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派的政治喉舌——《清议报》与《新民丛报》

所属栏目:早期报刊

“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首脑康有为、梁启超被迫流亡海外,但他们只怨恨慈禧太后及追随慈禧的那些顽固派,对光绪帝仍抱有幻想,企图用改良的办法重组新政,因此他们在海外继续组织人力财力,坚持出版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刊物。梁启超最初到日本时所办刊物叫《清议报》,旬刊,连史纸印刷,书册式装订,1898年12月23日(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一)创刊,编辑和发行人名义上是英籍华商冯镜如,实际主编是梁启超。馆址在横滨居留地百三十九番。刊物栏目分论说、名家著述、新书译丛、外论汇译、群报撷华、支那近事、外国近事及政治小说等。其中论说一栏完全是政治性的,尤其最初数期,所评述的都是关于戊戌变法方面的,既有回顾,又有追忆。如第一期“本馆论说”,就刊有《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论皇上舍位忘身而变法》,而《戊戌政变记》一文更以三章的篇幅详细记述了变法全过程,读之令人唏嘘。在介绍学说方面,更多刊载仁人志士的学术主张,其中最有价值的学说莫过于烈士谭嗣同所著《浏阳谭氏仁学》。因《清议报》内容多抨击慈禧太后及荣禄、刚毅等保守派,且歌颂光绪皇帝如何“圣明”,所以一直被慈禧把持的清政府所禁,不许传入境内。1901年12月21日刚出完第100期,报馆忽遭大火,一应设备尽毁,《清议报》无奈停刊。

梁启超最初到日本时所办刊物——《清议报》


不久,梁启超联络冯紫珊、黄为之、邓荫南、陈侣笙共同向旅日华商借款,继续出版刊物。新出版的期刊名字就叫《新民丛报》,创刊于1902年2月8日(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初一),出版地址仍在日本横滨。为什么叫《新民丛报》?梁启超在该报创刊时就已说明:“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我国,当先维新我民。中国之所以不振,由于公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而医药之。务采取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德育之原本。”可见其宗旨就是拟用启发教育和开发民智的手段,来改造人民的素质。
为吸引读者,《新民丛报》创刊号封面是套色印刷的中国地图,上方绘一雄狮,喻指中华民族只要努力维新,必将如雄狮一般称雄世界。
从《新民丛报》版面看,早期分有“图画”、“论著门”、“批评门”、“丛录门”四大栏目,“图画”栏每期刊载精美清晰的事实新闻图画和照片;“论著门”中列有“论说”、“学说”、“时局”、“历史”、“传记”、“法律”等分栏;“批评门”中又列“政界时评”、“人物时评”、“介绍新著”、“杂评”等分栏;“丛录门”下有“谈丛”、“译丛”、“小说”、“文苑”、“诗界潮音集”、“杂俎”、“纪事”等。

  《新民丛报》始终围绕培养民德、开发民智、造就新民的宗旨大做文章。从创刊起,梁启超本人就以“中国之新民”为笔名,在该刊发表长篇政论《新民说》,约11万字,断断续续连载了34期。梁氏在文中急切呼吁全体国民应尽快摆脱封建奴性,树立独立、自由和爱国家爱民族思想。他认为:中国之所以日益衰弱,不光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廷的黑暗腐败,而且因为国民素质太低,缺乏公德、私德、国家思想、义利思想、权利思想以及缺乏进取、冒险、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尚武等精神。而“国也者,积民而成”,“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浑浊,而国尤能立者”。因此,中国要想富强,必须要走新民之路。他的这些见解,笔者觉得不仅在当时非常切合中国国民状况,百年之后的今天,也仍有反思必要。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政论最多,主要是向读者强调国民的权利与义务,国家与国民的关系等不为常人所注意的问题,极力鼓吹“民族御侮”和“民权救国论”,广泛介绍西方古今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的思想和学说,痛切批判封建专制统治,放言中国几千年来只有奴隶没有国家,只有朝廷没有国家,从而引起读者强烈反响。因其论说新颖,切中时弊,所以《新民丛报》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外,发行量初为2000册,不到一年就增至9000册,最高达14000册,影响非常大。为方便传播,《新民丛报》在国内设有90多个代销点,在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都设有发行点。
《新民丛报》何以影响如此之广呢?主要是因为梁启超本人阅历丰富,思维敏捷,而他的文章文体又恣肆生动,热情奔放,使多少知识青年为之倾倒。1902年5月,黄遵宪给梁启超的信中甚至称《新民丛报》“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毛泽东少年时代所接触到的第一份杂志就是他表兄送给他的《新民丛报》,他见了以后十分震惊:天下竟然有这么好的读物!从此爱不释手,反复阅读,直到可以背诵下来。1918年,毛泽东曾组织发起“新民学会”,明显是受了《新民丛报》影响。后来毛泽东又曾在《政治周报》上用“子任”的笔名发表文章,也是出于对梁启超(号任公)的个人崇拜而取的。
1903年底,梁启超从美国考察回日本后,政治态度发生重大转变,公然宣布与共和“永别”,《新民丛报》由此走向倒退,甚至反对和攻击民主革命,大肆宣扬“预备立宪”、“开明专政”等公开保皇言论。其实他以前发表痛恨朝廷的文章,目的也不是要推翻它,而是要改造它,所以他是最大的保皇派之一,该刊也就是保皇派最主要的舆论阵地。后来因为与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会刊《民报》展开了激烈辩论,结果以失败告终。该刊遂无奈停刊。
《新民丛报》自1902年创刊,到1907年11月20日终刊,共发行96期(戈公振1927年所编《中国报学史》介绍为共发行72期,后来许多新闻史料沿用此说,均有误)。
如今,《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都已成为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


推荐内容


图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