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十二章经》的版本及其基本内容

所属栏目:佛教通史

在确定《四十二章经》确实是一部早期汉译的佛教经典之后,须对流传于世的《四十二章经》的版本源流及其基本内容作一说明。
汤用彤先生的一个重要研究结论是,《四十二章经》译本有二,且现存的译本已经被改窜,因而才备受怀疑。“现存经本,文辞优美,不似汉译人所能。则疑旧日此经,固有二译。其一汉译,文极朴质,早已亡失。其一吴支谦译,行文优美,因得流传。”[1]根据主要是隋代费长房《历代三宝纪》的记载。长房《录》除著录汉代的译本之外,在三国孙吴支谦名下也著录了《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一卷,第二出,与摩腾译者小异,文义允正,辞句可观,见《别录》。”[2]此中所说的《别录》即《众经别录》。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一五说,他搜寻所得前代经录六家以及未尝目见二十四家,此《别录》在费长房所目见6家之中。关于此《别录》的编集时代,费长房说:“未详作者,似宋时述。”[3]汤用彤据此说:“据此则刘宋时,《四十二章》犹存二译,一者汉代所译,一者吴支谦所出。《别录》作者谓此二本少异。汉译文句,想极朴质。而支谦所译,‘则文义允正,辞句可观’。刘宋以后,汉译辞劣,因少读者,或即亡佚。支谦所出,则以文章优美,而得长存。”古人写经,往往不著译人。“而摩腾译经为一大事,因遂误以支谦所出,即是汉译,流传至今,因袭未改。”[4]而现存译本属支谦重译,因此梁启超、吕澂等人以为其文字优美,不似汉代译人所能达到,也是事出有因。
本经有多种异本,现存主要有五种:一是《高丽藏经》本,二是宋真宗注本,三是唐《宝林传》本,四是明了童补注的宋守遂注本,五是宋代六和塔本。其中,《高丽藏本》是最古的本子,其后的诸种版本多有改编。
所谓《高丽藏》本《四十二章经》也就是收载于《高丽藏》中的《四十二章经》。《高丽藏》是以北宋初期雕刻于四川的《开宝藏》为蓝本刊刻而成的,《开宝藏》已经散失,而此藏所收《四十二章经》便成为《大藏经》系列中最早的版本,此后的几种《大藏经》如宋、元本所收与此本相同。此本《四十二章经》经文前面有序,与《出三藏记集》所载相同。
所谓“宋真宗注本”,是北宋真宗皇帝撰集《四十二章经注》所依据的本子,现行本前有宋真宗皇帝制的《注四十二章经序》。此本卷首没有“经序”,而另加序分“尔时世尊……为说真经四十二章”等97字。于第一章加了“识心达本,解无为法”两句,第一章后加“出家沙门断欲去爱,识自心源”一章。将《丽藏》本第八、九两章合为一章,第十一章天下“五难”增为“二十难”;第四十二章增加“视大千世界如一诃子”等十喻,又在经末增加“诸大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十二字。此外与《丽藏》本相同的各章,文字上亦有些不同。现今坊间影印唐大历十三年怀素草书《四十二章经》,与此本同,似唐代宗时已有此本。房山石经明刻《四十二章经》,明正统五年(1440)德经等刻《四十二章经》及清乾隆印四体合璧本,皆与此本同;《明藏》亦收录此本经文及序。
宋真宗注本的重要改变在于加入了体现禅宗思想的语句。如第一章的“识心达本,解无为法”以及“出家沙门断欲去爱,识自心源”,禅宗色彩异常明显。而将《高丽藏》本《四十二章经》的“五难”修改补充为“二十难”,在后世及当代佛教中有一定影响。其文说:
佛言:天下有二十难。见好不求难,有势不临难,被辱不瞋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不轻未学难,除灭我慢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随化度人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5]
其中,“触事无心难”与“见性学道难”当然可以说是与禅宗主张有着密接关联的产物。
1933年首次在山西赵城县霍山广胜寺发现、刊刻于金皇统九年(1149)至大定十三年(1173)的《赵城金藏》中收载有《宝林传》。在《宝林传》第一卷中,载有《四十二章经》(原卷首残缺六页)。根据学者研究,《宝林传》中收载的《四十二章经》在许多地方已经也被添加了禅宗特色的语句。[6]如《高丽藏》本有文说:
佛言: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持五戒者一人;饭持五戒者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饭须陀洹百万,不如饭一斯陀含;饭斯陀含千万,不如饭一阿那含;饭阿那含一亿,不如饭一阿罗汉;饭阿罗汉十亿,不如饭辟支佛一人;饭辟支佛百亿,不如以三尊之教度其一世二亲。教千亿,不如饭一佛学愿求佛欲济众生也,饭善人福最深重。[7]
而《赵城金藏》本则为: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持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此中除细节的差别外,最主要的是突出了禅宗“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特色。同样的例子还有:“佛言,诸沙门行道,当如牛负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趣欲离泥以自苏息。沙门视情欲,甚于彼泥,直心念道,可免众苦。”[8]《赵城金藏》本则为:“佛言:诸沙门行道,当如磨牛,无有休息。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最后一句明显的是南宗禅的语句。此外,《宝林传》本第三十六章末增加“既发菩提,无修无证难”一句,也掺入禅宗思想的例子。
关于《宝林传》和真宗注本的前后关系,不很清楚。但真宗注本新加的“十五难”和“十喻”,此本俱有,但《宝林传》比真宗注本更大量增加了禅宗思想的字句。《宝林传》是晚唐僧智炬所撰。尽管不能据此就说这些改变是其所为,但认定这些改变出自禅宗僧人是毫无问题的。
所谓“守遂注本”的《四十二章经》,是宋代青原派曹洞宗第十三世守遂禅师批注所用。现在流行本是宋守遂注、明代了童补注《四十二章经注》一卷。此本的显著特点是:其一,其行文常用韵语,如“仰天唾章”云:“佛言:恶人害贤者,犹如仰天唾。唾不至天公,还从己身堕。逆风扬恶尘,不能污上人。贤者不可毁,祸必降凶身。”其二,与《宝林传》本相比,除文字稍有出入外,与守遂注本几全相同。举凡守遂本所增加之新义,如“无念无住”、“见性学道”诸语,均原见于《宝林传》本。
第五种是发现于杭州六合塔的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石刻《四十二章经》。此本的末尾有西蜀武翊的《跋》,其文说:“迦叶、竺法译于前,智圆训于中,骆偃序于后。”石刻的经文与守遂注本大体相同。此处的智圆即北宋天台宗孤山智圆,他的《四十二章经注》已佚失,但《佛祖统纪》卷五○收载有他撰的《四十二章经疏序》。
从上述叙述可知,《四十二章经》在流传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随意删改增添的情况。这一点,与古人对待鸠摩罗什等通行译本的严谨态度相距甚远,这也为当代学者怀疑此经典的真实性提供了证据。从上述考辨可知,《高丽藏》本可能最接近支谦译本,但也存在在抄录过程中改换语词的情况,如将“浮图”改为“佛”等。因此,以现存版本来论定此经的真伪之时,首先应该严格地以现存最早的写本为依据;其次,也要注意即便是这一写本也有个别语词的改换问题。
《四十二章经》主要阐述出家、在家应精进离欲,由修布施、持戒、禅定而生智慧,即得证四沙门果,文中包含了佛教基本修道的纲领,颇得汉魏时期佛教界的重视,在中国佛教的早期传播中起了较大的作用。
《四十二章经》的章旨如下:第一章,宣讲出家沙门行道得果和四果的意义;第二章,宣讲说沙门道法应少欲知足;第三章,宣讲十善恶业和在家修五戒十善亦能得道;第四章,宣讲有过应悔,改过灭罪,后会得道;第五章,宣讲以慈心对恶人;第六章,宣讲人以恶来反祸自身,如送礼不纳还自持归;第七章,宣讲恶人害贤者,如仰天而唾,又如逆风以土坌人还污己身;第八章,宣讲博施福大;第九章,说随喜人施亦得福报;第十章,宣讲较量施福何者最大;第十一章,宣讲天下有五难;第十二章,宣讲垢去明存,犹如磨镜;第十三章,宣讲行道者善,志与道合者大,忍辱者多力,除心垢者最明;第十四章,宣讲心垢(三毒五盖)尽,乃知生死所趣,诸佛国土道德所在;第十五章,宣讲学道见谛,如持炬火入于暗室,其冥即灭;第十六章,宣讲应念道不应稍忽;第十七章,宣讲恒念无常则得道疾速;第十八章,宣讲念道得信根其福无量;第十九章,宣讲念四大无我;第二十章,宣讲华名危身,如香自烧;第二十一章,宣讲财色如刀上蜜,贪之截舌;第二十二章,宣讲妻子情欲之患甚于牢狱之灾;第二十三章,宣讲爱欲莫甚于色;第二十四章,宣讲爱欲之于人,如逆风执炬,有烧手之患;第二十五章中,宣讲佛诃玉女如革囊众秽;第二十六章,宣讲为道不为情欲所惑,保其得道,如水中木顺流入海;第二十七章,宣讲意不可与色会合;第二十八章,宣讲无视女人,见之当如莲花不为污泥所染污;第二十九章,宣讲人为道而抛离情欲,当如草避火;第三十章,宣讲止息淫欲当先断心;第三十一章,宣讲无爱即无忧,无忧即无畏;第三十二章,宣讲坚持精进,欲灭得道;第三十三章,宣讲学道调心,应如调琴弦缓急得中;第三十四章,宣讲学道应渐渐去垢,如锻铁;第三十五章,宣讲人不为道,生老病死其苦无量;第三十六章,宣讲人离三恶道乃至信三宝值佛世等八种难得;第三十七章,宣讲为道须念人命在呼吸间;第三十八章,宣讲离佛虽远,念戒必得道;第三十九章,宣讲佛经如蜜,中边皆甜,行者得道;第四十章,宣讲为道须拔爱欲根,如摘悬珠,终有尽时;第四十一章,宣讲沙门行道,当如牛负重行于泥中,急求出离;第四十二章,宣讲轻视富贵如过客,视金玉如砾石。
从上述叙述看,《四十二章经》基本属于小乘思想,但后来流传的本子的表述带有浓厚的儒道思想的特色。如宋真宗注解本《十二章经》有文: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维,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9]
现存《四十二章经》的版本也混入了不少大乘思想,特别是有些语句有明显的禅宗特色。这都是后来流传过程中好事者妄加进去的,不能依此来论说东汉、三国时期两种版本的面目。


推荐内容


科普

更多