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素》的产生及在国内的早期流传

所属栏目:经典医籍

《太素》即《黄帝太 (泰) 素》,也是《黄帝内经太素》 一书的简称,是最古的《黄帝内经》18卷的另一类传本。其 名称最早在西汉刘歆的《七略·诸子略·阴阳家》中已经著录 有“《黄帝泰素》二十篇”。据《汉书·艺文志》的注文所 载,原书为战国时期的韩·诸公孙 (“孙”字一作“子”) 所 作。这也是最早将《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九卷》二 帙) 重新分类改编的一种传本。全书20篇,每篇各有一个篇 目,实际上也即将各种早期简帛医籍的内容分为20大类。这20篇 的名称是: 1、摄生; 2、阴阳; 3、人合; 4、藏府; 5、 经脉; 6、腧穴; 7、营卫气; 8、身度; 9、诊候; 10、证 候; 11、设方; 12、(缺佚不详) ; 13、九针; 14、补泻; 15、伤寒; 16、寒热; 17、邪论; 18、风论; 19、气论; 20、 杂病。由于现存《太素》一书不全,故以上第12篇篇目不详。
在此以后的医家抄录过程中,曾经过多次的修定,其中明 确可考的有秦代医家为避秦始皇名讳而改过的文字(据《太 素》卷14杨上善注: “ ‘真藏’ 古本有作 ‘正藏’ ,当是秦始 皇名 ‘正’ ,故改为 ‘真’ 耳。”) 以及西汉刘向等人的校录 整理。其后又有人在本书中,掺入了晋以后人混于《针经》 (《灵枢》) 中的文字 (见现存本《灵枢·阴阳系日月》篇及 《太素》卷5阴阳合一篇有用地支记月之文,考地支记月系东 汉以后事,而此段文字不见于《甲乙经》,故知为晋以后人所 掺) 和其他《黄帝内经》古传本文字,但这些校定增补年代与 医家姓氏均不详。
唐代初期,唐政府指派以杨上善为首的官员,对古代医书 进行一次核定和整理,其中包括《太素》和《明堂经》等书。 当时,杨氏将《太素》一书在原来20篇的基础上,重新扩充为 30卷,除在每卷中又各细分为若干篇,并另立篇目外,在各卷 之首,仍保留了原20篇的篇目。杨氏更为全书编写了注文。
北宋政府在嘉祐二年 (1057) ,虽曾准备校定包括《太 素》在内的八部古医书,但其后一直未见有经过校定的《太 素》的任何刊本、史料与佚文,仅见林亿等人校注《素问》、 《甲乙经》等书时,引用的《太素》原文和杨氏注文。
到了南宋以后,此书流传渐微,而内容也大半阙佚,《宋 史·艺文志》所载仅存3卷。南宋医家对此书重视程度也远不 如前代 (如陈言《三因方》卷2中将《太素》一书比作经、 史、子、集的子类) ,至于金元医家在其著述中也罕见引用。 明代以后已不再见国内的《太素》传本。


推荐内容


医学知识

更多

医学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