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词典 > 中国曲学 > 列表

元杂剧

    元代以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也称“元曲”或“北杂剧”。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它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广泛融合宋金以来的说唱艺术和音乐舞蹈发展而成。元杂剧的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都有很高的成就。剧本体制一般每...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曲学

昇平乐

    元代戏剧用语。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称:良家子弟所扮者,“元谓之‘昇平乐’”。元剧称“昇平乐”之说,罕见于他书,然朱权生于明初,所言当必有据。《宋史·乐志十七》:“教坊都知李德昇……乾德元年又作《万岁昇...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曲学

南杂剧

    明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戏曲形式。主要是指明代杂剧作家有意识地吸取传奇在形式上的长处,改变杂剧固有格局而形成的一种新体制。这种“吸取”和“改变”主要包括:在剧本形式上突破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惯例,根据内容需要决...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曲学

乱弹

    古代戏曲声腔。其名始出清初,南北皆有,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其性质和含义相异。一说为秦腔别称,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或泛指弋阳腔,清张际亮《金台残泪记》:“乱弹,即弋阳腔。”或作...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曲学

俗曲

    又称“俚曲”。原义为民间流行的通俗歌曲,相当于小曲。往往始创于民间,口口相传,不胫而走,继而为文人注目、或采撷成册,或起而仿之。清代两部最为大型的俗曲集《霓裳续谱》与《白雪遗音》中,即混有不少文人的拟作。也可敷...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曲学

里巷歌谣

    即民间歌谣。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今声词相从,唯里巷歌谣及《阳关》、《捣练》之类,稍类旧俗。”《阳关》即《阳关三叠》,《捣练》即《捣练子》,皆古曲名,均吸收民间歌谣而编成的曲子。明徐渭《南词叙录》谓南戏“其...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曲学

    古代一种由方相氏主持的逐疫驱邪祭仪。古籍记载以为远源于黄帝时代。周代名之为傩。《周礼·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有季春的“国难”,仲秋的“天子乃难”和季冬...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曲学

方相氏

    古代傩祭中驱疫辟邪之神。《周礼·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大丧,先匿,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后世傩戏中的“开路先锋”、“开山大将”、“险道神”等,即方相...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曲学

蚩尤戏

    先秦古剧。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上》:“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觝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觝。汉造‘角觝戏’,盖其遗制也。”蚩尤,上古九黎部落首领,传说他...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曲学

角牴

    亦作“角抵”、“角觝”、“觳抵”。秦汉时对某些戏剧、伎艺表演的统称。文字记载中说这一名称的出现始于战国时的秦国,《汉书·刑法志》载:“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更名角抵。...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曲学
词 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