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词典 > 三国韬略 > 列表

制人而不制于人: 先后论

    先后韬略的运用,往往与能否迅速达到目标直接相连。正因为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所以三国韬略家们均将其作为重要的致胜手段而加以使用。三国韬略家注重在三个层次上使用先后韬略。首先,是运用于对时机的认识。先见为明,后识为...查看详细>>

标签:三国韬略

山外之山,天外之天: 强弱论

    自《孙子兵法》提出“以弱击强”的韬略名言后,历代智士竞相探索,到三国时代,已成就斐然。三国时代,以弱击强几乎成了韬略家必须要完成的使命和履行的职责,否则,就会失去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事实上,韬略家们交出了令人满意...查看详细>>

标签:三国韬略

突破精神防线: 心力论

    击垮敌方有两大途径:一是从肉体上加以消灭,二是从精神上将其摧毁。前者为力取,后者为心攻。三国韬略中的心力韬略,有着崭新的时代内容,是中国韬略理论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三国时期的心力韬略沿着《孙子兵法·军争篇》“三...查看详细>>

标签:三国韬略

向虎豹借取胆魄: 勇怯论

    两军交战,如何使怯者不得独退,勇者不得独进,发挥整体优势,取得最大效益,是三国韬略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而使怯懦者有刚猛胆魄,勇猛者有文韬武略,更是三国韬略家改造形势,扭转敌我力量对比的难题。何进握有重权,面对宦官专...查看详细>>

标签:三国韬略

无敌之敌: 内外论

    董卓气焰嚣张,结果,部下吕布被王允吸引,两人联合攻杀了董卓。袁绍“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而杀田丰,黜沮授,官渡败后,二子争强,惨淡经营,毁于自家。曹操南征北战,创立曹魏基业,数代之后,被司马氏取...查看详细>>

标签:三国韬略

借冕播誉,附骥而行

    韬略之士出山之初,往往如同和氏得璧于未理之时,世人难识,当政者莫知。他们或披褐怀玉,和光同尘,隐然而居,悄然而逝。与世无争,无所作为。但大部分人士则指望建功立业,改变社会,推动历史车轮的进步,扬名青史。在中国古代社会...查看详细>>

标签:三国韬略

以退为进,蓄机待时

    曹操少年新进,血气方刚,本欲大有作为于仕途。在任议郎期间上书陈述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等均为正直之人,他们要翦灭宦官,整顿朝纲,却反被宦官陷害。曹操认为目前奸佞当道,善人壅塞,亟须改革。可是灵帝根本不采纳曹操之言。...查看详细>>

标签:三国韬略

擒贼擒王,举重若轻

    金城人边章、韩遂杀死刺史和太守,发动叛乱,拥兵十多万,天下骚动不安。朝廷召曹操为典军校尉。正逢汉灵帝去世,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与袁绍策谋诛杀宦官,太后不同意。何进就召董卓入京,想用武力胁迫太后,董卓还...查看详细>>

标签:三国韬略

道之不同,不相为谋

    董卓入京,废少帝,封他为弘农王,另立汉献帝,京城洛阳大乱。董卓上表举荐曹操为骁骑校尉,打算同曹操共议朝事。曹操认为,董卓倒行逆施,必败无疑,遂不接受任命。曹操改名换姓,从小路向东逃回谯郡。出了虎牢关,路过中牟县境时...查看详细>>

标签:三国韬略

见机而行,先发制人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董卓听到各地起兵,就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他自己留在洛阳,焚烧了汉家宫殿。这时,袁绍驻扎在河内,张邈、刘岱、桥瑁、袁遗驻扎在酸枣,孔伷驻扎在颍川,袁术驻扎在南阳,韩馥驻扎在邺县。董卓兵力强盛...查看详细>>

标签:三国韬略
词 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