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纪君祥及其《赵氏孤儿》

所属栏目:武汉大学名典

纪君祥(一作天祥)也是大都人。据《录鬼簿》称,他“与李寿卿、郑廷玉同时”。他写的六个杂剧,除了《赵氏孤儿》之外,都亡佚了。但这一仅存的剧本,却使他在戏曲史上占有较高的地位。
《赵氏孤儿大报仇》(一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是元剧中稀有的悲剧之一。[1]它描写的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其基本情节见于《左传》、《史记》、《说苑》、《新序》等书,作家在创作时,又加添了许多想像和补充,使之更加动人和完整。
在春秋时代,晋灵公手下有两位大臣:屠岸贾和赵盾。奸恶的屠岸贾向灵公进谗诛灭了赵氏全家,连赵盾的儿子驸马赵朔和晋国公主所刚刚生下的一个男孩也不肯放过。于是,一些正直的人和屠岸贾展开了尖锐的斗争。赵朔门下的医士程婴,冒着生命危险,将初生的孤儿放在药箱里,带出赵朔的府门。奉着屠岸贾之命把守府门的将军韩厥,为了保守秘密,在程婴逃走以后,随即自杀。程婴将孤儿带到了公孙杵臼家中,为了保护这个孤儿,他们商定了一条秘计:程婴将自己刚生下的儿子当作赵氏孤儿,送到公孙家里,然后到屠岸贾处告发。于是这个假孤儿被杀,公孙杵臼撞阶基而亡,而真孤儿则在程婴的辛勤养育之下长大成人。屠岸贾收程婴为门客,同时将这个真孤儿认作义子,一直到了他已经二十岁,程婴怕自己老死,冤沉海底,才向这个青年泄露了真情。屠岸贾终于受到应得的惩罚。
不难看出,这个剧本的情节是非常富于悲壮情调的,而这种悲壮情调的形成,则基于剧中正面人物韩厥、程婴、公孙杵臼的悲剧性格。他们为了正义,自觉地、毫不犹疑地献出了自己所最宝贵的东西——本人的生命或下一代的生命。这种高贵的性格,决定了剧情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断定:在这场誓不两立的斗争中,虽然非正义的力量最初是那么强大,而胜利终于不能不属于正义一面。而这,也正是作家创作意图所在。
纪君祥笔下的三位英雄形象虽然赋予有为了正义而自我牺牲的共同性格,但他们之间的区别仍然是鲜明的。韩厥是屠岸贾的部下,防止孤儿脱逃是他奉命执行的任务。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人,他对“忠孝的在市曹斩首,奸佞的在帅府内安身”[2]的社会现实异常不满,因而不愿意当屠岸贾的爪牙。程婴将孤儿藏在药箱内带出府门,使他的内心矛盾达到了饱和状态:如果不搜索,他就算对上司没有尽责,如果搜出上报,他又对不住自己的良心。但是,无可回避地,一个活生生的、无辜的婴孩终于突然呈现在他眼前。程婴对他的一番哀告和怀疑,更进一步使得他感到:在善与恶的斗争中,没有调和的余地,于是,这个顶天立地的男儿终于以自杀来捍卫了正义,取得了自己内心矛盾的解决。在短短一折戏里,纪君祥非常完整地揭示了这个人物的精神活动的全部过程。
和韩厥不同,程婴是个一心一意地维护赵氏孤儿,并通过这种维护来显示其为了正义可以牺牲一切的人物。他的高贵品质流露在他不同环境里的表现中。他在将孤儿带出赵府,被韩厥盘问的时候,显得有些慌张,以至于被韩厥识破;可是当他去告发假孤儿,屠岸贾问他和公孙杵臼有何仇隙的时候,他推说为了要救大家的和自己的孩子,又显得非常自然。他的忍辱负重、老谋深算,还表现在二十年的漫长岁月中和屠岸贾的假意周旋以及最后通过一个画卷将秘密泄露给孤儿等情节里。至于为了支持正义的斗争,而甘愿牺牲自己初生的孩子,是难能可贵的行为,则更不用说了。总之,在剧本中,程婴是一个仁至义尽,忠心耿耿,而又具有操心危、虑患深的人生经验的人物。在整个悲剧的发展中,他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他的高贵品质贯串着整个剧本,而他的活动则使整个剧本的情节贯串起来。
“往常我夜眠斗帐听寒角,如今斜倚柴门数雁行。”[3]这是公孙杵臼被屠岸贾排斥,罢职归农以后的心情。他对奸臣屠岸贾的憎和对忠臣赵盾的爱,决定了他接触到孤儿事件时的态度。于是,这位本来可以袖手旁观,悠游岁月的七十老翁,便也奋不顾身地、毅然地参加斗争了。他自觉自愿地提出了牺牲性命的计划来和程婴牺牲爱子的计划相配合。
(正末云:)程婴,我一言已定,再不必多疑了。(唱:)
〔红芍药〕须二十年酬报的主人公,恁时节才称心胸。只怕我迟疾死后一场空。(程婴云:)老宰辅,你精神还强健哩。(正末唱:)我精神比往日难同,闪下这小孩童怎见功?你急切里老不的形容,正好替赵家出力做先锋。(带云:)程婴,你只依着我便了。(唱:)我委实的捱不彻暮鼓晨钟。
(程婴云:)老宰辅,你好好的在家,我程婴不识进退,平白地将着这愁布袋连累你老宰辅,以此放心不下。
(正末云:)程婴,你说那里话?我是七十岁的人,死是常事,也不争这早晚。(唱:)
〔菩萨梁州〕向这傀儡棚中鼓笛搬弄,只当做场短梦。猛回头早老尽英雄。有恩不报怎相逢,见义不为非为勇。(程婴云:)老宰辅既应承了,休要失信。(正末唱:)言而无信言何用?(程婴云:)老宰辅,你若存的赵氏孤儿,当名标青史,万古留芳。(正末唱:)也不索把咱来厮陪奉。大丈夫何愁一命终,况兼我白发蓬松。

——第二折


接着,程婴提出怕他年老,在受不住严刑拷打时或者会泄露秘密,这位可敬的老人又唱道:“我从来一诺似千金重。便将我送上刀山与剑峰,断不做有始无终。”[4]在下一个场面里,屠岸贾逼着程婴用大棍子去打公孙杵臼。由于衰老的身体难以支持,公孙杵臼在精神恍惚的情况下几乎吐露了真情。也正是在这时,卒子将假孤儿搜了出来。为了杜绝以后的追查,他便当机立断,撞阶自尽。这些细节的安排,都使得公孙杵臼这一形象更加完整,更加真实。
该剧在结构和场面描写方面,具有显著特色。贯穿全剧的线索是奸臣屠岸贾的“搜孤”与程婴的“救孤”,而通过各个时段壮烈的斗争场面描写,突出为“救孤”这一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几个人物。全剧五折一楔子。楔子在该剧相当于序幕,提示屠岸贾用种种阴谋陷害赵盾,把赵氏三百余口斩尽,诈传灵公之命,逼迫驸马赵朔自杀,囚禁已经怀孕的公主。赵朔临死时嘱咐公主:如生男孩,取名赵氏孤儿,长大为赵氏报仇。预示即将展开的主要矛盾——杀孤与救孤。
全剧矛盾冲突的焦点,是如何挫败屠岸贾凶狠恶毒的杀孤阴谋,救孤的主角是程婴。围绕这一中心事件,每折写一尖锐的矛盾冲突,从而突出一个英雄人物悲壮感人的性格。第一折写受命包围监控公主府第的将军韩厥,他的使命就是不让将孤儿偷运出府,但当他从程婴的药箱中发现活生生的孤儿时,内心的正义感与使命感发生激烈的斗争,出于对屠岸贾强暴行为的义愤,终于让程婴救孤脱险,为了让程婴走得放心,毅然自刎。这一壮烈之举,扣人心弦,韩厥的形象屹立在人们心中。第二、第三两折,写程婴去与退休闲居家中的公孙杵臼谋划如何用程婴亲子替代赵氏孤儿,并救晋国幼童。程婴舍己为人的精神,公孙杵臼强忍严刑拷打、为保护程婴与赵氏孤儿而撞阶自尽的壮烈场面,感人至深。第四折写程婴巧妙地将包括楔子和前三折矛盾冲突的全过程画成一卷图像,故意遗落在地,让已长大成人、武艺超群被屠岸贾收为义子的程勃——实为赵氏孤儿拾取细看,并经程婴指点,赵氏孤儿受到生动形象的血泪史教育,恍然大悟,遂誓言复仇。这场戏的构思可谓用心良苦、精巧至极。于是,第五折就很自然地将戏剧冲突推上最高潮,赵氏孤儿——赵武完成大报仇的使命,屠岸贾落到骑木驴碎尸万剐、灭门绝户的下场,程婴得到赵武的敬爱赡养。在舞台演出的戏剧效果,会是非常强烈的。明人孟称舜《酹江集》评论该剧云:“此是千古最痛快之事,应有一篇极痛快之文发之,读此觉太史公传犹为寂寥,非大作手,不易办也。”如此评论这部壮烈动人的历史悲剧,是颇为允当的。


推荐内容


科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