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 片 > 紫禁城建筑 > 列表
紫禁城建筑 共有 105 个词条内容

武英殿

    武英殿在明代与文华殿一样,同属皇帝的便殿。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在崇祯十七年进入北京后,曾于四月二十九日在武英殿即皇帝位,第二天便撤出北京。清乾隆时起,武英殿设宫中修书处,清代大量图书在这里编辑、刻版、刊印,世称...[继续阅读]

紫禁城匾额楹联

文渊阁

    文华殿后殿原名为主敬殿,后又改称文渊阁。明代的文渊阁用于收藏各地进献的珍贵古籍。清代的文渊阁重建于乾隆三十九年。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下令编纂《四库全书》,为了编纂这部巨著,共用了十年时间,至乾隆四十七年(17...[继续阅读]

紫禁城匾额楹联

体仁阁

    体仁阁名为体仁,“体”也就是体会,体现“仁”的内涵。太和门广场的东西两侧,有两座楼阁式的建筑。东侧的称为体仁阁(明代称文昭阁,简称文楼),西侧的称为弘义阁(明代称武成阁,简称武楼)。体仁阁是清前期重要的文事活动——博...[继续阅读]

紫禁城匾额楹联

弘义阁

    与体仁阁相对而立的是弘义阁。弘义阁是皇家的银库。在清朝统治时期,这里收储着金、银、制钱、珠宝、玉器、珊瑚、松石、玛瑙、琥珀、金银器皿等诸多贵重物件,由内务府直接掌管。太和门广场东西两侧各有房屋三十三楹,都是...[继续阅读]

紫禁城匾额楹联

中左门

    太和殿的东西两侧有两座门,分别叫做中左门和中右门。中左门在清朝初年是议政王大臣集中议事的地方。在朝廷殿试进士的时候,中左门是弥封考卷的地方。考卷收上来后,弥封官在这里封住考生的姓名,以确保评审考卷时的公正。中...[继续阅读]

紫禁城匾额楹联

三大殿

    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俗称三大殿,是紫禁城皇宫外朝部分的主体。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更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清统治者进驻紫禁城后,于顺治二年(1645年...[继续阅读]

紫禁城匾额楹联

太和殿

    太和殿中国古代皇宫分为外廷和内廷两部分。外廷是皇帝举行重大仪式,接见大臣和外国使节以及处理政务的地方。内廷即通常称之为后宫的宫区,是皇帝和宫眷的生活区。外廷坐落着若干个大型的宫殿,位于靠近皇宫正南门的地方,因...[继续阅读]

紫禁城匾额楹联

中和殿

    中和殿是一座形制特殊的宫殿,房檐圆顶,殿内顶部的雕镂彩绘也极其精美。它的鎏金圆顶,如同一座华盖,因而明朝最初建成此殿时就叫华盖殿。殿顶上的金球如同一颗火珠,据说它当年反射的太阳光,可以照射到东华门外灯市口的一座...[继续阅读]

紫禁城匾额楹联

保和殿

    保和殿,明朝初建时称为谨身殿,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重建时改称为建极殿。保和殿殿额取自:《易·乾·辞》“保和大和乃利贞”之句。保和即太和,大与太通,意思是保持宇宙和谐,顺调的关系,就能使万物各得其利。保和殿内高悬的...[继续阅读]

紫禁城匾额楹联

乾清门

    乾:八卦之一,卦形为三,三爻皆阳。又六十四卦之一,乾上乾下,象征阳性或刚健。《易·说卦》:“乾,健也”。又:“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从保和殿到乾清门之间为乾清门广场。紫禁城以乾清门为界,划分为外廷和内廷。内廷是皇...[继续阅读]

紫禁城匾额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