实际,应该是编辑部的工作作风。邓拓同志有一个著名的口号: “决战于编辑部门之外” 。他说:关门办刊物,一定要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编辑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下边,直接了解群众政治生活中的问题,跑工厂,跑农村,找人谈话,把北京市的情况摸透,用各种形式反映从实际中来的思想动态。针对这些问题写理论文章,从实际中提出问题,以理论指导实际工作。每一期都要有特色,有点实际的东西,恰当地说明一些观点。要及时地运用新材料,有新观点,出新点子。要抓第一手的材料,抓住典型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典型讲理论才能生动,才能避免教条主义。他十分强调,北京市的理论刊物要同北京市的工作密切结合起来。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不要根据什么风来办事,而要根据实际。邓拓同志曾形象地指出,搞理论宣传,千万不能像 “武大郎攀杠子”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脱离实际。
关于时事性,邓拓同志要求刊物办《半月时事》的固定栏目,每一期都给读者讲点国际形势,引导大家关心国内外大事。凡是重大事件,都不要漏掉。写法是大事记加评论,有观点,有材料,夹叙夹议,文字精练,一个页码,内容短小、扼要; 要常年坚持,积累一套材料,谁要作时事报告,拿来就可以用; 学校要举行时事测验,它就可以作为复习教材。总之,要帮助读者读报,辅导读者对国内外大事有正确的观点。除《半月时事》外,还有《国际随笔》等栏目。
邓拓同志办刊物的另一个主要指导思想,就是一定要有知识性。他主张,刊物要开辟多种栏目,给读者以广泛的知识教育,包括中外古今,天文地理,文史哲经。1963年11月25日,邓拓同志在《前线》创刊三周年的编辑部会议上说: 我曾经有一个兴头,办一个杂志,办个 “杂家旬刊” ,十天出一期,八个页码,半张报纸,每篇文章不超过千字,内容是什么都讲,一字不空。要政治,整个都是政治眼光贯穿着看,但是要生动。不是光为了给人一些知识,而是广泛谈论一些问题,使人从中吸取一些有用的东西。搞出来的东西,要字字是炮弹。后来,他指出,现在可以从我们的刊物中拿出五分之一的篇幅,把杂家的灵魂加进去。邓拓同志号召大家要当杂家,刻苦地学习各种知识,博览群书,接触三教九流。他认为就是要杂七杂八,只要有马列主义的根底,就不怕杂,不怕乱。在邓拓同志的倡导下,《前线》先后开辟了多种知识性栏目,如《知识小品》 《小资料》 《学术资料》 《学术动态》 《问题解答》 《读者信箱》 《技艺话丛》 《术知缘》等,为读者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这样,《前线》逐步创出了一条路子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它首先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前线》自创刊以来,每一期坚持发一篇社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北京市的工作; 每期都有几篇理论文章,阐述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还有连续刊载的理论基础知识讲座,系统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其次,与每一期中心相配合,有一系列的专栏文章,提供资料和知识,使理论与实际,观点与材料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绚丽多彩,生动活泼。
在邓拓同志的指导下,《前线》还形成了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前线》从一开始,就敢于干预生活、敢于接触现实生活中的大量思想问题。它先后开辟了《思想评论》 《思想杂谈》以及《三家村札记》等栏目,用杂文的形式,同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和不良倾向作斗争。例如创刊初期,邓拓同志组织部分编委和编辑人员,成立思想评论小组,定期开会议论党内外带有倾向性的思想问题,拟定题目,以 “石思平” (即市委思想评论小组)为笔名,连续发表思想评论文章。后来,杂谈思想的文章就更多了。邓拓同志一贯主张:要采取积极精神,刊物要干预生活,敢于发表意见,这样才有指导性。当然,这不是好为人师,乱舞指挥棒。邓拓同志的思想是敏锐的,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当时冒出来的不良倾向,进行了抵制和斗争。他指出,古人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们为真理而斗争,为何不能为追求这个道——真理,为了寻求客观规律而献身努力呢?
《前线》的实践表明,所谓杂家精神,就是高度的理论性与广博的知识相结合,就是以政治观点统率丰富的材料,就是敢于用鲜明的战斗精神干预生活。一句话,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有什么错误呢?让我们重温一下列宁在《共青团的任务》一文的教导吧: “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最后的搏斗


在黑云压境城欲摧的1965年冬到1966年春,《前线》在进行着生死存亡的搏斗。邓拓同志为捍卫马列主义的纯洁性,为维护真理和正义,坚韧不拔地进行了曲折复杂的斗争。
1965年11月11日,姚文元的黑文《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出笼。邓拓同志明确表示,作为学术问题,可以充分地展开讨论,但是,上纲为政治问题是不对的。吴晗同志说,如果是讨论对海瑞的评价,我可以奉陪,写文章参加争鸣。而姚文元扣政治帽子,我只有保持沉默,以示抗议。试问,我的文章开始写于1959年,怎能未卜先知地影射1962年才发生的单干风和翻案风呢?面对着江青、姚文元、张春桥的威逼和强大压力,邓拓同志仍然坚持党的优良传统,正确地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维护党的思想理论斗争的正确方针。他指出: 《海瑞罢官》首先要作为学术问题来讨论,培养良好的风气。要把不好的风气慢慢地扭过来,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都有发言权,不是一批评就不得了,就有变天的危险。过火的批评要纠正,不能一棍子打死。邓拓同志感到,这场斗争有着复杂的情况。他曾指出,演海瑞戏的何止《罢官》?上海就有《海瑞上疏》 《海瑞背纤》,为什么只批判北京的戏呢?他怀疑这里头可能有名堂。邓拓同志顶着强大的压力,不随风倒,不存在任何侥幸心理,不做无原则的交易。关锋受那个理论权威的指使,跑到邓拓同志的办公室来施加压力,被邓拓同志顶回去了。
邓拓同志对《前线》刊物依然办得很精心,并不因外部的干扰而放松自己的职责。他指出,我们要严格地要求自己,我们的刊物有缺点有错误,这是不可免的,要欢迎人家批评,更要主动作自我批评,改正我们确实存在的缺点错误,努力提高刊物的质量。他要我以编辑部的名义起草一篇总结经验,作自我批评的文章,准备发表。1966年春,邓拓同志提出了一整套改进刊物、提高质量的方案,主要的精神是要战斗化、通俗化,密切地联系群众,文章要从群众中来,又要念给群众听,彻底改进文风。他强调要突出地抓典型,抓有普遍意义的新经验,新事物。1966年3月下旬,那时空气已相当的紧张了。记得我到他家送审第六期 (也就是最后一期)社论,邓拓同志仍然镇定自若,拿起笔来,聚精会神,一丝不苟,详细地加以批改,并且具体地设计了这一期的内容和形式。
此后,邓拓同志被迫脱离编辑部的工作写检查了。在4月6日的检查会上,开会前,邓拓同志默然地坐在那里。我顿时感到一阵凄凉,功臣受过,却是为何?我默默地走过去,倒了一杯开水,轻轻地放在他的面前。他转向我,深情地点了点头,眼里表露出复杂的感情:是镇定,又有点惆怅;是自信,却隐约挂着一丝委屈。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这次会上的会面竟成永诀,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他。不久,我也被专政而进了 “牛棚”。邓拓同志的死,我毫无所闻,大概是需要对我这同案犯——“三家村反革命集团”的联系人实行封锁的缘故吧。当家里人偷偷告诉我邓拓同志噩耗的传闻时,已是朔风凛冽的1966年冬天了。
人去楼空奈何天。但是,邓拓同志的革命精神是不死的; 他用心血和生命培植的《前线》杂志将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永远流传于人间。

1979年12月28日


推荐内容


人物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