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冯梦龙 > 正文

智绝:《智囊》的编辑评点
冯梦龙

冯梦龙编辑评点的《智囊》一书,在明清两代流传就很广,这些影响甚至绵延至今,在当下仍有不少出版社将其整理出版以飨读者。比如,中国华侨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智囊>现代释用》一书,就高度评价其是“一部点透人生该怎样应对的明理之书”,是“睿智之全”,是“成事之秘”。重庆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智囊>·名家讲解》(图文典藏本)指出《智囊》“不仅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而且寓意丰富、发人深省。读者可以从中吸取历史智慧,广见闻,娱心目”。《智囊》当之无愧成为文言小说中较为少见的畅销书,现代的人们自然愿意在闲暇时从这些古代智慧故事里汲取来自生活本真与实践的经验与精华。


《智囊》一书也是编辑评点于天启六年(1626),冯梦龙在《智囊补自序》里就说到:“忆丙寅岁,余坐蒋氏三径斋小楼近两月,辑成《智囊》二十七卷。”我们前文已经提到,冯梦龙利用在蒋家坐馆课徒之余的闲暇时间,编辑评点了《智囊》这部有关古往今来“智绝”故事的笔记小说专题选本。《智囊》一书中的资料来源于从先秦到冯梦龙所生活的明代之间的许多典籍,我们刚说到的《太平广记》就是一大来源。《智囊》共编选了古人的智慧权谋故事一千多个,分为十部,分别是:“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捷智”“术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每一部之中又分成小类,每小类自成一卷,全书共二十七卷。这样一部集中呈现古代“智绝”故事的书受到当时读者的普遍追捧和欢迎。崇祯七年(1634),也就是冯梦龙升任寿宁知县的这一年,时年六十一岁的他增补改订了《智囊》,将其改名为《智囊补》,共二十八卷,《智囊补》最终成为《智囊》一书的定本。


冯梦龙编选评点《智囊》,最为主要的目的在于启发人们的智慧,为广大读者提供可供学习、效仿的榜样,从而指点迷津。在《智囊》自叙中,冯梦龙明确表述了自己的编选目的:“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周览古今成败得失之林,蔑不由此。”“吾向者固言之,智犹水然,藏于地中者,性;凿而出之者,学。井涧之用与江河参。吾忧夫人性之锢于土石,而以纸上言为之畚锸,庶于应世有瘳尔。”冯梦龙觉得人类的天性智慧就像深藏于坚硬地下的水一样,被封存在土石之下,他期盼自己编选的《智囊》一书能像挖运泥土的工具畚锸一样,帮助人们挖走并移开妨碍、压抑他们智慧的土石与障碍,让人们的聪明才智得以突破障碍而尽情发挥。能够使广大读者“知人之所不能知,而断人之所不能断,害以之避,利以之集,名以之成,事以之立”,是冯梦龙在《智囊》一书“明智”部总序中再次申述的编选目的,他要让读者从这些古代智慧故事中多知道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东西,能判断、决断别人不能作出正确判断的事情,能够趋利避害,能够成事而扬名。
智慧的最高层次是什么?在冯梦龙眼里,智慧是可以帮助人们把握自己命运走向的工具,所谓“智无常局,以恰肖其局者为上”——在千变万化而复杂纷繁的社会中,能够找到适合自己、便于运用并有助于迅速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冯梦龙心目中智慧的最高层次——“上智”。他把上智分为“见大”“远犹”“通简”“迎刃”几个小类。“见大”就是要有总体的、全景式的大局观念。冯梦龙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古人如何拥有“大局观”,如何在为人处世过程中展示了大智慧。我们来看看他所举的一个例子,东汉刘秀在担任管理军事的最高长官大司马时,他家里的一个仆人在军队的交易场所犯了法。当时的主管军事令祭遵,在明知道这个仆人身份的情况下,按照法令规章办事,处死了这个仆人。刘秀知道后大为恼怒,派人把祭遵抓起来问罪。这时,刘秀的主簿陈副劝谏道:“明公您经常想要把治下的军队治理得军容整齐,祭遵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不怕得罪您的仆人,是为了让您的军令能够畅行无阻而深入人心,您怎么还要怪罪他呢?”刘秀听了之后,独自细想了一番,感觉陈副的话挺有道理,平静下来的他终于恢复了往日的睿智与大局观念。刘秀提升祭遵为“刺奸将军”,还提醒告诫自己手下的众将领:“你们要严格遵纪守法,祭遵是一个勇于严格执法的将军,我的仆人犯了法都被他处死了,你们要是犯了法,他也不会徇私而放过你们的。”冯梦龙选择这个故事作为上智中“见大”一类的典型事例,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罚必则令行,令行则主尊,世祖所以能定四方之难也。”刘秀之所以能成为日后平定四方、复兴汉室的“汉光武帝”,建立大功业,与他心怀大局的“上智”是分不开的。
智慧与一个人的胆识、胆略有什么样的关系?在《智囊》的《胆智部总序》里,冯梦龙指出:“凡任天下事,皆胆也;其济,则智也。知水溺,故不陷;知火灼,故不犯。其不陷不犯,非无胆也,智也。若自信入水必不陷,入火必不灼,何惮而不入耶?智藏于心,心君而胆臣,君令则臣随。令而不往,与夫不令而横逞者,其君弱。故胆不足则以智炼之,胆有余则以智裁之。智能生胆,胆不能生智。刚之克也,勇之断也,智也……必也取他人之智以益己之智,智益老而胆益壮。”在冯梦龙看来,智与胆的关系即君与臣的关系,智慧能统领胆识,胆识不足可以用智慧磨练之砥砺之。有智慧有胆略,有谋有勇而智勇双全,是无往不胜的必备条件。


《增广智囊补》总目


智慧与巧辩、言语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在《智囊》的《语智部总序》里,冯梦龙作出了这样的概括:“智非语也,语智非智也;喋喋者必穷,期期者有庸。……故一言而或重于九鼎,单说而或强于十万师,片纸书而或贤于十部从事,口舌之权,顾不重与?谈言微中,足以解纷。……‘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智泽于内,言溢于外。诗曰:‘唯其有之,是以似之。’此之谓也。”冯梦龙认为智慧不会等同于巧辩或言语,整天把智慧聪明挂在嘴上的人,其实并没有那么有智慧。那些整天喋喋不休而话特别多的人,也许早就把自己仅有的那一点点智慧浪费在了口舌翻飞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什么实际的作用;反而是那些言语不多的人,可能把用于说话的时间都用来思考或者积累,得以让智慧蕴藏在心底,使这些智慧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发挥比较大的作用。当然,智慧与言语的关系也是要辩证来看的,有些重要的言语甚至可以产生相当于“九鼎”的重要力量;一些重要的外交辞令或纵横家们的言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能够胜过十万军队的力量;那些恰到好处的话语,也能起到解决纠纷、摆脱困境的作用;总之,言语是可以传播智慧的较好的方式。真正有智慧的人,会珍惜自己的语言,让自己那些经过深思熟虑而来的具有逻辑性的言语,能够恰当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也能够明确显示自己对未来发展情势的判断。那些经过了内心智慧滋润的言语,不再是所谓“聪明伶俐”的华丽外套,会更加有力量。
智慧与性别有关吗?我们看冯梦龙是怎样辑录历史记载中的事实来展示历代妇女的智慧言行,为那些智慧明媚女子高唱赞歌的。冯梦龙将古来女子们的智慧言行集中收录在《闺智部》里,分“贤哲”“雄略”两类,即闺房智慧和经国雄略两类,来肯定这些女子的聪明才智。冯梦龙所选择的展示闺房智慧的代表女性,有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有晋永嘉年间称帝的刘聪的妻子刘娥;所选择的展示经国雄略的代表女性,有战国时齐襄王的王后,有宋太祖赵匡胤的姐姐,有西汉末年琅琊海曲的吕姓母亲。她们的身上,各自有着一些本来是历代才智超群的智慧男子才有的特点,冯梦龙能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当时社会上风行的“男人有德便是才,妇人无才便是德”等男尊女卑思想的限制与影响,将这些机智而聪敏的女子收入《智囊》一书,是很有见识的。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闺智部》里,冯梦龙所举的嘉靖年间娄东地区那个与某妓女相善的孙太学的故事,与前文我们在讲到“三言”里的爱情与婚姻时讨论过的《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一篇的主要内容极为相似。我们不妨大胆地想象一番,也许《赵春儿重旺曹家庄》这篇明代话本小说就是冯梦龙根据他所辑录的这篇历史故事而亲笔创作的。当然,现在我们还没有足够、确切的证据证明这一点。
一个人的智慧与他的品行有没有关系?冯梦龙将这些貌似狡诈或卑微的智慧与“小聪明”放在《杂智部》里,说明只要用在合适的场合,这些“小聪明”完全可以发挥出大作用来。正是由于孟尝君座上有着那些鸡鸣狗盗之徒,而他也能够容纳并巧妙使用他们的狡诈而卑微的智慧,这样才成就了自己善于接贤纳士的千古声名。冯梦龙选择这些属于“杂智”的故事来终结《智囊》全书,追求“得其智、化其杂也可,略其杂、采其智也可”,就是希望我们这些芸芸众生能从微小的智慧中汲取一点于己有用的“正能量”,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来丰富、温暖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