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唐中宗修《大唐姓族系录》

所属栏目:中国家谱史图志

第四节 唐中宗修《大唐姓族系录》

唐中宗神龙年间至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唐朝又一次修改《姓氏录》,这一次是谱学家柳冲向皇帝建议修改的。《新唐书·柳冲传》称“冲好学,多所研总。 ……中宗景龙中,迁左散骑常侍,修国史”。柳冲是当时著名的谱学家,他指出,魏晋至今,“门胄兴替不常”,“冠冕之家,兴衰不一”,“岂可以曩时之褒贬,为当今之轨模”,他表示:“臣愿得叙大唐之隆,修氏族之谱。 ”中宗听从他的建议,命尚书左仆射魏元忠、史官张锡以及萧至忠、岑羲、崔湜、徐坚、刘宪、吴兢等八人与柳冲依据《姓氏录》重加修撰。 其修撰原则是:“仍令取其高名盛德、素业门风、国籍相传、士林标准;次复勋庸克懋、荣绝当朝、中外相辉、誉兼时望者,各为等列。 其诸蕃酋长晓袭冠带者,亦列一品。 目为《唐姓族系录》二百卷。 ”书成时间为先天二年(713年)三月,开元初年(713年)皇帝复“诏冲与薛南金复加刊窜乃定”,至开元二年(714年)七月完成。《新唐书·艺文志》将此书名为《大唐姓族系录》。
将唐代官修谱牒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官修谱牒相比较,有许多变化和新的特点:
1.官修谱牒目的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世家豪族统治,其官修谱牒目的是为了区别士族和庶族,保证士族晋升官阶的特权不受侵犯,以维护士族的政治、社会地位,维护世家豪族垄断朝政的家族集团利益。 为此,魏晋南北朝一方面制定九品中正制的官吏选拔制度, 保证士族世袭垄断朝政;另一方面官府编修谱牒,防止庶族假冒。 唐朝建立时, 面临着魏晋以来的士族尽管政治经济上出现衰落迹象,但在社会上仍有着相当高的地位,以致出现唐初一些显贵达官纷纷与他们联姻的情势。 唐王朝统治者并非旧士族出身,为了巩固新建王朝的统治,于是采取官府编修谱牒的政治手段,排斥、压制旧士族,提高李唐皇族的社会、政治地位。
2.官修谱牒姓氏排列次序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姓氏以当时社会上的门第、名望高低为标准进行排列,将庶族排斥在外,决不允许庶族入谱。 唐朝编修谱牒中的等级,则“不论数代以前”,以皇族、后族为先,官品高者紧随其后,旧士族不是被降等次就是被赶出谱外。
3.唐王朝更加重视官修谱牒的工作。在魏晋南北朝,由朝廷设立谱局的官吏“令史书吏”撰修官谱,有一部分官谱则由以治谱为业的谱学家个人完成。 到了唐代,最高统治者直接主持官谱的撰修工作,并指定宰相等高级官吏组成专门班子来完成官谱的缮写定稿工作;也有部分官谱由精于谱学的谱学家、史学家完成撰修。 唐王朝对官修谱牒的重视程度,显然超过了魏晋南北朝。


《新唐书·柳冲传》


经过以上几次重大的以谱牒为政治手段的打击,六朝以来的士族豪门渐趋衰落。 到了唐代中期以后,出现了“富商豪贾,尽属缨冕之流”的局面,表明步入官场的寒门士人、新崛起的庶族地主,通过“崇树今朝冠冕”的官修谱牒著作,达到了提高政治、社会地位的目的。 这说明,李世民、武则天等之所以编修官谱,并非为了从根本上消灭士族,而主要是为了压制旧的士族,树立以李氏士族和武氏士族为最高地位的新的士族群体,改变以往衡量族姓等级的标准,用谱牒形式将当时各派政治力量的既得利益固定下来,即以唐朝皇室和功臣为主要成分的新的士族集团代替山东士族和东南望族为主体的旧的士族集团,以此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巩固唐王朝的封建统治。 唐代后期诗人刘禹锡的著名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对当时新旧士族势力消长变化的真实写照。


推荐内容


图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