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记》和《陶冶图编次》

所属栏目:名瓷工艺基础

《陶记》和《陶冶图编次》

从瓷器发明至今历时一千余年的名瓷生产中,广大瓷区的制瓷艺人的丰富经验主要靠 口授方式相传,由于封建社会长期统治和重文轻工制度造成的恶果,有关我国古代名瓷工艺 技术方面的比较确切而又详细的文献实在不多。就制瓷工艺技术而论,仅蒋祈的《陶记》和 唐英的《陶冶图编次》两部著作可算是比较详细地记述工艺的文献资料。
蒋祈《陶记》一文的著作年代是南宋还是元代尚有争论和不同见解[5~6]。这一著作是我 国第一篇专论景德镇制瓷工艺简况和瓷业经营情况的文献和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工艺方面的 论著。专论中记述了胎、釉的配制和采用的原料。文中记有“进坑(距景德镇东8公里多的 地方)石泥制之精巧,湖坑、岭背、界田(三处分别为今湖田以南的三宝蓬、景德镇南与乐平县 的交界和景德镇东北30多公里的界田村)之所产已为次矣”,指明了当时选用原料各产地的 质量优劣之差别。文中亦记述了用作制匣钵的原料和制模型的原料的产地,“攸山、山槎灰 之制釉者取之,而制釉之法,则石垩炼灰,杂以搓叶木栉火而毁之,必剂以岭背‘釉泥’而后可 用。”这段文字讲述了釉的配制,与现在所用传统的制釉方法基本一致。“或覆、仰烧焉,”说 明当时采用两种装烧的方法。烧成时,“以验生熟则有火照,”即以取试样的方法确定和检验 烧成温度是否适当。文中还简述了制作的分工,“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利坯、车坯、釉 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规制、各不相紊。”说明当时按工艺程序的分工 是各专其职的,各有其专长技术,从事有条不紊的制作工艺。此外,文中又概述了当时的销 售、经营、管理和税收等各种情况和当时景德镇瓷业不繁荣的原因。《陶记》一文虽然文字简 练,但对各主要制瓷工艺环节有了一个简要的记述,这在当时是十分重要和可贵的。为后人 研究制瓷工艺发展历史也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这方面的详细资料可参阅“景德镇陶瓷” 杂志1981年出版的《陶记》研究专刊。
《陶冶图编次》是由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吏唐英所著。唐英既是一个苦心钻研、勤 于好学制瓷工艺的人,又是一个才华横溢,精通文、画、书法、篆刻的人。在他督理陶瓷业务 期间,清代瓷器工艺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除了景德镇广大制瓷工匠、艺人的努力外, 唐英也有不可抹杀的功绩。1982年,为纪念他诞生三百周年,“景德镇陶瓷”杂志出版了专 辑,并在专辑中编写了唐英瓷务年谱长编和一览表[7]。唐英编的《陶冶图编次》是一份最详 细地记述制瓷工艺的历史资料,可以说是古代留下来的有关陶瓷制作的简要工艺学。尽管 记述简要,内容却十分完整,加上图示,使人更易于理解和接受。《陶冶图编次》中包括的陶 瓷制作工艺过程基本上按流程的顺序表示,完全是实际生产流程中各工序的写照。该文共 计有20幅图和工序的操作解说。解说中把工艺要点、步骤方法、工艺条件和事项均作了简 要阐明。该书的图1为“采石制泥”,文中阐明了原料产地、原料质量的辨别,用水堆处理的 方法和适于细、粗各类器皿的原料产地,生动地示出了在山区开采、堆碎和运送的情况。图 2为“淘练泥土”,文中叙述了以水缸淘洗的方法,“多以水缸淘泥,木钯扰标起渣沉过以马尾 细箩,再澄双层绢袋,始与注过泥匣钵,俾水渗浆稠……”又叙述了吸水制泥的方法,并指明 不同瓷胎需使用不同配方,示出了分缸淘洗、过箩、匣钵渗水以及练泥的情景。图3为“炼灰 配釉”,文中指出“无灰不成其釉”,突出了灰是配制釉的主要成分。釉灰是用石灰石和凤尾 草选叠烧炼,用水淘洗细者而成的。釉浆则是以釉灰和瓷石淘出的细泥按既定配方比例调 配而成。上等釉的比例为细泥与灰之比约10:1;中等釉的比例为8:2至7:3,粗釉之比 为等比或灰多泥少。图中示出了釉灰烧炼,釉浆调配等情景。图4为“制造匣钵”,文中阐述 了使用匣钵的必要,匣钵的原料产地、制作方法和预烧后作用的要求,图中示出了控制匣钵 和挑送的情况。图5为“圆器修模”,文中阐明了模子制作时必须放大,烧成后收缩到原样七 八成的大小,模型要修数次后尺寸方能吻合,必须按窑火和泥性计算出的尺寸修整模型,图 中示出了修坯的实况。图6为“圆器拉坯”,主要讲述圆器用拉坯制作,如盘碗盅碟等。拉坯 是“以竹杖拨车旋转,双手按泥随手法之屈仰收放以定圆器款式……”图7为“琢器做坯”,讲 述瓶樽之类的器物,圆者也采用拉坯制作。镶方棱角的器皿则是以泥调糊黏合泥片制作;印 坯则从模中取出后以制方形器物的方法制作。图8为“采取青料”,文中表明了青花色料原 矿产地在浙江者质较优,江西、广东诸山间产的钴矿色淡,只用于粗瓷。采钴土矿时在山间 挖取后,洗去浮土,色黑黄大块圆形的称为顶圆子。钴土矿需埋入窑内煅烧三天,取出淘洗 后即备用或出卖。图中示出了挖取钴矿的情景。图9为“拣选青料”,文中叙述了选料分级 之情况,有黑丝光润的为上等料,用于仿古、细瓷青花和霁青釉;黑绿而鲜润者用于粗瓷,无 光色者弃而不用。青花瓷过烧后画色易流散,只有韭菜边(一种MnO2含量高的锰土矿)用 于勾画细描。图中示出了在水洗下的拣选情景。图10为“印坯乳料”,文中表明半干坯需用 模型套印修整均匀备修,并告戒湿坯不可日晒以防开裂。画瓷用颜料必须研细,每一乳钵一 次研0.5kg,必须人工研一个月之久方可使用。研钵放置于矮凳上,凳端装有孔支架供乳槌 柄定位转动用,人坐凳上,手握槌柄进行研细操作。图中示出了印坯和乳料分别在专用作坊 中操作的情景。图11为“圆器青花”,文中指出了勾画和染色的分工流水作业的情况。画边 线则由上镟坯工负责,而底心的款铭则专有工匠进行。图中示出了画和染分室进行的情景。 图12为“制画琢器”,文中说明了琢器中器形有方圆的区别,制画装饰上也有彩绘和镂雕的 区分。装饰的图纹设计要遵循古时的锦缎刺绣,色彩看起来像春天的亭台楼阁。要有大量 的有关官、哥、汝、定、钧各窑的样品提供仿制。绘画的题材应该来自山林河川……说明了装 饰彩绘应遵循的方法和事项。图中示出了彩料的加工和彩绘的情景。图13为“蘸釉吹釉”, 文中说明了釉下彩和颜色釉均要施釉后入窑烧成。釉的上法主要有蘸釉和吹釉两种,小尺 寸的器皿采用蘸釉,大形器皿采用吹釉。吹釉的次数需依照坯的大小和釉的种类而定,少者 三四遍,多者十七八遍。大坯蘸釉易破损,毛笔搨釉则不均匀。图中示出了蘸釉和吹釉以及 制备釉浆的情景。图14为“镟坯挖足”,文中阐明了镟坯系用专用的车盘进行,车上有包以 丝锦的木桩,将坯扣在桩上,以刀车镟光平,其质量则取决于镟工的技术水平。挖足工序乃 是将拉坯时所留之长把柄挖掉,这种把柄是为了便于画坯吹釉的操作方便留下的,待彩画吹 釉完毕,即应镟去,并挖出底足供写款用。图中示出了镟坯挖足操作和写款的情景。图15 为“成坯入窑”,文中指明了窑的大小和形状及烟筒的高度和位置。将坯装入匣钵之后,送到 专门烧窑的地方再装入窑室,匣钵是按行垒列,中间留火路。窑中火焰和温度分前、中、后三 个部分。前面火烈,即温度高;中间火缓,温度适中;后面火微,温度较低。装放窑位需依釉 的耐温高低而定,装完后点火烧窑。燃料系用松柴,不停地投入窑内,待燃至匣钵呈银红色 后停烧,等一昼夜再开窑。图中示出了装窑的繁忙情景。图16为“烧坯开窑”,文中记述了 装窑到出窑的时间约为三天,第四天早上开窑。开窑后要趁热取出匣钵,窑内温度很高,需 用十几层布制成的手套蘸水防护手和以湿布包头、面、肩背方能进窑取出匣钵。出好窑后立 即装新坯入窑,借窑温将新坯烘干,以防裂损。图中示出了包头出窑的人和肩运送柴的情 景。图17为“圆器洋采”,文中描述了白瓷彩绘釉上彩的方法。彩绘者要眼明心细,试烧以 熟悉掌握彩料的性能。调色有三种方法,即用芸香油、用胶水和用清水。油使色便于渲染; 胶水便于搨抹;清水便于堆填。图中示出了各种彩绘的运笔姿态和情景。图18为“明炉暗 炉”,文中讲述了明炉和暗炉的用途、结构和使用方法。小件用明炉、大件用暗炉,烧低温色 釉和烧彩的方法相同。图中示出了明、暗炉的烘烧情景。图19为“束草装桶”,文中叙述了 瓷器成品按类和等次拣选后包装的要求。上等货以纸包装桶;二等圆器则以草包扎装桶;粗 瓷则以茭草直缚,外缰以竹篾。图中示出了包装情景。图20为“祀神酬愿”,记述了景德镇 窑民经营瓷业制造瓷器寄希望于神的奉祀情景。由上述可见,唐英的《陶冶图编次》是古代 制瓷工艺流程最完整的记录。如果将各工序连成工艺流程,可示于图1-5左面,其右面为现 代流程,以资对照。


图1-5


推荐内容


科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