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青楼集志》中的杂剧论

所属栏目:中国古代戏曲史通论

《青楼集》是记载与论述杂剧演员的,因此,夏庭芝首先在《青楼集志》中,对“杂剧”的起源与艺术特征作了论述。如曰:

唐时有“传奇”,皆文人所编,犹野史也,但资谐笑耳。宋之“戏文”,乃有唱本,有诨。金则“院本”、“杂剧”合而为一。至我朝乃分“院本”、“杂剧”而为二。“院本”始作,凡五人,一曰副净,古谓参军;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鹘,以末可扑净,如鹘能击禽鸟也;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孤。又谓之“五花爨弄”。或曰,宋徽宗见爨国来朝,衣装鞋履巾裹,傅粉墨,举动如此,使人优之效之以为戏,因名曰“爨弄”。国初教坊色长魏、武、刘三人,魏长于念诵,武长于筋斗,刘长于科泛,至今行之。又有“焰段”,类“院本”而差简,盖取其如火焰之易明灭也。“杂剧”则有旦、末。旦本女人为之,名妆旦色;末本男子为之,名末泥。其余供观者,悉为之外脚。有驾头、闺怨、鸨儿、花旦、披秉、破衫儿、绿林、公吏、神仙道化、家长里短之类。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构栏者,辟优萃而隶乐,观者挥金与之。“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君臣如《伊尹扶汤》、《比干剖腹》,母子如《伯瑜泣杖》、《剪发待宾》,夫妇如《杀狗劝夫》、《磨刀谏妇》,兄弟如《田真泣树》、《赵礼让肥》,朋友如《管鲍分金》、《范张鸡黍》,皆可以厚人伦,美风化。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语矣。[1]

这一段论述虽十分简略,但概括和总结了杂剧的起源与发展的历程。从杂剧的起源与产生来看,夏庭芝认为,杂剧的源头是唐代的传奇,唐传奇演变为宋代的戏文与金代的院本,金院本又演变为杂剧。而杂剧之所以能从唐代传奇经过金院本,逐步形成为一种新的表演艺术,就是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了完善与发展。
从艺术形式上来看,唐传奇是叙事文学,虽已有故事情节,有人物描写,但其“皆文人所编”,即只是供人案头阅读。宋代戏文则已有唱本,即已从案头文学的传奇,演变为一种表演艺术,在表演中,有插科打诨,以取悦观众。金则为院本,院本与宋戏文一样,也为表演艺术,有五个脚色,“一曰副净,古谓参军;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鹘,以末可扑净,如鹘能击禽鸟也;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孤。又谓之‘五花爨弄’”。表演形式上,有念诵、筋斗、科泛,如“国初教坊色长魏、武、刘三人,魏长于念诵,武长于筋斗,刘长于科泛,至今行之”。杂剧的脚色,则以旦、末为主。“旦本女人为之,名妆旦色;末本男子为之,名末泥。其余供观者,悉为之外脚”。
再从内容上来看,唐传奇所描写的内容多为传闻遗事,“犹野史也”,无重大社会意义,“但资谐笑耳”。院本以副净、副末为主,两者说演“大率不过谑浪调笑”,也无意义。杂剧所表现的故事就有了很大的不同,一是题材丰富多样,“有驾头、闺怨、鸨儿、花旦、披秉、破衫儿、绿林、公吏、神仙道化、家长里短之类”。“君臣如《伊尹扶汤》、《比干剖腹》,母子如《伯瑜泣杖》、《剪发待宾》,夫妇如《杀狗劝夫》、《磨刀谏妇》,兄弟如《田真泣树》、《赵礼让肥》,朋友如《管鲍分金》、《范张鸡黍》”;二是所表现的内容多与伦理道德有关,具有劝惩教化作用,“皆可以厚人伦,美风化。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语矣”。另外,从演出的场所与流传的范围来看,杂剧的演出有了专门的场所,而且观众众多,“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构栏者,辟优萃而隶乐,观者挥金与之”;而观众众多,其对社会的影响也就越大。


推荐内容


科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