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生八笺》(节选)

所属栏目:国医养生名篇

明·高 濂


·原文·
摄生尚玄,非崇异也。三教法门,总是教人修身、正心、立身、行己、无所欠缺。为圣为贤,成仙成佛,皆由一念做去。吾人禀二五之精,成四大之体,富贵者,昧养生之理,不问卫生有方;贫穷者,急养身之策,何知保身有道?指神仙之术为虚诬,视禅林之说为怪诞也。六欲七情,哀乐销烁,日就形枯发槁,疾痛病苦,始索草根树皮,以活精神命脉。悲哉,愚亦甚矣!保养之道,可以长年,载之简编,历历可指,即《易》有《颐卦》,《书》有《无逸》,黄帝有《内经》,《论语》有《乡党》,居子心悟躬行,则养德养生,兼得之矣。岂皆外道荒唐说也?余阅典籍,随笔条记成编,笺曰《清修妙论》。
人生大期,百年为限。节护之者,可至千岁,如膏之炷小与大耳。众人大言我小语,众人多烦我少记,众人悸怖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长生不死之药。
能遵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年尊爵者,皆重失之。
贫者多寿,富者多促。贫者多寿,以贫穷自困而常不足,无欲以劳其形、伐其性,故多寿。富者奢侈有余,贼心害性,所以折其寿也。乃天损有余以补不足。然有贫而促者,必德不足,是以夭耳。故世人当安其分。若今官爵之非分,车马之非分,妻妾之非分,屋宇之非分,货易之非分,神能记之,使之灾焉,病焉,夭焉,人不知也。
应璩诗曰: 昔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莠。往拜问三叟: 何以得此寿?上叟前致词: 室内姬粗丑。二叟前致词: 量腹接所受。下叟前致词: 暮卧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寿长久。(《清修妙论笺》)
·注释·
① 璩(qú): 原意是一种耳环。此为人名。
·鉴赏·
《遵生八笺》成书于1591年。明代高濂撰。全书分为《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延年却病笺》、《起居安乐笺》、《饮馔服食笺》、《灵秘丹药笺》、《燕闲清赏笺》、《尘外遐举笺》八笺,故名。本书集明代养生学之大成,内容广博,切于实用,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主要文献之一。
高濂对养生延年祛病有着系统的认识,表现出鲜明的特点。高濂认为生命是十分宝贵的,每个人都应该十分珍惜生命,而不当轻易损害。所谓“尊生者,尊天地父母生我自古,后世继我至今,匪徒自尊,直尊此道耳。不知生所当尊,是轻生矣。轻生者,是天地父母罪人乎!”但是怎样去尊生呢?人生活在世间,生命是有限的,由于六淫外袭,七情内扰,饮食失节,劳逸过度,加之世事烦扰,名利萦心,有限的生命必将受到损耗。因此,养生首先要去害,去害才能“毕数”,才能“尽终其天年”。而去害又先要培养德行,以保持心境的安宁,恬寂清虚,使“形神合同,故能长久”。从这一认识出发,广泛搜集了儒、释、道中有关修身养性的名言三百五十余条,撰成《清修妙论笺》,此篇属于养生总论,也是论述的重点。
本文开篇就着重强调了学习养生保健知识的重要性。他说,那些富贵之士,不懂养生的原理,却从不学习;贫苦人急需养生良策,却无从得到学习机会。对于那些拒绝学习养生保健知识的人,他很有感慨地批评说:“悲哉,愚亦甚矣!”并且启发人们: 只要认真学习前人的养生知识和养生经验,亲身加以实践,则既可提高道德修养,且又有利于健身延年,何乐而不为呢?
此段论述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昧养生之理而急养生之策,讲的是富贵的人不明白养生的哲理,也不学习养生的方法;贫贱的人急于掌握养生的策略,但又不知道从哪里学到这些知识。二是受病痛之害,即受嗜欲、情志病痛之害。三是明养生之法,即求“保养之道,可以长年”的养生法则。
高濂摘录了历代养生文献中的许多精辟论述。如引《福寿论》所说:“贫者多寿,富者多促。贫者多寿,以贫穷自困而常不足,无欲以劳其形、伐其性,故多寿。富者奢侈有余,贼心害性,所以折其寿。”贫穷的人多长寿,富贵的人多短命。贫困之人虽然物质生活差,但嗜欲也很少,生活上常得不到满足,可以防止造成内伤,故能长寿;富贵之人生活豪华奢侈,他挥霍浪费多余的东西,嗜欲又很多,最易损害身心健康,所以反而短命。这一点对今人亦有启示。现今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大为改善,有的人由于过度追求豪华享受,一些富贵病如肥胖症、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也就接踵而至。可见单纯追求富裕的物质生活并不能使人长寿,只有科学地调理好饮食起居,采用合理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有利于抗病延年。
高濂引述三国魏文学家应璩的一首诗,启示人们节欲顺气、勤劳长寿的养生之道,可谓要言不烦,且形式活泼,用问答体,语言通俗,与其平民化的人生主题正成表里,相得益彰,此诗概括了三位百岁老人的长寿经脸。杜甫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二首》)慨叹从古而今长寿者少。然这首诗中所写三位老人,不仅岁寿逾百,且俱能耕耘劳作,这在我国古代确实是令人惊讶的稀罕事。究其长寿养生之道,也各有其理。上叟答:“室中妪貌丑。”说明男子择妇重德不重容,情欲有节,较少枕席之累,以致能够守气保元,精力长盛不衰;“妪貌丑”又能使妇人不致恃其娇美、傲慢其夫,反而能像汉代梁鸿孟光,夫妻相敬如宾,有夫唱妇随家室和睦之乐。中叟答:“量腹节所受。”口体之奉亦须适可而止,如能量腹所受而加以节制,则饮食有度,不致因贪口福而多食暴饮而伤身损寿。下叟答:“夜卧不覆首。”保持人体的气息畅通对长寿的重要性。我国传统医学讲究人的经脉气血,将之看作是个周流循环的系统。而夜卧覆首,恰有悖于这个准则。蒙头而卧,被中空气污浊引起呼吸不畅,此不仅易生梦魇,且会罹患心肺方面的疾病。此三叟所答,从不同方面指出了养生之道,实际上概括了保持人体长寿的基本方面。食与色为人之大欲,天经地义,但如果不加以节制,则易为健康之累。休息睡眠亦是保养身体的一个重要方面,亦须遵循古代医训,保持气息畅通周流,养成良好的睡眠姿势和习惯。三叟的长寿经验谈,可以归结为节欲有度、顺气导和两个方面,而重点在于节欲。作者在诗的结尾赞叹地说:“要哉三叟言,所以得长久。”(刘龙)
·原文·
修德行义,守道养真,当不言而躬行,不露而潜修,外此一听于天。若计较成仙作祖,邀名延誉,则日夕忧思,况未必遂,徒自劳扰,是为不知天命。
才舒放即当收敛,才言语便思简默。不可乘喜而多言,不可乘快而多事。须有包含,则有余味,发露太尽,恐亦难继。故慎言语,养德之大;节饮食,养生之大。
积德积善,不知其善,有时而得用;弃礼背义,不知其恶,有时而蒙害。故庄敬日强,轻肆日偷
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道德者,不贫,不贱,不弱,不拙。(《清修妙论笺》)
·注释·
① 偷: 苟且偷生。② 倚: 倚仗。
·鉴赏·
我国古代的医学家一再强调养生必须与养德结合。明代医家王文禄提出:“养德、养生无二术”。高濂强调养生必先修德,修德行义是长寿的根本保证,一个人若倚仗自己很富有,必然会因过于奢侈而转化成贫穷;若倚仗自己权位高而显贵,总有一天会因作威作福而变得卑贱;若倚仗自己很强大,终因骄兵必败而变成弱小;若倚仗自己能施巧计,总有一天会变得弄巧反拙。惟有倚仗仁义道德才能安身立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就不会贫困,不会卑贱,不会羸弱,不会笨拙。
为什么养生必须结合养德呢?这是因为,良好的品德修养,有益于健康长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仁者寿”的主张,认为“大德必得其寿”。如果不重视修养德行,只求助于方术药物,要想延年益寿是绝对不可能的。唐代药王孙思邈指出,不讲究品德修养,即使服食灵丹琼浆,对延年益寿也无济于事。明代名医孙志宏进而指出: 如果不讲究道德修养,既不能延寿,也不能得福。所以讲究养生,首先必须讲究修德。
古人强调在养生中要注意养德的主张,确有见地。讲到老年人心理卫生,首先就要讲究自我修养,尤其要正确对待“得与失”。人到老年,青春逝去,感到损失;旺盛的精力,一去不返,也觉损失;身心衰退,离开工作,告别事业,尤感损失;社会交往的冷落,亲人老友的亡故,无一不觉损失……老年人产生这种失落感,并不奇怪,但如果过于强烈不能自拔,以致“万事零落,心无聊赖”,甚至“百不如意,怒火易炽”,则会影响身心健康。有的老人对名利地位的丧失耿耿于怀,对利益的失去追悔不已,整天忧心忡忡,脑子没有安宁,危害更大。老年人要善于自我疏导,自我排遣。青春逝去,衰老到来,是新陈代谢的必然。一生辛劳,年老退休,颐养天年,心安理得。多年烦杂,难得清静,今朝静养,岂非良机。回顾一生,没有虚度年华,没有碌碌无为,问心无愧,死而无憾,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么?(刘龙)
·原文·
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暮无大醉;终身之忌,暮常护气。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大饱伤肺,大饥伤气。勿当屋梁脊下睡卧,卧勿头向北。勿点灯烛照卧,六神不安。大汗勿脱衣,多得偏风,半身不遂。卧处勿令有孔隙,风入伤人。最寒勿令火炉安向头旁,令人头重目赤鼻干。冬日冻足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数者是亦养生之大者,当究心焉。
长生之法,保身之道,因气养精,因精养神,神不离身,乃得常健。
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无劳尔形,无摇尔精,归心静默,可以长生。(《清修妙论笺》)
·注释·
① 啬(sè): 爱惜。
·鉴赏·
本文提出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养生法则,长期坚持一定能够延年益寿。一天当中如此,一年四季亦如此,人的一生更是如此。
起居养生,主要是对日常生活包括居处环境、作息睡眠、站立坐行、苦乐劳逸、慎避外邪等各个方面,进行科学的安排及采取一系列保健措施,以达到生活愉快、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一天的忌讳是,晚上不要饱食;一个月的忌讳是,晚上不要醉酒;终身的忌讳是,晚年要保住元气。眼看东西太久伤血,睡久了伤元气,站久了伤骨骼,行走久了伤筋,坐久了伤肉。太饱了伤肺,太饿了伤气。不要在屋脊下睡卧,睡时头不要向北方,不要在睡后点灯,以免引起六神不安。出大汗时不要脱掉衣服,否则多得偏瘫风,半身不遂。冬天脚要保暖并且头要保持寒凉。以上这些都是养生大法。
长寿的办法,保身的道理,是用气养精神,神不离开身体,才能经常保持健康。养生的要诀是: 一是收藏精神,二是珍视元气,三是保养形体,四是导引吐纳,五是减少言语,六是注意饮食,七是节制房事,八是消除邪欲,九是医药保养,十是注意禁忌。不要使自己形体疲劳,不要扰动自己的精气,这样才能延年益寿。
要达到健康长寿,还必须补肾为本。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过程,就是由于肾的精气盛衰所造成的。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论述的男子从8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到16岁肾气盛、“精气溢泻”;到了24岁“肾气平均”而使“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36岁左右肾气旺盛达到顶点,“筋骨隆盛,肌肉满壮”;到了40岁左右肾气开始衰竭,头发开始脱落,牙齿也开始松动;48岁以后,肾气衰竭表现在面部枯焦,发鬓斑白;56岁以后肾气衰竭引起肝气衰竭,筋骨疲软,腿脚不那么灵活了,精液减少,外表的衰老已经很明显了;64岁以后因为肾脏严重衰竭,使牙齿脱落、头发掉光。这一番描述,说明古代医家已经对肾与人体健康长寿的关系看得很清楚了。那就是肾脏强盛,人体健康长寿;肾脏衰弱,人体多病早夭。现代医学的研究也印证了中医学的上述理论,证明了肾的虚实与呼吸功能、消化功能、生殖功能、新陈代谢功能、免疫功能,以及骨、髓、脑、齿、发、腰、耳、大小便等都有密切的关联。所以,人的肾虚证常见于全身症状,因此,补肾治疗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生活适度也是成就健康长寿所必须践行的法则。包括饮食适度、工作适度、性生活适度。饮食适度: 饮食要定时定量有规律,大体上是早饭吃好(营养丰富、质量较高)、午饭吃饱、晚饭吃少。饭菜不论好坏,都应保持一定的量,既不可暴饮暴食,也不可挑拣少食。饮食适度还应包括粗粮、细粮、肉食、蔬菜、水果的适当搭配,民间流传一种简便的36种食物法,就是每天将所吃食物的种类做一个统计,力争每日食用36种,这就保证了摄入食物的多样化,保持身体各类营养的全面、平衡、充足。工作适度: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为了发展,为了生存,为了竞争,加班加点,起早贪黑,不眠不休是常有的事。但是这种过度的紧张和疲劳对身体健康不利,人的精力有极限,超越极限就会伤身损寿。所以,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起居有度,劳逸适度,让身体得到休养生息。性生活适度: 适度地过性生活是健康的表现。性生活可以消除紧张,使身心愉悦,内分泌正常,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发挥,使新陈代谢正常运转,这样就能少得病,保持身体健康长寿。性生活也不可无度,过分耗散精液对健康不利。明代医家张景岳就说过:“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这说明,养精是人体抗邪防病、保持性功能正常和健康长寿的根本。(刘龙)
·原文·
饮食餐完,禁口端坐,莫起邪念,世事俱忘,存神定意,眼不视物,耳不听声,息心内守,调息绵绵,呼吸自在,似有如无。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中津生,灵真附体,得至长生,与天齐寿。
老人养寿之道,不令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久劳,皆损寿也。时令小劳,不致疲倦,不可强为不堪之事。食毕,少行百步,以手摩腹百过,消食畅气。食欲少而数,恐多则难化。先饥而食,先渴而饮,先寒而衣,先热而解,勿令汗多。不欲多唾,唾不令远。勿令卧熟扑扇,勿食生冷过多。勿多奔走,勿露卧空阶,而冒大寒、大热、大风、大露。勿伤五味: 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数者,老人犹当加意。
老人摄生,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引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予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气,忍喜以全阳气。然后将草木药饵以救亏缺,后炼金丹以定无穷。他若自己修为,要当居贫须要安贫,居富切莫矜富。居贫富之中,恒须守道,勿以贫富改志易性。识达道理,似不能言,作大功德,勿自矜伐。年至五十以外,以至百年,美药勿离于手,善言勿离于口,乱想勿生于心。勿令心生不足,好恶常令欢喜。勿得求全于人,勿得怨天尤命。常当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神散,多欲则智乱,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丧,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憍,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述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惟无多无少,几于道矣。(《清修妙论笺》)
·注释·
① 矜伐: 恃才夸功;夸耀。② 都契: 要义,要领。
·鉴赏·
吃饭后,应闭口端坐,心不能起邪念,把世间的一切都忘掉,存神定意,眼不视物,耳不听声,平心静气,调息内守,使呼吸自由自在,如若有若无一般。这样就能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中生津,灵性真神附体,就能达到长寿。
老人养寿的方法是,不要吃饱后就睡,也不要整天的久坐久劳,这些都是有损于年寿的。不时的适当活动身体,但不可疲劳,更不可勉强去做不能胜任的事。吃饭后,少行百步,用手摩腹一百遍,以消食畅气。饮食应少吃多餐,以免吃多食难消化;感觉寒冷了要加衣服,热了才解衣,不要使汗水多出。不要多吐口水,不要食生冷过多,不要过多地奔走,不要在室外露睡,不要去感受太冷或太热,大风和大雾。不要嗜食过多的五味,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甜味过多伤肾。以上这些都是老年人尤其应当注意的。
老年人固本保生,睡觉起床按四季各有早晚,起居要祥和,各方面都要有节制,活动筋骨要舒展,停息应有好的方法,防止疾病的侵扰要有吐纳的措施。年过五十岁以上,以至百岁,养生的要物更不要离手,美好良善的言词不离口,心不生邪意的念头。不要让心萌生不满足的念头,好恶也不要放在心上,让自己常常抱着欢喜,对他人不要求全责备,更不要怨天尤命。应当做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这“十二少”是养性应信守的契约。多思则精神懈怠,多念则精神散失,多欲则智识混乱,多事则形体劳顿疲惫,多语则元气丧失,多笑则损伤脏器,多愁则心力憔悴,多乐则意志泄溢,多喜则会妄错混乱,多怒则百脉失调难定,多好则心神不专业,多恶则憔悴而无欢乐。只有摒弃这“十二多”,坚持做到“十二少”,才适合于养生之道。(刘龙)
·原文·
天地以生成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乐为本。安乐所可致者,以保养为本。先其本,则本固,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寿岂不永?故摄生有三: 曰养神,曰惜气,曰防疾。忘情去智,恬淡虚无,离事全真,内外清净,如是则神不内耗,境不外惑,真一不杂,神自宁矣,是曰养神。抱一元之本根,固归真之精气,三焦定位,六贼忘形,识界既空,参同斯契,虚实相通,名曰大通,则气自定矣,是曰惜气。饮食适时,温凉合度,出处无犯于八邪,动作不可为勉强,则身自安矣,是曰防疾。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外贪快乐,姿情好尚,务外则虚内矣。所谓养内者,使五脏安和,三焦守位,饮食得宜,世务不涉,是可长寿。
养寿之法,但莫伤之而已。冬温夏凉,不失时序之和,所以适身也。若重衣厚褥,体不甚苦,以致风寒之疾;厚味脯腊,醉饱肥甘,以致结聚之患;美色妖冶,嫔妾盈房,以致虚损之祸;淫声艳曲,怡心悦耳,以致荒耽之惑。故世人不终耆寿,咸多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消筋肉,血气枯槁,经络壅闭,内里空虚,招来众疾,一有所感,便不可支。是由正气日衰,邪气日盛故耳。
人之可畏者,衽席饮食之间为最,而不知预为之戒者,过也。若能常自谨畏,病疾何由而起?寿考焉得不长?贤者造形而悟,愚者临病不知,诚可畏也。
劳者,劳于神气;伤者,伤于形容。饥饱过度则伤脾,思虑过度则伤心,色欲过度则伤肾,喜怒过度则伤肝,悲愁过度则伤肺。又如风寒暑湿则伤于外,饥饱劳役则伤于内。昼感则伤于荣,夜感则伤于卫。经行内外,劳一而二,由二而十,真气外散,五邪入内,使人肌肉内消,神气短少,饮食渐减,行步无力,虽欲久生,恐无能矣。
游心虚静,结志玄微,委虑无欲,归计无为。凝神灭想,气和体舒,达延生命,寿与天齐。
检情摄念,息业养神。悟妄归真,观空见性。常习静明,不为魔动,心我两忘,神气自满。(《清修妙论笺》)
·注释·
① 衽席: 穿衣,睡觉。② 寿考: 年寿。
·鉴赏·
摄生的方法主要是三条: 一是保养精神,二是珍惜元气,三是防止疾病入侵。忘去浮躁的感情和内心的思虑,保持恬适淡泊,远离尘间的杂事,使自己回到全真的境界,这样就可以里外清净,精神就不会有内在耗损,人没有多少杂念,精神自然也就安宁了,这就是养神的方法。善于养生的人主要在于养内,不善于养生的则养外。养外则会贪婪忧乐,心里充满幻想,这种注重外在享受的人,他的内在精神是空虚的。所谓养内,就是让五脏平安和谐,三焦守位,饮食适当,这样就可以达到长寿。
过分疲劳的人有损于神气,饥饱过度会伤脾胃,思虑过度会伤心神,色欲过度会伤肾,喜怒过度会伤肝,悲愁过度会伤肺。风、寒、暑、湿,伤于外;饥、饱、劳、役,则伤于内脏。经脉运行于内脏和体表,劳损一经脉则影响二经脉,由二经脉影响到十支经脉,此时真气就会外散,外邪就会侵入体内,使人的肌肉从内消耗,神气短少,饮食逐渐减少,行步无力,虽然想年寿,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节制感情收敛邪念,平心静气地保养精神。领悟虚妄之害而返璞归真,从虚空中明彻人生的本性。常处于宁静明晰,不被外邪感动,心我两忘的境界,神气自然也就充足了。
现在社会,亚健康人群比例越来越大,有调查显示: 北京地区56.7%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男女比例差不多,以“白领”居多,真正健康的人群不足四分之一。为什么物质生活提高了,健康状况反而下降呢?其中的原因可以从生活方式、饮食、心理等各个方面找到答案。
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身体状况,坏的生活习惯导致不健康乃至疾病。要想身体好,还要从生活中找答案。人体的健康好比水箱,水多、水满表示精力旺盛,元气充足,体质强健,抵抗力强,疾病容易痊愈;水少、水干则表示身体素质降低,元气衰微,抵抗力不足,疾病很难痊愈。医生的作用是帮助往水箱里灌水,以增加生命元气,补充体内精华,调整阴阳五行平衡,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灌满水的前提是什么?那就是保证水箱不再漏水,事先将下水口堵住,然后才能将水箱的水灌满、灌足;否则,灌得越快,漏得越快,灌得越多,漏得越多,身体的精华丧失殆尽。在上面的比喻中,水箱的缺口漏水,比喻的是元气的丧失。元气耗损有很多途径,如熬夜、暴饮暴食、心理压力大、情绪波动、缺乏适当运动等,但这里面泄漏元气最快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房事、邪淫等丧失肾精的行为。所以古人治病,往往事先告诫病者需要节欲保精数月,等疾病痊愈也须保养一段时日,即使夫妻行房也要有所节制,否则万难痊愈!
金元名医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里就强调说:“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所以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善养生者,亦宜暂远帷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和。”意思是: 如人的淫心欲念妄动,则肾中相火因而煽动,相火动则精可自泄,所以,圣贤教人收敛淫心、善养心神,这一主旨其含义是很深远的。所以养生之道,在于节制房事,夫妇双方都要珍重护精,此可保健长寿。(刘龙)
·原文·
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脏腑,醴醪煮其肠胃,馨香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内外受敌,身非木石,何能久乎?
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徳,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庶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清修妙论笺》)
·注释·
① 耽: 沉醉。② 醴醪: 烈酒。③ 蕞尔: 形容小。④ 醇: 纯。⑤ 晞: 晒。⑥ 绥: 安适的样子。
·鉴赏·
上品药保养生命,中品药调养性情,实在是由于深知养性保命的道理,才要靠药物的辅助来达到养生的目的。可是世人不去仔细思考这一道理,只是看到五谷的作用,沉溺于声色之中,眼睛被天地间的事物所迷惑,耳朵致力于欣赏淫邪的音乐,让美味佳肴熬着他们的脏腑,让美酒烧灼着他们的肠胃,让香气腐蚀他们的骨髓,让喜怒扰乱着他们的正气,让思虑损耗着他们的精神,让哀乐伤害着他们平和纯正的本性。
善于保养生命的人,经常会保持清虚泰然的心境,既少思虑也少有欲念。知道为名誉会伤害品德,所以时刻都不会松懈和克制。知道五味太过会伤害心性,所以不要在贪食以后才去抑制。作者从三方面提出了“导养得理,可以长寿”的观点。
首先,清虚静泰,少私寡欲。心地平静而安定,绝弃私念,不贪私欲,因为名利地位会妨碍品德的修养,所以淡然视之而不去谋求,不是有了欲念后才去强行禁止;肥甘厚腻荤腥食品会伤害身体,所以要远离这些食品而不要感到可惜,不是内心贪恋美食然后强行抑制。“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平静安定的心态把物欲杂念排除在外,坦坦荡荡而无忧愁,就显得特别精力充沛有活力;如果心胸狭小,整日躁动不安,狂喜暴怒,反复无常,精神就自然失去了活力。庄子说:“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宋朝的林逋在《省心录》中也进一步指出:“知足常乐,务贪必扰”。这“自累”、“自扰”正是对躁动心态的描述。可见,以平静安定、淡泊名利、从容大度、无欲无求的心态去对待客观事物,无疑是一种心理养生的妙方。只有具备这样心态的人,才能达到“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的“清静无为,怡然自乐”的人生境界。
其次,守之以一,养之以和。《老子》以一为道,是万物之根本。对于自然界来说,“一”代表了万事万物的开始。从增益的一方看“一”代表“小”和“少”,用“一件件”、“一天天”、“一点点”表示开始;减少的一方,则尽量把损失减少到最小最少来形容。但无论增益或减少,都要从细微的“一”做起。“和”,有和顺、和谐之意,即《易传》“保和大和之谓”。像做羹和奏乐一样,配料调和为之美,音调和谐为之悦。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曾在《闲情偶记》中说:“心和则百体皆和”,概括了心理与生理相互交融的深刻内涵。以之调和饮食、情志及人与环境的适应等,达到“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的自然、和谐、平衡、健康。
最后,润以醴泉,回归自然。嵇康用“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概括了各种自然养生方法。用灵芝一类源于自然的药物蒸性染身,陶冶情志;饮用甘美的泉水滋润脏腑,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身心是如此惬意,听着优美悦耳的琴声,如痴如醉。人类源于自然,最终回归自然,人与自然有着统一的本源和属性。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人类不仅要能动地适应自然,更要主动地改造自然。比如,当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各种污染物的严重威胁时,重新选择回归自然,用“自然之物养自然之身”的综合治理的方法,走改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节从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为现代养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尤其是文中“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的豁达心态,情真意切,寓意深远,成为现代养生者争相引用的格言警语。(刘龙)
·原文·
六欲七情,哀乐销烁,日就形枯发槁,疾痛病苦,始索草根树皮,以活精神命脉。悲哉,愚亦甚矣!
人生大期,百年为限。节护之者,可至千岁,如膏之炷小与大耳。众人大言我小语,众人多烦我少记,众人悸怖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长生不死之药。
能遵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年尊爵者,皆重失之。
贫者多寿,富者多促。贫者多寿,以贫穷自困而常不足,无欲以劳其形、伐其性,故多寿。富者奢侈有余,贼心害性,所以折其寿也。乃天损有余以补不足。然有贫而促者,必德不足,是以夭耳。故世人当安其分。若今官爵之非分,车马之非分,妻妾之非分,屋宇之非分,货易之非分,神能记之,使之灾焉,病焉,夭焉,人不知也。(《清修妙论笺》)
·注释·
① 销烁: 枯瘦。② 悸怖: 恐惧。
·鉴赏·
人们大都纵身于七情六欲,为喜怒哀乐所主宰,时间长了,身体就会枯瘦,头发就会萎落,病痛随之而来。于是,便开始寻找草根树皮之类的药物,借以恢复精神,调理命脉,实在是可悲和愚蠢之极!只有懂得养生之术的人,才可以延年益寿。人的寿命,以百岁为年限,但懂得节制及养生之道的人,可以活得更长,就如小蛾被注入脂膏变化成大火虫一样。别人大声说话,我轻身言语;别人有诸多烦恼,我尽量忘记烦恼;别人惊恐慌乱,我却心平气和,不因世间的俗事而影响自己的情绪,纵然一生平淡无为,自己也精神饱满,可以享受百年之寿的乐趣。
《富寿论》说:“贫苦的人大多长寿,富贵的人大都短命。贫苦的人长寿是因为贫穷困难,常感维持生活不足,反倒没有过高的欲望损耗身体,伤害本身,所以就长寿了。富贵的人经常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贪婪的心术也趁热毒蚀了本性,所以就短命,过早夭折。”所以世上的人应安分守己。世上的人,侥幸所得到的一切最终仍是灾祸,只有分内得到的,才是真正的吉祥。
社会自然规律就是这样,损有余,以补不足,这就是“贫者多寿,富者多促”。富人与穷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欲望: 一个欲望多,一个欲望少。富人挣了十万,还想挣一百万,挣了一百万,还想挣一千万,他们有强烈的进取之心,同时欲望也没有止境;穷人大多知足常乐,欲望也少。欲望就像火,它能煮饭烧水,给人温暖,如果不加以控制,火蹿出来,酿成火灾,就会烧掉衣物和房舍,让你葬身火海。所以,古人说:“有欲则邪得而入之,无欲则邪无自而入。”
广西巴马有个长寿村,那里的老人大部分都活到了90岁以上,百岁老人更是多得出奇,居住在那里的人没有一个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甚至连一例癌症都没有,老人都是无疾而终。为什么巴马人会如此长寿呢?关键就在于他们没有太多的欲望,巴马人拥有愉悦的家庭生活,他们重视与人为善和融洽的人际关系,一日三餐以蔬菜和粮食为主,而且安于现状。
健康长寿从来就不取决于你的地位有多高,你的财富有多少,你的食物有多好,它只取决于你是否有一颗宁静的心。富人追逐名利,整日在忧虑、嫉妒、愤怒和恐惧中生活,心灵难得片刻的宁静,他们怎能健康长寿。富人想要长寿就是要用宁静的心来对待财富和地位,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就是这样,他是世界上最节俭的亿万富翁,他对吃的原则是“简便”,对穿的原则是“整洁”,晚上9点之前必须回家,从不应酬,他身价几十亿美元,但却将金钱看得很轻,他曾一次就捐给一家医院2.5亿美元。四川汶川地震后,王永庆向灾区捐款1亿元人民币。他说:“有钱不去做公益,是一种罪过。”他最终活了93岁。(刘龙)
·原文·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萦。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寝鸣云鼓,晨兴漱玉津。妖神难犯己,精气自全身。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清修妙论笺》)
·注释·
① 役: 疲劳。② 萦(ying): 缠绕。③ 亥: 地支的第十二位。指亥时,即夜里九点至十一点。④ 云鼓: 即叩齿。⑤ 玉津: 指唾液。⑥ 五辛: 指酸、甜、苦、辣、咸五味。⑦ 和纯: 指身体健康无病。⑧ 平地可朝真: 指平常人轻松的长寿。
·鉴赏·
大怒伤气,过思伤神,精神疲惫会导致心气不足,心气虚弱导致疾病缠身。防止大悲大喜,饮食应平衡。严防夜间醉酒和早晨情绪激动。入睡前应做叩齿运动,清晨起来,以舌舔腭,刺激腺体,把分泌的唾液徐徐咽下。这样,才能精气十足,不容易患病。此外,还要注意饮食养生,不过食苦、辣、酸、辛、咸味食物,以免偏伤一脏。平素做到心情舒畅、乐口常开,以保持充沛的精力、健康的体魄。
这篇短铭文,论述了大怒、大悲、大喜、过思等情志变化引起心态的异常;指出过偏饮食、夜醉、晨嗔会招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疾病;提出了叩齿、漱津、节五辛等对策。最后总结出“安神宜悦乐”、“惜气宜和纯”两个重点和“养生本在人”这个难点。内容翔实,论述精辟。铭文的养生宜忌和方法,是从心态、饮食、运动和限制饮酒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做好这四个方面的养生,就会少得病或不得病。这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养生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完全一致的。铭文的两个重点之一——“安神宜悦乐”,是指心情愉悦、神态安静。因为心主神志(即人的思想意识),这又和每个人的情绪活动相联系。实践证明,愉悦的心情能使人长寿,沮丧的心态能使人早夭。当然,人们自然选择前者,故曰“安神宜悦乐”。重点之二——“惜气宜和纯”中的“惜气”指重视脏腑功能而言(气为脏腑功能)。实践证明,脏腑功能宜盛不宜衰。俗话说:“盛则病去,衰则病来。”只有脏腑功能运转正常了,身体才会健康无病,故曰“惜气宜和纯”。最后,“修行本在人”是针对每个人对养生的态度来说的。因为养生确确实实是一件既容易做到又不容易做到的大事。说容易,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锲而不舍的毅力和坚持,才能做到有所获益;说不容易,是指一部分人深知养生的重要,但缺乏主动性和韧性,尤其是年轻人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儿,自己现在年轻力壮,暂时不需要养生,有的以工作忙、事情多为理由,做做停停,停停做做,或干脆就半途而废。故铭文提出“修行本在人”这个难点。(刘龙)
·原文·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乃济。君子立心,未有不成于容忍,而败于不容忍也。容则能恕人,忍则能耐事。一毫之拂,即勃然而怒,一事之违,即愤然而发,是无涵养之力,薄福之人也。是故大丈夫当容人,不可为人容;当制欲,不可为欲制。
心上有刃,君子以含容成德;川下有火,小人以忿怒殒身。(《清修妙论笺》)
·注释·
① 拂: 违背,不顺。
·鉴赏·
容忍是一种气质,一种美德。容忍长辈为孝,容忍年幼为友,夫妻容忍则和,朋友容忍则敬,容忍别的人,别人才会容忍你。
对人一定要宽容,彰显品德的力量;对事一定要忍耐,就能办成大事。有品德、有修养的人的仁爱思想,都是由容忍形成的。因为包容能宽恕人,忍耐才能办成事。一点点不顺心,就大发雷霆,一件事违背自己意愿,就发泄不满情绪,这都是没有涵养的表现。所以做人应先宽容别人,不可让别人宽容你;做事应先克制欲望,不要被欲望所控制。
心上有刃是一个“忍”字,有道德修养的人因为容忍成就了他良好的品德;川下有火是一个“災”(灾)字,一时忿怒,做出格之事,导致丧身殒命的灾难。唐代,有一位叫张公艺的人,九代人居住在一起,和睦相处,受到人们的称赞和国家的表彰。唐高宗去泰山祭祀路经郓州,亲自到张公艺家。问起他家为什么能做到九代同居和睦相处时,张公艺在纸上连写了百余个“忍”字,呈送到高宗面前,高宗看后很受感动,对其宽容、忍让的品德,大加赞赏。
古往今来,无论是家庭邻里,还是亲朋好友之间,难免为说句错话、做件错事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不应为一些小事怄气、翻脸,甚至大打出手、对簿公堂。应像张公艺那样宽容、忍让,用“责己严,责人宽”的心态,多看别人的优点,找寻自己的不足,少点责备,多些赞扬。这样,就能做到理解、谅解、和解、化解。(刘龙)
·原文·
人之禀受,性情具焉。性之所感者情也,情之所安者欲也。情出于性而情违性,欲由于情而欲害情。情之伤性,性之妨情,犹烟冰之于水火也。烟生于火而郁火,冰生于水而遏水。故烟没而火盛,冰泮而水通。性贞则情销,情炽则性灭。夫明者刳情以遗累,约欲以守贞。食足以充饥养气,衣足以盖形御寒。美丽之华,不为滑性;哀乐之感,不以乱神。处于止足之泉,立于无害之岸,此全性之道也。
情欲出于五内,魂定魄静者,生也;情欲出于胸臆,精散神惑者,死也。
欲多则损精。人可宝者命,可惜者身,最重者精。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肾精不固,神气减少;脾精不坚,齿发浮落。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
可惜许,可惜许,可惜元阳宫无主。一点既随秾色枯,百神泣送精光去。三尸喜,七魄怒,血败气衰将何补?尺宅寸田属别人,玉炉丹灶阿谁处?劝世人,休恋色,恋色贪淫有何益?一神去后百神随,百神去尽人不知。几待说时说不得,临时出口泄天机。
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世之人不能秉灵烛之照迷情,持慧剑以割爱欲,则流浪生死之海,是害先于恩也。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故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今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精,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
年高之时,阳气既弱,觉阳事辄盛,必慎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一度不泄,一度火灭;一度火灭,一度添油。若不制而纵情,则是膏火将灭,更去其油。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清修妙论笺》)
·注释·
① 刳(kū): 从中间破开再挖空。
·鉴赏·
情,感情也,为外界事物所引起的爱憎、愉快、惧怕等心理状态。欲,欲望也,即想得到的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文中说:“人之禀受,性情具焉。性之所感者情也,情之所安者欲也。”指出性别和感情是每个人先天所具有的,男女交往产生感情,由欲望来满足。又说:“情欲出于五内,魂定魄静者,生也;情欲出于胸臆,精散神惑者,死也。”意为感情欲望出于人的本能,是正常的生理功能;感情、欲望来自妄想,则是神情迷恋、身体衰败的信号。
文中深层揭示了情欲的内在联系,“情出于性而情违性,欲由于情而欲害情。情之伤性,性之妨情。”感情出于本性,过激时违背本性,欲望由感情而发,超出限度又会伤害感情。感情影响本性,而本性又能控制感情。文中还比喻了情欲的关系:“犹烟冰之于水火也。烟生于火而郁火,冰生于水而遏水。故烟没而火盛,冰泮而水通。”意为情欲犹如烟冰水火,火燃生烟而烟反抑火,水结冰后又阻止水的运行。无烟时火旺盛,冰融后水畅通。阐明了情欲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性贞则情消,情炽则性灭。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情欲保持着和谐平衡,超出正常范围则对人体构成伤害。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如果欲望超出正常限度,不惜生命而伤精,就会出现“肝精不固,目眩无光;肺精不交,肌肉消瘦;肾精不固,神气减少;脾精不坚,齿发浮落”等脏腑衰败现象。“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随生,死亡随至。”可见情欲超限,危害之大。文中告诫人们:“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世之人不能秉灵烛之照迷情,持慧剑以割爱欲,则流浪生死之海,是害先于恩也。”桀以奢亡,纣以淫败。“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结果落一个亡身亡国下场,给情欲痴迷者敲响了警钟。
文中分析上古之人“度百岁乃去”和今时之人“半百而衰”的原因时认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是身体衰败的主要原因。故“美色妖冶,嫔妾盈房,以致虚损之祸;淫声艳曲,怡心悦耳,以致荒耽之惑”成为养生的大敌,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中老年处于“年高之时,阳气既弱,觉阳事辄盛,必慎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更不可“一度不泄,一度火灭,一度添油”地过度纵欲,导致“膏火将灭,更去其油”的危险境地。做到“急守精室勿妄泄”,达到“闭而宝之可长活”的健康境地,以“情生”、“情止”的欢乐情态,安度晚年。(刘龙)
·原文·
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公堂。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自长。触则形弊神逸,想则梦离尸僵。气漏形归厚土,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昌。转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造化不知规准,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清修妙论笺》)
·注释·
① 慧烛内光: 寓聪明睿智,洞察一切。② 苟: 苟且,引申枉法。③ 灵泉: 心灵的深处。此指内心感受。④ 气定真息: 气定,气息稳定;真息,指自然呼吸。⑤ 漏: 衰败之意。⑥ 转物: 事物的转化。⑦ 应化: 遵照自然常理的变化。⑧ 至精: 非常精妙。⑨ 大象: 其象。
·鉴赏·
《坐忘铭》以六言方式写成。歌述内观真定,守一坐忘之法,体现了老庄的养生思想,颂扬了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历代养生者所推崇。全铭分为三部分。
首句“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引领全铭,铺垫了品质养生的基础。要人们静下心来,摆脱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少用心思思考那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之事,积极投入到顺应自然、修身养性的行列中来。“常默元气不伤”的“默”,即不说话、不出声;“元气”是人体生化动力的源泉,周身脏腑组织器官得到元气的激发和推动,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元气愈是充沛,脏腑功能就愈旺盛,身体也就健康无病。如果想要保养元气,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常默”,因为古人有“多语则气乏”、“多言则气海虚脱”的告诫,并有“省语以养气”之说。“少思慧烛内光”的“少思”即减少思虑,这样可去烦扰,使得心情愉悦、气机畅通、血脉和利、神气充足、头脑聪慧,如烛光内照;反之,“多思则神殆”,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夜卧不安、食不甘味,久之则百病丛生,诸如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功能紊乱、高血压病、冠心病等便接踵而至。“凡人不能无思”,但凡事都要有个限度,不要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苦想,更不要为身外之物煞费心思。
第二部分要人们做到“六不”,即“不怒”、“不恼”、“不求”、“不执”、“不贪”、“不苟”,才能达到“灵泉自降”、“真息自长”、“百神和畅”、“心地清凉”的境界。否则,就会出现“气漏”(指精气衰败)、“念漏”(指思想败坏),导致“形归厚土”、“神趋死乡”的结局。规劝人们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己做到“不恼”、“不怒”;对人做到“不执”、“不求”;对事做到“不贪”、“不苟”,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吗?“不怒百神和畅”,意为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遇事不发怒生气,则心思清虚宁静,百神和畅;若经常为生活琐事动怒,甚至暴跳如雷,就可能因怒而气乱,使心神无主、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致病,特别是怒发冲冠的情绪波动,对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很容易诱发脑溢血或心肌梗死,使人在盛怒之后溘然离开人间。所以,平时生活中要学会忍怒宽容,以免愤怒伤身殒命。“不恼心地清凉”,一个人如果不为权利所争,不为名利所诱,也不为一时得失而牵肠挂肚,自然会心静神安、心底清凉。由于精神轻松,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免疫力高,病魔便会退避三舍,自然会延年益寿。“不求无诌无媚”,人活世上,要不卑不亢,没必要违心地做人,更无须戴上假面具逢场作戏。“不执可圆可方”,固执的人听不得一句冒犯之言?容不得半点不同意见。这样的人,心理极不平衡,哪里还有福寿可言?一个人如果胸襟宽广,能够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谅人之过,念人之功,助人之短,扬人之长,积德行善,薄己厚人,取得他人的信任和友爱,岂能不长寿?“不贪便是富贵”,贪欲不知毁掉了多少人的功名事业,不知使多少贪得无厌之人身败名裂。做人一定不要太贪,不贪才能保持平静的心态。甘于淡泊,就能神安气定,福寿永存。“不苟何惧公堂”,“苟”指见不得人的事,愧对良心的事。这些做了“亏心事”的人,心境常处于紧张、内疚、自责、忏悔、恐惧状态。这一系列的精神负担和异常情绪,必然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疾病缠身。与此相反,站直了做人,坦坦荡荡面对人生,磊磊落落坦诚待人,心情自会轻松愉快。心理处于愉悦平衡状态,身体机能必然和谐,健康长寿也就顺理成章了。
“坐忘”是庄子养生的一种形式,目的是通过静心端坐,摒除一切杂念,忘掉现实生活中的是非恩怨,达到心态平静、精神愉悦、宠辱皆忘的“守一”境界。这种“静思”修身,是适合现代人养生的。只要做到守住一个“静”字,恪守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能和真人一样长寿。倘若能把这篇《坐忘铭》常吟牢记,并实践之,就可能登上长寿之巅,活耄耋之年并非“天方夜谭”。(刘龙)
·原文·
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梁栋之材成。水有所养,则泉源壮而流派长,灌溉之利溥。人有所养,则心神安而识见达,修道之事成。
炼精者,炼元精,非淫佚所感之精;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念虑之神。故此神气精者,与天地同其根,与万物同其体,得之则生,失之则死。以阳火炼之,则化成阳气;以阴符养之,则化成阴精。故曰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
物之最灵,惟其人也。身者,乃神化之本。精于人也,若水浮航;气于人也,如风扬尘;神于人也,似野马聚空。水涸则航止,风息则尘静,野马散而大空长有。精能固物,气能盛物,精气神三者,心可不动。其变化也,外忘其形,内养其神,是谓登真之路。嗜欲纵乎心,孰能久去?哀乐伤乎志,孰能久忘?思虑役乎神,孰能久无?利禄劳乎身,孰能久舍?五味败乎精,孰能久节?酒醴乱乎情,孰能久绝?食佳肴,饮旨酒,顾以姝丽,听以淫声,虽精气强而反祸于身,耳目快而致乱于神,有百端之败道,以一介而希真,安有养身之验耳。夫学道者,外则意不逐物而移,内则意不随心而乱,湛然保于虚寂,造乎清净之域矣。(《清修妙论笺》)
·注释·
① 溥: 广大。
·鉴赏·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泛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体内流动着的富于营养的精微物质。神,泛指思维意识的活动。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精气育神,神蓄精气。清虚宁静保为底,精气神固养为先。如何保养精气神是养生的一出重头戏。文中阐述了精气神之来源、区别和作用,意为凝原始而非淫乱之阴精,养原始而非口鼻呼吸之元气,聚原始而非心意念虑之元神,这些原始的精气神与天地同生,与万物共体,有了它就能生存,失去它就会死亡,与阳热合而成阳气,与阴寒凝而成阴精,无声无色,能用而不能见。确立了精气神在人体的重要地位。
人为万物之灵,神乃人之根本。精对人来说,如水浮航船;气对人来说,像大风扬尘一样;神对于人来说,像野马聚空傲游。然水干涸则航停止,风息则尘静,马散则空清。精使物成形,气使物强盛,神使物机灵。精气神合之,思想坚定不动摇,行动强劲而有力,处事敏捷而效高。充分喻示精气神对人体的作用。
精气神在发展变化中,内修思想,外忘形象。放纵的嗜欲岂能长久离去?悲哀的音乐又岂能长久忘怀?思虑伤神又怎能长久消失?功名利禄虽劳伤身心,又怎能长久舍去?嗜食五味,阴精衰败,又岂能长久节制?美酒乱欲,又岂能长久断绝?佳肴美酿、淑女淫声,暂使耳目快活、精神振奋,但最终给身体带来灾难。这些损伤人身的多条途径,如不加制止,则会酿成大祸。
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不因追逐外物而转移,亦不因思想波折而改变,始终保持一颗寂静、虚无、清澈的心,创造一个清洁、宁静、精气神饱满的世界。(刘龙)
·原文·
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春阳初生,万物发萌,正二月间,乍寒乍热,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气所攻,则精神昏倦,宿病发动。又兼去冬以来,拥炉熏衣,啖炙炊爆,成积至春,因而发泄,致体热头昏,壅隔涎嗽,四肢倦怠,腰脚无力,皆冬所蓄之疾。常当体候,若稍觉发动,不可便行疏利之药,恐伤脏腑,别生余疾。惟用消风和气,凉膈化痰之剂,或选食治方中性稍凉利,饮食调停以治,自然通畅。若无疾状,不可吃药。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他郁。饮酒不可过多,人家自造米面团饼,多伤脾胃,最难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绵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四时调摄笺》)
·注释·
① 摅(shū): 发表或表示出来。
·鉴赏·
此段主要讲了春天需要注意的养生事项,俗语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的保养对于一年的健康,尤其是老年人全年的身体状况尤为重要。
春天脾胃常虚,需食甘味,养脾护胃。春季之时,是气机生发的大好时机,春季在五脏中与肝相应。肝在五行中属木,五行的生克关系表示,木容易克伐土,人体的“土”就是脾胃。从气机升降的角度讲,脾气以升达为顺,胃气以下降为顺,通俗地讲: 脾气是上升的,将人体消化吸收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心肺和四肢;胃气是下降的,将消化吸收后的食物残渣送入大肠,排出体外。如果春季,肝气克伐了脾胃之气,脾气不能上升,心肺就无营养濡润,由此产生乏力、皮肤干燥、咳嗽等症状;如果胃气不能下降,就会产生大便干燥、心烦、发热的症状。因此,春季养脾,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很好的应用。
春季如何强壮脾胃?适当地吃些甘味的食物是简便有效的方法。甘味和我们现在常说的甜味还是有差别的。甘味是较为爽口而不腻的,比如鲜甘蔗的味道;甜味是略有些滋腻的,如一般糕点的味道。补脾胃的是甘味,而甜味则往往会腻滞脾胃,容易让脾胃生湿生痰。
春季容易发旧病,中老年人需要注意。《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此处的“发陈”有两种解释: 一是指冬天储藏的精气,就相当于一个人冬天储存够了积蓄,春天就可以拿这些钱去买东西;二是指老病,春天气机生发,阳气充足后,正气就充足,正气会自动地“攻击”,也就是中医常说的“正邪相争”。表现在人体上就会有种种的不适,比如春天常犯的腰腿和颈椎的疼痛就是典型的发旧病。有些学者认为,春季老人不适宜吃新粮食。新粮食生发力足,老人吃了之后正气虽然更加充足,但是长年的久病就更容易复发,会给老人带来极大的痛苦。
春天阳气生发,要助阳气,不能消伐。帮助阳气的升达,就要保持心情的舒畅。中医医生常会用“肝郁”一个词描绘病人生气的状态或病机。中医系统里的肝是调节人的情绪的,如果生气,就会使肝气郁滞,全身的气机都不能顺畅地运行,就会导致胸闷、心烦、食欲不佳等等不适。春天时肝气郁滞,到了夏天人就会生病。这就好比,春天小树本应该发芽,如果不幸遇到一场大雪,小树生长速度变慢了,到了夏天就不会茂盛。春天的人们就像是将要或是正在发芽的小树,这时候更要小心呵护。春天除了生气会遏制气机的生发之外,受寒同样会使气机遏制。老话说“春捂秋冻”,自古人们就知道春天不能过早地减衣服,这正是古代人淳朴的养生智慧。(张立强)
·原文·
《清静经》曰:“人神好清而心扰之,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又曰:“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清修妙论笺》)
·鉴赏·
《遵生八笺》中不但记载了很多养生健身的方法,还加载了很多养心的方法。修身并且养性才是真正的养生。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讲,修身与养性并行为“性命双修”,从西方的角度讲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中国传统医学以独特的角度讲述了修身养性的方法。
《清静经》即《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遵生八笺》收录了其中的一段。
《清静经》说:“人的本神是喜欢清静的,但是人心非要扰动它,人心本来是喜欢清静的,但是人的欲望常常牵动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说“本神”对于现代人来讲是一个极其陌生的名词,那么近几年流行的“灵性”应是熟悉的,“本神”姑且可以理解为人类的“灵性”,依据笔者理解,佛家所讲的“人人平等”即是指人人的“本神”的平等和无差异。《黄帝内经》讲“所以任物者为之心”,“任”在古语中有“使用”的意思。如果说生命的“本神”都是一样的无差别的,那么,当这个“本神”落定脚步之时,就有了它们形和性上的差别,有的“本神”停留为人类,有的“本神”停留为牲畜。就好像,木材没有差异,但是做成桌椅板凳就有了形质和功能不同。有了差异,就有了比较,有了比较,就开始失去了平衡。人类身体的疾病和痛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的“欲”,《说文解字》上解释“欲”为“贪欲也”,也就是说,过分的要求。放在现代人身上,需要有钱更需要有无数的钱,需要有车更需要有名车等等,这些过分的超出正常需求的无止境的欲望,让人心狂躁,在狂躁的心态之下,身体的健康就放在了其次的位置。
尊重生命,就要尊重自己的健康,养护自己的身体,当人的心像奔腾不止的马一样,一旦被贪欲驾驭,那么生命、人身就变得低贱起来,这时的人们就不可能有养生的思想。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赚取更多的钱而“养生”,这样急躁的心态,最终导致自己违背自然的规律。其实,养生与保健全在两字——清静。(张立强)


推荐内容


医学知识

更多

医学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