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九百卷 清曹寅等纂修

所属栏目:唐史史料

此书冠以康熙四十六年御制序,纂修诸臣就尊之为“御定”而自居于校阅刊刻官、校对官,其实是由校阅刊刻官曹寅在扬州设立“全唐诗局”,带领校对官彭定求、杨中讷、潘从律、汪士&xe207;、徐树本、车鼎晋、查嗣瑮、俞梅等纂修,从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开始,四十五年十月完工,把当时可见到的唐人诗篇基本上统统汇齐,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共九百卷,分十二函,每函十册,因为没有通排卷数,所以后来引用者一般只注明第几函第几册。
所以能用一年半时间成此大书,是因为有底本,曹寅等只稍尽整理修饰之劳。关于这点《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本第三分上曾发表过俞大纲的《纪唐音统签》,首先加以探讨,民国三十三年《文史杂志》第三卷第九、十合期“唐代文化专号”上又刊登朱希祖的《全唐诗之来源及其遗佚考》,近年《故宫博物院院刊》上更连续发表了介绍此书两个底本的文章《足本唐音统签全帙》(1979年第一期)和《两种全唐诗》(1979年第二期,不过这两篇介绍只提供资料,对此两书与今本《全唐诗》的关系只简略提一下,后一篇且对今本《全唐诗》大作过分的歌颂)。但朱文说《全唐诗》“未尝言及《唐音统签》,盖攘窃为己有者,必掩没原著者之名”,则似对康熙帝有所冤枉,因为康熙御制序中本老实地说:“朕兹发内府所有《全唐诗》(指季本《全唐诗》),命诸词臣合《唐音统签》诸编,参互校勘,搜补缺遗”,凡例中也提到此两书并提到《统签》编纂者胡震亨之名,可见当时并未隐讳,只是后人读书不细心而已。
要评价今本《全唐诗》,得把这两个底本简略作个介绍,这两个底本原都藏在清宫,现藏故宫博物院。《唐音统签》是明末海盐胡震亨所编纂,分甲、乙、丙、丁等十签,共一千三十三卷,仅戊签、癸签有刻本流传于世,而故宫所藏则是十签全书,其中甲、乙、戊、癸及丙之卷八七至九二、九六至一七一、丁之卷二一二为刻本,余均由同邑范希仁在清初时所抄配,当亦据胡氏原稿。其中甲帝王,乙初唐,丙盛唐,丁中唐,戊晚唐及余闰,己三唐杂诗,庚僧、道士、宫闺、外夷,辛乐章、杂曲、填词、歌谣谚语、谐谑、谜、酒令、章咒、偈颂,壬仙、神、鬼、梦、物怪,癸体凡、法微、评汇、乐道、诂笺、谈丛、集录。原本《全唐诗》则是清初大藏书家泰兴季振宜根据钱谦益的残稿修补而成,其自序谓:“常熟钱尚书曾以《唐诗纪事》为根据,欲集成唐人一代之诗,盖投老为之能事未毕,而大江之南竟不知有此书,予得其稿子于尚书之族孙遵王,其篇帙残断亦已过半,遂踵事收拾而成七百十七卷”,“得人一千八百九十五人,得诗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一首,经始于康熙三年,断手迄十二年,镇十年矣。”其原稿民国初为邓邦述所得,见邓氏《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卷六,此鬻存书抗战初以邓氏身故又散出,今藏台北“中央图书馆”,1976年已由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以《全唐诗稿本》为书名影印公世。故宫所藏则是精写清本,《院刊》介绍说是进呈之本。朱文推测钱谦益原本即袭取《统签》,但《统签》各家诗一律按古、律、绝分体,季本只按本集不更事分体,看联经影印本,知是用明朱警刻《唐百家诗集》、蒋孝刻《中唐十二家诗集》、黄省曾刻《唐诗二十六家集》、许自昌刻《晚唐十二家诗》、龚贤刻《中晚唐诗纪》以至汲古阁刻众唐人集及其他明刻唐人总集、别集等剪贴编辑而成(贾二强撰有《〈全唐诗〉稿本采用唐集考略》,收入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1995年该校出版社版《古代文献研究集林》第三集,可参考),朱文袭取《统签》之说自不能成立。
弄清了这两部底本,则今本《全唐诗》之纂修刊刻实不值得如某些人那么大宣扬,因为:(1)今本基本照抄季本,多少参考一点胡本,如照季本只按本集不更事分体,可见今本实在没有花大气力。(2)胡本、季本诗前作者小传都较详细,并间有考证,今本删节得很简略,并全删考证,更无出处。(3)胡本引书多注出处,今本大多删去。至于其他误收、漏收、重出以及小传、小注的错误,编次的不当(见中华书局点校本说明),倒是在所难免。因此,今本实不是一个理想的本子,很有必要重新规划纂修,这当然是大工程,暂时做不到,能先把胡本、季本影印公世也很好。但如今常见的还只有今本,台湾虽已影印了季本,这里仍少流传,因此通常要利用今本。利用时要注意几点:(1)有别集的尽量用别集的善本,今本只能在文字上有较善于别集时引用。(2)不见于别集的诗,以及无别集流传的人的诗,力求弄清楚它的出处,大体总见于总集、汇刻、诗话(如唐孟棨《本事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小说(如《云溪友议》、《鉴诫录》、《唐摭言》、《太平广记》等,神、仙、鬼、怪的诗尤多出于《广记》)以及石刻文字,不弄清楚有时要闹笑话(如武则天的《石淙》七律,是从河南登封石淙山的石刻拓本抄来的,美化武则天者却一无所知)。(3)小传也是如此,一般不宜引用,应该引用两《唐书》、《唐诗纪事》及其他较原始的文献。(4)注意其中是否有错误。
版本 (1)康熙四十六年刻本,通常称之为武英殿刻本,实际是扬州诗局刻本,刻成后版送武英殿大量印刷。(2)覆刻本。(3)清光绪同文书局影印本,缩小剪并,把原来十二函改题四函,另有其时某书局影印本也同此格局,引用时要注明是影印本第几函第几册。(4)1960年中华书局标点本,文字作过很少一点校订,十二册,每册另编细目,并附印《知不足斋丛书》本日本上毛河世宁所辑《全唐诗逸》三卷,书后附编作者索引,原来的函、册都废去,按九百卷改编卷次,如引用此本时应注明是中华书局本第几卷。(5)岑仲勉撰有《读全唐诗札记》,附印在《唐人行第录》后,对部分作品、作者作了考订并校正其错误。(6)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全唐诗外编》,将王重民《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孙望《全唐诗补逸》、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合印成编,便于查阅。三家所补都不尽精核,好在都注明出处,其中辑自地方志之类的诗篇的可信与否虽成问题,有了出处使用时就可注意。(7)1992年中华书局又出版《全唐诗补编》,即将《全唐诗外编》校订后再加上陈尚君的《全唐诗续拾》成此《补编》。《外编》的校订是将原有的《敦煌唐人诗集残卷》换成经刘修业整理的王重民的《补全唐诗拾遗》,并将此《外编》改正误字,补记异文,补引书证,考订作者事迹,补原辑遗缺,删误收唐前后人诗及与《全唐诗》重出诗。《续拾》则多至六十卷,作者逾千人,诗有四千三百余首。最后并附孔沂澜编“全唐诗补编作者索引”。有了这《全唐诗补编》,就不必再用1982年版的《全唐诗外编》了。


推荐内容


历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