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 物 > 徐肖冰传 > 列表
徐肖冰传 共有 50 个词条内容

简朴的婚礼

    从那一次枣园之行后,徐肖冰就常常找机会约侯波出来,像许多延安的情侣一样,在延河的对岸等着自己的心上人过来。一来二去,两个人就渐渐熟悉起来,感情也慢慢加深。害羞的侯波甚至敢到徐肖冰的窑洞里来做客了,有时还会给他带...[继续阅读]

徐肖冰传

摄影伉俪

    侯波,原名阎千金(曾用名阎锋,侯波是她到延安后取的名字)。1924年出生在山西夏县一户农家,家里主要靠缫丝手艺为生,爷爷和父亲都勤劳肯干,靠双手支撑起一份家业。侯波是家里的长孙女,有三个弟弟,但数侯波最得爷爷的疼爱。侯波...[继续阅读]

徐肖冰传

奇迹与遗憾

    《延安与八路军》的拍摄任务在1940年左右完成,之前储备的35毫米的片子基本用完,16毫米的片子也用了不少。3月底,袁牧之在延安完成了影片后期制片的准备工作。但由于延安缺乏必要的设备设施,不得不去苏联进行后期制作。1942年...[继续阅读]

徐肖冰传

电影《南泥湾》

    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八路军在战斗的间隙纷纷向延安周围的荒山荒地进军,1940年底,朱德指示120师359旅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向荒林遍布的南泥湾开进,也开始了一段由“处处荒山”到“陕北江南”的传奇佳话。1942年,在359旅进入南泥湾屯...[继续阅读]

徐肖冰传

延河遇险

    尽管在延安拍摄没有在战场上拍摄那样会时时刻刻面临生命危险,但拍摄的艰辛依然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徐肖冰有一次就差点冻死在延河里。结束了《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的拍摄,徐肖冰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延安西北部的三边地带去拍...[继续阅读]

徐肖冰传

会议珍贵影像

    延安电影团在设备紧缺的艰难条件下一直坚持拍摄。从1941年起,电影团用16毫米胶片拍摄了延安各界庆祝百团大战胜利大会(1941年上半年)、国际青年节大会(1941年9月)、延安各界庆祝辛亥革命三十周年大会(1941年10月)、陕甘宁边区第二...[继续阅读]

徐肖冰传

电影训练班

    电影胶片的来源断绝后,电影团不得不主要以照相机为工具,拍摄陕甘宁边区的重要活动。在得知电影团的照相机数量太少,不能满足拍摄需要的时候,叶剑英、滕代远、吕正操和肖三等摄影爱好者热情地把自己私人的相机拿出来,借给电...[继续阅读]

徐肖冰传

延安外交

    1936年,一位名叫斯诺的美国记者秘密进入苏区采访,采访结束后整理写成的《西行漫记》一书震动了西方世界,它使更多的外国人和外国记者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延安神秘的红色政权,也使美国政府开始注意到中国共产党这支坚决的抗日...[继续阅读]

徐肖冰传

挥手之间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请感谢我们的摄影师吧,为人...[继续阅读]

徐肖冰传

千里跋涉

    1946年,一帮多年的老友再一次重聚:袁牧之、吴印咸、陈波儿、钱筱璋……然而他们脚踏的却已是东北厚实的黑土,而中国电影事业也已经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而进入了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共产党和...[继续阅读]

徐肖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