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构建未病理论,提“人身三宝,肾为主导”

所属栏目:从肾治未病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国医学发展史 上影响最大的鸿篇巨帙。它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国数千年来 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被后世尊为 “医家之宗”。
《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的养生防病的成就,提出了 “治未病” 的思想,为 “治未病”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素问·刺 热》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 病。”要求医者掌握疾病传变的规律,密切注意病情,洞察其演变趋势, 早遏其路,化解病邪,争取病变的良好转机。《灵枢·逆顺》曰:“上工 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 谓也。”也说明在疾病发作前或未发展时,应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 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并强调上工,即医术高明的医者是治疗未病 的。《黄帝内经》有关 “治未病”理论的论述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 防变两个方面,其构成了中医 “治未病”理论的基本框架。
在《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长、壮、 老、已的生命过程及表现,突出了肾中精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是肾为 “先天之本” 的理论渊源。并强调肾气对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 能的主导作用,提示了保养肾中精气对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意 义。同时指出,饮食起居、情志活动及情欲劳作等方面调理失当,也是 导致衰老和疾病的重要原因。文中还论及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 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说明肾精与五脏六腑之精相互为用的关系, 成为后世补先天以促后天、补后天以养先天的主要理论依据。由此可 见,《黄帝内经》为中医从肾治未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把 “精、气、神”视为人体的 “三宝”,视其为生命不 可或缺的物质,故提倡要重视 “精、气、神” 的保养。其中,强调了 保养正气,尤其是肾之精气的重要性。《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 者,身之本也。” 明确了 “精”是作为生命个体的物质基础。《素问 ·五 常政大论》又曰:“阴精所奉其人寿。”肯定了精在养生长寿方面的基础 作用。《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又突出强调精气是人 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防病抗衰的本源。我们知道,人体正气是精、 气、血、津液等物质和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的功能与作用的体现,精、 气、血、津液是产生正气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气”也就 是 “真气” “肾气” “肾精”,其盛衰存亡既关系到疾病的发生,也关系 到人体衰老的进程以及生命的存亡。只有人体内的精、气、血、津液充 沛,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正常,人体内的正气才能充盛。所以, 培护正气,必然要从养护精、气、血、津液以及脏腑经络的功能入手。 《黄帝内经》之所以第一篇即以 “上古天真”为题来阐述养生,就与重 视先天 “真气”有密切的关系,只有 “真气从之”,才能 “病安从来”。 真气,其实质就是一个以肾气、肾精为主的综合性概念名称。可见,肾 气的自然盛衰,既是决定人体生长衰老的过程,也是机体防病的关键 因素。


推荐内容


医学知识

更多

医学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