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文本同而末异

    语出汉魏曹丕《典论·论文》。曹丕认为,一切文章在“本”上,即在表现人们的思想意识方面都是相同的,但在“末”上,即如何表现上,却因它们的具体功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特点。根据这种看法,他把文体分成四科,并对各科的形式特...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文体学

纪、表、志、传

    东汉班固史传体分类法。班固所著《汉书》,在体例上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班固在文体方面的贡献,在于史志和传赞的确立和巩固。“志”虽袭《史记》“书”的旧例,但比《史记》更有系统...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文体学

六略三十八种

    东汉班固所采用的图书分类法。班固著《汉书》,其中“艺文志”在继承西汉刘歆所著《七略》(已佚)的基础上,把当时的图书先分成6大类,即“六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然后在每一略中,又分若干小...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文体学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

    晋陆机文体论的基本观点。语出《文赋》。陆机认为,文体(包括体裁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自然万物也是变化多端的。因此,要较好地表现变幻莫测的自然事物,在艺术表现上应该不拘泥于一定的规矩。但是,陆机又认为,“观物必道其质...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文体学

四部分类法

    我国古代袭用的图书分类法。东晋李充首创。他有感于当时典籍混乱,遂在西晋荀勗分类的基础上,分图书为经、史、子、诗赋四部。李充后,自唐魏征撰《隋书·经籍志》到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均按这种分类法,只改“诗赋...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文体学

文章与文学

    我国文学史上对“著于竹帛者”的不同理解。这两个概念在理解上的转换,标志着我国古代对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逐渐认识的过程。在两汉之际,“文学”一般是指儒学和泛指一切学术著作,而“文章”,则指文学。到了魏晋南北朝起了...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文体学

文笔说

    我国文学史上关于文体辨析的基本认识之一。文笔之说,始于汉魏,当时的认识是“文笔同致”,都是泛指著述。至南朝,才将文笔析之为二,即“文”与“笔”。不过,对这一区别,在内涵理解上存在着分歧。起初,认为有韵无韵是区别“文...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文体学

辞笔说

    我国文学史上关于文体辨析的基本认识之一。辞笔之分和文笔之分在南朝同时流行,不过对“辞”“笔”之分的认识仅停留在有韵无韵的区别上,其意义认为以“辞”与“笔”代替“文”与“笔”,更能标出这种区别,“文”不一定有韵...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文体学

诗笔说

    与辞笔说相似。参见“辞笔说”条。...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文体学

文体多术,共相弥纶

    梁刘勰文体论的一个基本观点。语出《文心雕龙·总术》。其意是:各种文体各有要求,研究理论必须密切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具体说来,内容有二:其一,文体的确定应以适合表现作者自己所要表达的题旨为前提,即所谓“因情立体,即...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文体学
词 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