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 > 正文

巴丹吉林庙


一、巴丹吉林庙简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巴丹吉林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因寺庙周围被浩瀚无边的巴丹吉林沙漠包围,故取名“巴丹吉林庙” 亦称“苏敏吉林庙”,汉语为“有庙的海子”,该庙是巴丹吉林沙漠地带唯一的一座寺庙,也是阿拉善地区保存较好的寺庙之一。

巴丹吉林庙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1791年)。相传,当年原阿拉善七个活佛之一康布玛尼奇喇嘛途经巴丹吉林,携有玛琴尼布达嘎活佛像,为其修建了该庙宇。该庙最鼎盛时期曾有喇嘛60余人。

 

二、历史沿革

建成时,巴丹吉林庙只有一间方顶大殿和两间厨房。1896年冬,巴丹吉林庙遭到战火破坏。1903年起,由苏那木为首的喇嘛和信徒用了三年时间完成寺庙的重建。文革时期寺庙遭到破坏。由于大雄宝殿被当做粮库使用,才幸免于难,留存至今。1992年,寺庙喇嘛和信徒将殿宇重新修复、装饰,按时举行经会。2008年,复建僧舍,加固外墙,稳定结构,加强保护。在巴丹吉林庙建成200多年的光阴中,庙宇历经沧桑,饱经洗礼,成为蒙藏信众在巴丹吉林沙漠中建庙的重要见证。

 

三、空间布局与建筑特色

巴丹吉林庙地处我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建于沙峰与沙洼的中间地带。这里沙丘纵横,大漠无垠、人迹罕至。但幸运的是,在古庙院落之后有一湖,水流丰富,神奇的是该湖湖水200多年来,既不曾枯竭,也未被沙漠掩埋,湖光潋滟,湖水深深,在大漠深处,蔚为奇观!

巴丹吉林庙坐北向南,寺庙围墙有半人高,庄严肃穆,幽静雅致,有“沙漠故宫”之称,是典型的清代建筑。墙外矗立着一座白塔,与殿宇遥相呼应。寺庙建筑为汉藏式结构,建筑总面积300平方米。据传说,在建庙过程中,曾从银川等地雇佣木匠、画匠、泥匠,从新疆驮运栋梁,从雅布赖山采运基石,从几十里路外运转,庙里的大梁、顶柱全部是人工抬进去的,数年时间才建成此庙。

1、大雄宝殿

位于寺庙建筑的正中,面积225平方米。殿宇呈楼阁式,分上下两层,重檐山顶方顶外中部有尖耸的蓝色瓦檐。四角有角楼,正面开两小窗,两侧各有4窗。殿内东南面设有一主门和两个侧门,全部铺有木质地板,并立有龙纹柱16根,四周墙壁上绘满了佛教题材的壁画,神龛上供有诸多佛像,殿内靠北正中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宗喀巴、白度母等佛像。

2、密宗殿

位于大雄宝殿东侧,面积108平方米,是一座平顶藏式建筑。主要供奉拉姆、玛钦等佛像。

3、道格西德殿

位于大雄宝殿西侧,面积81平方米,是一座平顶建筑,内有4根立柱。主要供奉巴哈五王、骑狮护法神等佛像。

4、观音殿

位于大雄宝殿北侧,面积54平方米,是一座顶部青瓦马脊梁的建筑。殿内立有4根柱。主要供奉观音。

5、大庙仓

位于寺庙东南隅,负责寺庙一切经会后勤事务。

 

四、文化与科研价值

200多年来,巴丹吉林庙在沙漠深处,钟声依旧,香客不断。庙内供奉诸多佛像,藏经阁内存有众多布裹的经书。其建筑工艺的精湛程度令人称绝,精美的砖雕、木雕令人叹为观止,加之神奇的湖泊,构成旺盛的生命之源,可以说是沙漠中的奇迹。

巴丹吉林庙虽历经200多年的风沙侵蚀,却依然雄伟壮观。其古代藏传佛教建筑的风格,代表了沙漠古寺庙文化的成就,见证了藏传佛教传入蒙古高原的历史。其独特的建筑、雕刻、经书、壁画、藏品、古物等,是其辉煌历史的见证,更是沙漠建筑艺术与寺庙文化的深刻体现,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