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虚元鉴》(节选)

所属栏目:国医养生名篇

明·汪绮石


·原文·
节为节省之义。虚劳之人,其性情多有偏重之处,每不能撙节其精神,故须各就性情所失以为治。其在荡而不收者,宜节嗜欲以养精;在滞而不化者,宜节烦恼以养神。在激而不平者,宜节忿怒以养肝;在躁而不静者,宜节辛勤以养力;在琐屑而不坦夷者,宜节思虑以养心;在慈悲而不解脱者,宜节悲哀以养肺。此六种,皆五志七情之病,非药石所能疗,亦非眷属所可解,必病者生死切心,自讼自克,自悟自解,然后医者得以尽其长,眷属得以尽其力也。(《知节》)
·注释·
① 撙(zǔn)节: 抑制,节制。② 坦夷: 坦率平易。③ 自讼: 自责。④ 自克: 自我克制。
·鉴赏·
《理虚元鉴》是一部中医虚劳证治专著,成书于1644年。1771年刊行于世。全书共上下两卷,上卷阐述虚劳的病因病机、虚劳的调治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下卷为其治疗虚劳的方剂及用药讹辩。
该书对于虚劳的理法方药俱备,并有“虚劳当治其未成”专论,明确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观。对于虚劳的预防,提出了六个方面的预防措施,即六节、八防、二护、三候、二守、三禁,对当今社会极具现实意义。本节所列举的原文即其中的“六节”。
“知节”,即保养精神。七情五志之变,最易伤人精神,抑郁成劳,此既非药石所能疗,亦非眷属所能解,须就性情所偏以为治。中医学认为,一个人形体(生理)上患病以后,可直接影响其情感、意志、性格、思维、记忆和感知觉等心理活动,这是因病而郁;反之,精神情志超过个体生理适应能力,也会导致躯体病变或损伤,即张景岳称为“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郁”与“病”是互为因果的。
汪绮石指出治疗虚劳必须首先着重调理患者的精神情感,何况“虚劳之人,其性情多有偏重之处,每不能撙节其精神”。然人的精神性情错综复杂,对机体的病理影响亦各有不同,因此“须各就性情所失以为治”,因人制宜,各就其偏地提出六节的情志疗法——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忿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此六节虽是汪绮石对虚劳病人提出的预防措施,对现代人修身养性亦是很好的规诫。
“在荡而不收者,宜节嗜欲以养精”,人之所以多病,主要原因是精血耗损,正气虚弱。因此,汪绮石提出人要心境开阔,蓄养精气,勿伤真元,尤其是气血亏虚之人,更应保养真元。当如《黄帝内经》中所示“恬淡虚无”,节制欲望,这样才能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否则即使有了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也难以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在滞而不化者,宜节烦恼以养神,在激而不平者,宜节忿怒以养肝,在燥而不静者,宜节辛勤以养力,在锁屑而不坦夷者,宜节思虑以养心,在慈悲而不解悦者,宜节悲哀以养肺”,告诫世人要心平气和,喜怒有节,劳逸适度。寥寥数语,悟出了人体身心健康的秘诀。众多针对长寿人的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点,凡性格从容、脾气温和的人,往往较少疾病;反之,长期处于“烦恼”、“忿怒”、“悲哀”等强烈精神刺激下的人,可导致人体生理平衡失调,从而产生一系列疾病,甚至可在疾病情况下雪上加霜。《内经》中对此有详细的描述,如一些人大怒之后,可致气血阻绝或气升血溢而形成煎厥或大厥。而现代的中风也有不少是由于情志的过激而引起。
当然,此中的“节”还包括饮食有度,劳逸适中。患病之人尤其当注意饮食宜忌,不暴饮暴食,不偏食膏粱厚味,不养尊处优,做到“饮食所禁,亦同药饵”。
正如汪绮石所说“七情不损,则五劳不成”,人的情志活动和机体的病理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因人而异地调和情志,预防疾病的发生或者加重是治未病的重要理念之一。这也是对《内经》中“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旨的重要发挥。
精神情感是人的内在活动,一旦情志异常,其治疗主要取决于自身,而非依赖于医家或者家人。鉴此,汪绮石指出:“五志七情之病,非药石所能疗,亦非眷属所可解。必病者生死切心,自讼自克,自悟自解,然后医者得以尽其长,眷属得以尽其力也。”他认为,患者的精神情志在疾病恢复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医家只不过起着指导和帮助作用。汪绮石明确地把患者自身的认识放在治疗的重要地位,这与现代治疗学日趋强调须充分重视患者在疾病康复中的主导地位,应把医治的重点放在患病的“人”上的宗旨是十分契合的。(陈正)
·原文·
虚人再经不得一番伤寒,或一番痢疾,或半年几月疟疾,轻伤风感冒,亦不宜辄受。所以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此八者,病者与调理病患者,皆所当知。即医师亦须深明五运六气之理,每当时序推迁,气候偏重,即宜预为调摄挽救,以补阴阳造化之偏,而制其太过,扶其不足。经云: 毋翼其胜,毋赞其复,闲其未然,谨其将然,修其已然。即此之谓也。(《知节》)
·注释·
① 辄: 总是。② 翼: 帮助,辅佐。③ 赞: 帮助。④ 闲: 阑也。⑤ 谨: 慎重,小心。⑥ 修: 整治。
·鉴赏·
本节是《理虚元鉴》关于虚劳预防的内容之一——知防。汪绮石认为虚劳之人体力衰惫,难以御病,所以“再经不得一番伤寒,或一番痢疾,或半年几月疟疾”,即使“轻伤风感冒,亦不宜辄受”。故虚劳之人当尤其注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
汪绮石提出“知防”,即“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此八防根据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而立,其主要精神是根据四季气候预为调摄,求得机体能适应四时阴阳变化,防止感邪伤正。这也是中医学“人与天地相应”的思想体现。
四季中,春主风,夏主暑热,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四季当令之气太过则易伤人体正气,体虚之人首当其冲。因此,要根据四时之气做好防护。
春季多风,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很大,所以春季养生应该“防风又防寒”,不可顿减衣服,过早脱去冬衣,这就是所谓“春捂”的道理。春天宜晚睡早起,到室外多活动,舒展形体,活动筋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夏季是阳气最隆盛的节气,气候炎热,万物生机旺盛。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一旦暑热太过或者人体不能适应外界气候,则易导致疾病发生。中医学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常见腠理开而多汗伤津,可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如果不及时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由此观之,盛夏应“防暑热”,养生应该做好防暑降温,防止中暑。但是,汪绮石又提出“又防因暑取凉”,这是告诫人们在炎热的夏天,人们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春夏养阳”。例如,空调不可太冷,电风扇不要对着吹,午睡或晚上睡眠时要保护好腹部,避免受凉。饮食方面不可贪凉饮冷,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等。
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部地区,既炎热又潮湿多雨。这个季节的空气湿度最大,加之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致人体易感受湿邪而发病。中医学认为,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好伤人体阳气。湿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等症。
秋季气候逐渐处于“阳消阴长”的状态,正气转凉转燥,气候寒热多变进入“多事之秋”,初秋昼热夜凉,“一场秋雨一场寒”,及至中秋以后,气候逐渐干燥,秋燥容易耗伤津液,引起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燥咳嗽等症。所以秋天里应吃一些养阴润肺、清凉生津的食物,如百合、牛奶、白木耳、梨、广柑、莲子等。
冬季天气渐冷,阳气潜藏,阴气偏盛。人们的御寒能力渐渐减弱,人体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所以冬养生首要做好御寒防冷,适当地参加一些户外运动,出门时要保护好头部、颈部,饮食方面吃一些热量较高的食物和新鲜的蔬菜水果等。根据“因人制宜”的原则进行“冬令进补”。
除了对患者提出告诫,汪绮石还要求医师深明五运六气之理,对时序推迁,气候偏重,宜预为调摄挽救。调整人体阴阳来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做到制其太过,扶其不足。如此才是全面防护、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陈正)


推荐内容


医学知识

更多

医学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