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再上《请伐吴疏》

所属栏目:羊祜传

羊祜带着《请伐吴疏》 回洛阳面君的时间,大约在晋武帝咸宁二年十月。羊祜回到镇所襄阳的时间,当在该年十一月。踌躇满志赴京,失落遗憾离京,可以想象羊祜的心情十分沮丧。不过,沮丧归沮丧,羊祜还是心有不甘,于是又给晋武帝上了一道 《再请伐吴疏》 。
羊祜的《再请伐吴疏》今天不见全文,从《晋书·羊祜传》、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晋武帝纪 (上下) 》中可见其主旨和片言。贾充、荀勖、冯紞等众多朝臣反对 “平吴”的理由是担心秦州、凉州胡人、羌人借机作乱。针对这些理由,羊祜在《再请伐吴疏》中高屋建瓴地指出: “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那么,羊祜对秦、梁二州胡人形势的判断有没有根据,是不是为了促使晋武帝决心平吴而做出的主观臆断呢?
当时秦、梁二州,威胁大晋的主要敌酋是秃发树机能。秃发树机能是河西鲜卑人,在祖父秃发寿阗去世后接任鲜卑首领。晋泰始四五年(268—269)间,秦州一带连年干旱,数十万人及牲畜嗷嗷待救。秦州灾区胡汉混杂,其中河西鲜卑人数最为众多。
荆州刺史胡烈转任秦州刺史后,不体恤民众,一味采取高压手段处理民生、民族问题。先屯兵于高平川 (今宁夏固原市一带),后又派兵进占麦田一带 (今甘肃、宁夏交界地区)的 “河西鲜卑”聚居地。加重了秦、梁二州民众痛苦。晋武帝泰始六年(270)某月,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抗胡烈暴政。
泰始六年 (270)六月戊午,胡烈与秃发树机能在万斛堆交战战死。此后,晋武帝命司隶校尉石鉴行安西将军,都督秦州诸军事。石鉴一到秦州,不是与众人齐心打败秃发树机能,而是乘机要借强敌之手,欲置秦州刺史杜预于死地。石鉴以抗命不遵将杜预递解回朝廷后,自己兴师动众讨伐秃发树机能,结果连吃败仗。
晋武帝发现石鉴不是秃发树机能的对手,再命汝阴王司马骏为镇西大将军,都督雍、凉等州诸军事。交战一年多,秃发树机能不但没被消灭,反而联合了氐、羌、匈奴等部落共同反晋。羊祜是在仔细研究了秦梁二州乱局起因、经过,对其局势发展做出的准确预测。那句 “吴平则胡自定”是说待平定吴国后,自然能迅速讨平胡羌,而不是吴平之后胡羌自己会平定。历史的进程,会检验羊祜这个论点是否正确。
唐以后流传最广的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编写者为房玄龄、诸遂良、许敬宗等二十一人。唐本晋书参阅史料为唐代以前二十多种版本的《晋书》,当时除了沈约、郑忠、庾铣三家 《晋书》遗失不存,其余都还在。除此之外,还有大量诏令、仪注、起居注、奏疏以及文集等史料供编写者采择。在当时大量文集中,就包括羊祜文集。可惜,羊祜的 《再请伐吴疏》未被采择入史。
从现有史料看,羊祜的《再请伐吴疏》仍然遭到贾充、荀勖、冯紞等人以及多数朝臣反对。反对羊祜的 《再请伐吴疏》,并不代表大多数民意,只能说明大多数朝臣当时已经屈服于贾充的 “淫威”。得知自己的 《再请伐吴疏》再次遭到贾充等人阻扰,羊祜仰天长叹曰: “天下不如意之事十常居七八,故常有当断不断。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
在襄阳岘山,羊祜曾面对浩浩东去的汉江,与属下邹湛等人叹息人生的短促和遗憾。羊祜此次当众喟叹,既忧心如焚又十分无奈。面对 “天与不取”、“当断不断”且一时无法改变的局面,羊祜这次喟叹和襄阳岘山叹息一样,在历史时空久久回响并引起共鸣。此后,每当人们面对无法避免的遗憾,都会效羊祜喟叹一句: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七八也……”。
羊祜对自己的 《请伐吴疏》再次被阻发出喟叹,当在晋武帝咸宁二年 (276)年底,其时羊祜年满五十六岁。父亲羊衜、母亲蔡贞姬的因缘契机,是姥爷蔡邕在山东泰山躲避战乱。羊祜自记事起,亲历目睹了战乱让锦绣河山面目疮痍,让黎民百姓流离失所。就姥爷家来说,早已家破人散。董卓之乱被平息,蔡邕却冤死狱中。汉献帝建安元年 (196),羊祜的大姨娘蔡文姬二十三岁时被匈奴掠去,成为南匈奴左贤王王妃,居北地十二年并育有二子。建安十三年 (208)曹操感念其与蔡邕之交情,派出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蔡文姬赎了回来。当初因战乱被抢掠离开故土,十二年后被以黄金白璧赎归故土,都是亲情割裂扯心裂肺的痛苦。
据当前史学界未定论的研究,蔡文姬享年七十六岁,约卒于魏齐王嘉平五年 (253),是年羊祜三十三岁。一代名臣和一代才女生命重合三十三年。文姬归汉十三年后,羊祜才出生。蔡文姬归汉远离政治,隐居于今陕西蓝田,史料中未记载羊祜看望姨妈蔡文姬。以人之常情,未出仕前的羊祜,有足够时间专程看望蔡文姬,而且应该不止一次。蔡文姬的 《胡笳十八拍》等诗文,羊祜也应该读过。
特殊经历和自己肩负的重任,使羊祜对华夏一统的渴望,较他人更迫切几分。生活在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代的文人志士,无论他属于那个政治集团,渴望华夏一统消弭战乱的心情都是一致的。据此,特从 《三国志·魏书》中,拎出一个知名度不高的历史人物,来衬托羊祜对华夏统一的渴望。
在吴蜀虢亭大战火烧连营一举成名的陆逊,因幼年早孤,投靠其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陆康有个儿子叫陆绩,按辈分,陆绩是陆逊的叔父。陆绩生得伟岸挺拔,博学多才,天文、历法、算术都很精通。东吴大将、江东名士虞翻、襄阳名士庞统二人都比陆绩年长许多,却都和陆绩结为忘年之交。孙权执政之后,任陆绩为奏曹掾史。陆绩因才高耿介,遭到同僚忌惮,后来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给兵员二千。陆绩因走路腿瘸,且热衷于钻研天文、历法、算术,在攻城略地等军事活动中并未留下显著军功。即便军情紧急,陆绩仍然著述不辍。他的《浑天图》、注 《易经》 ,解 《太玄》 ,都已经流传后世。他因病预测自己快要离开人世,就给自己提前写下挽词。曰: “汉志士吴郡人陆绩,幼时读《诗经》、《尚书》,长大后研习三《礼》、《周易》 ,奉命南征,遭遇疾病,寿不长永。呜呼! 悲叹我要离开人世……自现在算起,六十年后,天下将重新归于一统,遗憾的是我看不到了。”
《三国志·吴书》 中陆绩的传记仅仅三百余字,既没写他出生年月,也没记载他卒于何年。幸好,史家告诉我们陆绩去世时三十二岁。孙权当政吴国的时间是汉献帝建安五年 (200) ,假定陆绩被孙权任为奏曹掾史时为二十二岁,陆绩大约卒于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前后。按照陆绩预测的六十年华夏再次归于一统,时间是晋惠帝元康二年 (292)。实际情况是,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华夏再次实现一统,这个时间比陆绩预测的时间早了十二年。陆绩的可爱之处,不在其博学多才,而在其期盼华夏早日一统的拳拳之心。陆绩逝世前夕,华夏已经是三国鼎立局面,孙权由吴王改称吴大帝已经两年。身为榆林太守的陆绩,却称自己是“汉志士”,其实在陆绩的精神上已经实现了华夏一统。
离实现华夏一统的曙光出现还差十四年的陆绩,尚且在离开人世前念念不忘华夏一统,何况认为可一蹴而就就能实现华夏一统的羊祜?那么,此时的羊祜,最为惋惜焦虑的究竟些什么?
《晋书·羊祜传》在写到羊祜首上《请伐吴疏》之前,有这么一句话: “ (羊)祜缮甲训卒,广为皆备,至是上疏……”。这句话告诉我们,羊祜以为自己的上疏能够立即得到晋武帝批准,所以在上疏之前,荆州八万军队,已经做好了伐吴的准备。第二次《再上请伐吴疏》被阻,羊祜不能老让自己军队处于引弓待发的战备状态。当羊祜不得不解除伐吴战备状态时,心里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更为难以释怀的是,自请留王濬督益州诸军事,四年多过去,王濬在长江上游针对吴国建造战船早已完工。和羊祜面临同样的情况,王濬也以为平吴之战很快便会打响,他也招募了大量船工和训练将士使用新造大船。
三国时期,北方频繁的战乱,造成人员和财力逐步集聚江南。吴国为了发展长江水师和适应航海需要,大力发展造船业。建安郡的侯官(今福建闽侯)是吴国的造船中心,专门设置了典船都尉,监督罪徒造船。在《吴志·孙皓传》 中,亦有贬谪大臣去建安郡造船的记载。早在大帝孙权黄龙二年(230),东吴的万人船队就到达过夷州 (今台湾岛),首开大陆与台湾岛的通航记录。赤乌元年(239),孙权派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率东吴船队,先后访问林邑(今越南中部)、扶南(今柬埔寨)、大秦(罗马帝国)等一百多个国家。大秦商人、林邑等国的使者也都回访过吴国。
吴国在长江中的大船,有的上下达五层,能容纳军士三千余人。而王濬针对吴国建造的大船,也可容纳军士二千余人。假设王濬在上游已建成十艘战舰,二万余人是否继续集结和继续操练,都是很难的抉择。因羊祜对王濬给予厚望,王濬对羊祜回应以足够的尊敬信任,二人常常派信使互通敌情,研讨平吴之策。平吴之战搁浅,羊祜不仅自己心里难以平静,还得设法说服王濬稍安勿躁。
除此之外,孙皓在吴国的暴政更加变本加厉。其残杀大臣、虐杀宫女,毫无章法且丧心病狂令人发指。羊祜特别担心孙皓突然死去或者被东吴君臣废黜另立明君,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届时再发动平吴之战,将会费时费力十倍。中国历史在此阶段似乎变得有些儿戏,吴末帝孙皓的登基,似乎就是为了加速三国归晋的进程。假设孙皓是个治国明君,没准华夏统一的时间,还要拖后多少年。


推荐内容


人物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