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钟鉴发表《孔子与21世纪》

所属栏目:20世纪儒学通志

牟钟鉴(1939— ),山东烟台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 教授,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宗教学会副会 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孔子 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3月25日,牟钟鉴在《21世纪》第3期发表《孔子与21世纪》一文。 该文认为孔子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有许多是社会人生的常道,具有普遍 意义。
文中指出:“世人关心孔子,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出于改善当 今社会病态的深切忧虑,有着强烈的现实感和未来关怀。可以说在当 今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历史人物及学派有如孔子和儒学那 样引起如此普遍的兴趣和如此认真的研究。”“孔子的思想虽然是古代 家族社会和农业文明的产物,但它的内涵极为丰富,有许多是社会人生 的常道,具有普遍意义。孔学阐述了中华民族和平、人道的精神发展方 向,给人一种崇高的文化价值理想,表现出具有高度预见性的东方智 慧,所以有永久的魅力。时代的变迁只能冲刷掉它的若干暂时性的有 局限的东西,但其‘真理的内核’是不会被人们抛弃的。其常道的部分 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许多人只是‘日用而不知’罢了,即使是 反孔的人物,只要他真心为国为民,无形中亦接受了孔子的经世精神。 以儒学为主导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其生命根系一直是活着的,只是枝 叶枯萎,花果飘零而已,遇有适宜的气候和环境,便会重新萌芽生长,这 是不奇怪的。”
“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变革是可以通过革命的激烈手段来完成,而文 化的革新只能走改良的道路,逐步推陈出新。用政治革命的方式处理 文化问题,只能导致玉石俱焚,断裂优秀文化传统,从根基上破坏道德 风尚的稳定性连续性,使民族精神低落,到头来达不到民族复兴的目 的,反而招来诸多民族灾难。所以‘文革’以后,多数中国人抛弃了民族 虚无主义,认识到振兴中华,除了建设经济和改革政治,还要复兴中华 的文化。民族是文化的共同体,没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民族便名存而实 亡。这些年中国人的民族文化意识大为觉醒,长期被压抑的民族文化 情结得到舒展,在情感上心理上急剧向传统文化靠拢,这是一种正常的 健康的现象。在这种气氛里,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越来 越受到重视和尊敬,是情理自然,这不是少数人宣传能做得到的。”
“儒学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它将受到极大重视,重新成为中国和东 亚人的重要信仰,并向西方发展,在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体系 之外,另立一个没有‘彼岸’的人生价值体系。儒家的人生哲学是一种 积极入世而又有崇高追求的哲学,其终极目的是完美人生、世界大同, 与各大教的目标原本相通。但儒学强调人性本善,主张尽性修道,赞化 参天,对人类的自救抱有信心,不赞成依赖上帝佛仙鬼神,故是自力之 世教,有别于他力之宗教,既具有信仰之神圣性,可以使人安身立命,又 能避免一般宗教引发的狂热、迷误和争斗。这种入世又不混世,超俗又 不出世的人生态度,颇符合东亚人的传统与心理,同时也符合国际上淡 化宗教、重视今生的潮流。”
“孔子与儒学在21世纪国内与国际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单单取 决于儒学本身的现代价值,而且取决于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运用,这是不 能准确预测的,我们只能预知孔子和儒学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作为中 国人应该有一种健康的民族心理,即对于自己民族的圣哲要爱护,对于 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要关切,同时以开放心态去迎接一切外来的 文明,并有选择地容纳吸收。我们不能再重复‘国人之宝,国人鄙弃而 外人宝之’的错误。中国必须有既现代又具有民族性的文化,并用这种 文化促进世界和平和进步,中国才能光荣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推荐内容


历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