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的一颗明珠——《申报》

所属栏目:早期报刊

《申报》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国门洞开,西方商人云集沿海口岸,外国传教士也乘机入境。传教士为扩大教会规模,首先在南洋创办报刊,之后才逐步招引外国商人来华办报。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和各国对华贸易的枢纽,以商业为目的的华文报自然诞生于申城。最早在上海出现的新闻报是《上海新报》,创刊于1861年11月,该报办刊宗旨,以报道经济和商业信息为主。
在《上海新报》独步上海11个年头之后,又一份新闻报——《申报》呱呱坠地。早已名扬上海滩的《上海新报》哪里把一棵幼小的新苗放在眼里,但出于礼节还是发了“窃幸同志有人,尤望日新月盛”的贺词。没想到,就是这棵无名小草,仅仅用了半年时间,竟将这个以长者自居的《上海新报》活生生挤死。这棵新草,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申报》。


《申报》,1872年4月30日(同治十一年三月廿三)创刊,始创者为英国茶叶商人美查。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介绍:“美查初与其兄贩茶于中国,精通中国语言文字。某岁折阅,思改业。其买办赣人陈莘庚鉴于《上海新报》之畅销,乃以办报之说进,并介其同乡吴子让为主笔(引者注:开办后实际主笔为蒋芷湘)。美查赞同其议。”后来的情况就是经营者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使该报由小到大迅速发展起来。《申报》创刊时有这样一段发刊词:“新闻纸之制,创自西人,传于中土。向见香港唐字新闻,体列甚善,今仿其意,设申报于上洋。”该报最初仅出版600份,而且是二日刊,印报所用均为当地所产连吏纸,报价每份8文铜钱,比使用进口白纸的《上海新报》 (每份30文)便宜近3/4,内容仿当时的《京报》格式,刊登谕旨、宫门抄、考试文章和试题、诗歌、传奇、小说、各地盗案、命案以及火警、怪异等社会新闻,边角处也有商业信息、告白等。该报一问世马上吸引了众多读者,5天以后改为日报,4个月后销量达到了3000份。这场不宣而战的商业竞争,很快使《上海新报》陷入被动,销量暴跌,于是不得不采取改版、降价等手段支撑,由于无利可图,1872年12月31日,便彻底关张。而《申报》则成了大上海的惟一一家中文日报。为进一步扩大销路,《申报》又聘请了一批外国记者,及时报道国际国内新闻,使该报声誉鹊起,1876年销量达5000份,1900年达2万份。
《申报》能有如此成果,主要是经营灵活,技术水平不断进步,更兼发行策略对路。该报在很多方面都开了中国新闻史之先河。如在经营管理方面,一开始就采取努力降低成本的办法,印刷用当地所产连史纸。报纸发行时又多设代销点,并请人给更商号上门送报,另雇报童沿街叫卖。此外,他们还采取大力招登广告、开办其他产业等办法增加资本。
在办报内容方面,从办报人员到报纸样式,都尽量中国化。申报馆除美查总管外,其他职能均由华人担任。因为是英人办的报纸,清政府不敢过问,言论比较自由。该报特别注意社会新闻的报导,尤其是猎奇性、趣味性强的新闻,用以抓住读者。1881年12月24日,上海与天津租界问始通有线电报,美查即嘱咐天津访员用电报传递清廷重要动态、谕旨等。1882年1月16日,国内第一份电报通讯在《申报》上刊出。1882年10,该报还用电报将当时顺天府乡试的榜文传到报社,次日刊出,结果引起轰动。因为过去发榜(在天安门东侧北红墙处),须由报录者抄下,然后或通过驿站传递,或直接快马投递,至少要10天才能到上海。这次仅一夜便得到了消息,真让人不敢相信。直到半月后报录者来了,证实了消息的准确才欣喜若狂,由是《申报》信誉陡升。
由于经营有方,几年时间,美查不仅收回全部投资,还用剩余资本创办了点石斋印书局、图书集成铅印书局、申昌书局、燧昌火柴厂及江苏药水厂等附属企业,经营成果都比较理想。
1889年10月,美查忽生思乡之念,遂将《申报》馆改成股份公司,自己则携部分资金归国。后来《申报》经几次易主,主权移交国人席子配,时间是1907年。民国以后的《申报》在社会上曾几次领导时代潮流,但也发生过两次重大惨案,即名报人邵飘萍1926年因利用《申报》揭露段祺瑞镇压群众运动而遭枪杀;史量才以《申报》为阵地,攻击蒋介石独裁统治而于1934年被暗杀。申报馆在民国期间还曾出版过《申报》月刊,属综合性、知识性读物。后来的《申报》则逐渐由国民党CC派统治,直至1949年5月26日上海解放。
《申报》自1872年创刊到1949年停刊,先后出版发行达77年之久,是旧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报纸,对中国现代报刊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申报馆在民国期间还曾出版过《申报》月刊,属综合性、知识性读物


推荐内容


图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